摄影 | 马丁 编辑 | 米杜 新浪图片出品 2018-12-19
一师、一生、一学校
文/马丁
11月,大巴山深处的草坝村有着难以驱散的潮湿,村子显得格外冷清,几乎见不到什么人。街道上只有一名小学生,背着书包走在路上,他叫王龙泽。从家到学校的路大概只有十分钟,这段路程对王龙泽来说却显得十分乏味,有的时候他会踢几下路边的石头解闷。草坝村已经没有王龙泽的同龄人,其他适龄儿童都搬到教学更好的镇上去了。
王龙泽所在的草坝村是当地的贫困村,群山环绕之下,可耕种面积少,农产品往外运输成本又高,当地人选择最多的谋生出路还是外出打工。随着迁出与离开的人越来越多,村里适龄的小学生也逐渐减少。2016、2017年,草坝村的小学还能凑齐四、五名学生,到了今年,只留下了王龙泽独自在这里,学校里也只剩一名代课老师,叫赖贞元。
教室里,仅有的一张课桌被摆在了讲台的正前方,六岁的王龙泽就这么独自坐着听赖贞元讲课。课程内容倒是不难,就数学和语文两门。语文课的内容就是教汉语拼音,但是在草坝村大家说的都是四川方言,身边有没有别的小朋友,课堂外几乎没有练习普通话的语言环境。赖老师一个个字的读音认真地教着,告诉他如何发音,布置练习作业。
“学校能开课已经很不容易。”赖老师说,“好在现在的课程他还能教,孩子愿意学他就一直教下去。”不过等到了三年后,王龙泽必须去到镇上的中心小学就读,学习三年级以后的课程。
赖老师在成为老师之前,也是一名漂泊在外的打工者,村里有他牵挂父母、妻子,所以在经济条件稍好的时候,他会回到村里。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回到村里当代课老师,一呆就是五年。他第三次回来的时候,学校里尚有四位代课老师,后来有人陆续离开退休,如今只有他一个人继续坚持。
这份坚持的收获是数年没上涨的每月1350块的代课费。赖贞元最大的压力是两个读大学的孩子,一年总共4万块的学费。妻子为补贴家用,费尽心力的干着农活。大家围坐在桌前烤火时,赖贞元的妻子把手烤暖和了又缩了回去,“最近干活让皮肤都裂开了,手不好看。”
王龙泽的体育课就是一个人在空荡荡的操场上练习着拍球,木质的篮筐已经歪歪扭扭,好在他现在还不会投篮。赖老师其实教不了啥篮球技巧,他看着拍球的孩子说:“这孩子现在身体比之前好多了。”王龙泽是个早产儿,7个月的时候就出生了,他的妈妈生下他之后便离世,王龙泽长大的过程中经常生病,好在现在顺利成长到6岁。
中午11点半,王龙泽收拾着书包,准备回家吃午饭,在家里等待他的是年迈多病的父亲王兴孟。王兴孟常年被病痛折磨,多年前就失去了干重体力活的能力,妻子因故离世对他又是沉重的打击。
回到家里后,王龙泽一般就陪伴着父亲坐在烧热的灶台前,或者和父亲分享水果,或者为父亲捶捶肩膀。村里没有小伙伴的陪伴玩耍,王龙泽显得有些无聊。对于王龙泽的未来,父亲希望孩子能去更好的学校受教育,可是更现实的是即将负担的寄宿费与生活费。
第二天早晨7点,王兴孟为儿子做好早饭,帮他整理好衣服,看着他的背影离开屋子。随着王龙泽成长,他将目送着孩子的背影,去到更远的地方;等王龙泽离开草坝村后,赖贞元也要外出打工,告别他十几年的代课老师生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