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8-12-14 08:50 AM 编辑
装甲技术哪家强:中美俄三种坦克装甲设计的横向对比
新浪军事 2018年12月14日
12月8日,在央视新闻频道播出的一则节目中,曾经的“装甲兵王”贾元友提到,中国国产的99A主战坦克的装甲防护,在防穿甲和防破甲方面都超过了1000毫米。此言一出,军迷中赞叹着有之、质疑者更有之。对于坦克装甲的评价分化如此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一领域专业性过强。有专业背景的人在公众中受关注度较低,反过来公众信服的“大V”可能并没有太强的专业背景。那么包括99A在内的世界第三代主战坦克的装甲防护究竟如何?本期《出鞘》我们就来简单谈谈关于现代坦克装甲的那些事。
在引入装甲防护的概念之前,我们还需要从一段“题外话”说起,即:坦克从不是仅仅为了对付坦克而生的,对付坦克甚至不是其首要任务。事实上,坦克最主要的任务是作为一种进攻武器,撕裂对手的步兵防线,并带领己方兵力突入敌方防线纵深。也正因如此,坦克配属最多的弹药是榴弹或多功能破甲弹;坦克要面对的最主要的威胁,是包括反坦克导弹在内的形式各异的步兵反坦克武器。当然,坦克对抗坦克同样是其主要任务之一,所以我们考虑坦克的防护才要从防动能弹、防化学能弹两个方向入手。
自苏联的T-64坦克问世以来,复合装甲已经取代了之前的钢装甲成为了坦克防护的主要手段。所谓复合装甲,本意是指使用超过一种材料“复合”而成的装甲。其他诸如铝合金装甲、钛合金装甲、聚乙烯装甲等单一非钢材料装甲则不在此范畴内。既然是多重材料“复合”而成的装甲,那么在说“复合装甲”这个课题的时候,就不可避免的要从组成复合装甲的材料开始入手。
首先是从坦克问世以来就是坦克装甲最主要材料的钢。毫不夸张的说,直到今天,钢依然是坦克装甲材料中最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相对于其他材料来说,钢的优势主要是“中庸”:其拥有相对较高的硬度、适中的密度和极为低廉的成本。在保证装甲具有不错防护力的同时,“钢坦克”的重量、尺寸和成本都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可以说,如果不是由于化学能弹药的飞速发展,“钢坦克”依旧会是坦克界的主流。但如果考虑到化学能弹药的应用,钢就暴露出了其最大的问题:作为金属,钢不仅有融点,还有软化点(大家应该都知道钢加热后是非常软的)。那么化学能弹药的高温射流侵彻钢装甲的过程,将会是先将弹着点的钢加热使其软化后,侵彻已经软化蠕变的钢。这会使得侵彻变得非常简单。
与钢的特性比较相似的还有如铝合金、钛合金、贫铀合金等其他金属材料。一般来讲,这些材料的抗弹原理十分相似,其区别仅在于材料的密度、硬度和软化点上。比如,铝合金的密度远远小于钢、硬度则比之略大。在作为防护材料时,等面密度的铝合金略强于钢,而等厚度的铝合金则远远不如钢。
其次则是各种不含能的非金属材料,比如:阻燃橡胶、玻璃钢、聚乙烯(俗称塑料)、陶瓷等。这些材料的特性不一而足。如阻燃橡胶、玻璃钢等在防化学能弹药时拥有极佳的表现。比如,某种玻璃钢密度为1.95,在等面密度时其防破甲弹能力是钢的3倍。这意味着这种玻璃钢达到与钢相同的防破甲弹能力,重量仅为后者的三分之一,厚度仅比后者高三分之一。那么采用这种材料替代钢,就可以在不牺牲防护的情况下,大幅降低坦克的重量,提升其机动能力。
不过这些材料的防穿甲弹能力十分有限,其相对于钢的质量系数优势极小,通常仅为1.X,这意味着达到与后者相同的防穿甲能力,其装甲尺寸会比后者高出2-3倍。与之相比,聚乙烯的特化方向则表现的更加“各向异性”,某些聚乙烯材料的防破甲弹能力还要超出玻璃钢,另一些则强化了对穿甲弹的防御,在面对破甲弹的时候非常脆弱。
与上面这些材料相比,陶瓷可能是军迷们最津津乐道的材料。作为装甲使用的陶瓷材料主要有高硬度、低密度的特点。不过陶瓷的防弹机理十分复杂,至今仍没有完全明确。目前可以确定的陶瓷防弹机理主要有三点:首先是利用其超高硬度使弹头破碎,这可以消耗弹丸能量,并通过弹头的破碎将弹丸高度集中的能量予以分散,相当于加大了着靶面积——想象一根针和一根大铁棍子哪个穿透一张纸需要的能量更小。
第二点则与脆性材料的力学特性有关:我们看到一整块石碑受外力作用开裂后的碎块常常会成45度锐角。陶瓷也是一样,受材料特性的影响,陶瓷在受强大的点作用力时,其后方会成90度圆锥形开裂。陶瓷块的碎裂与弹头的碎裂一样,会消耗弹丸的能量。此外,碎裂的陶瓷块会成90度圆锥形将来自弹丸的作用力传递到身后大面积的金属材料背板上。这同样分散了弹丸的作用力,使得金属背板有足够的面积可以参与到通过形变吸收弹丸能量的过程中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