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这是一次臭名昭著的世界第一,却无法避免它的到来2018-11-27 郭墨墨 大家
导读这些绕来绕去的努力共同目标其实很直白,尽量限制基因编辑技术的实际应用,尽量推迟“它”的出现。
《科学怪人》(1931)剧照 这世界上不是只有推动技术进步的努力,同样还有很多专门阻碍技术进步的努力。 中国原卫生部2003年7月颁布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明确“禁止以生殖为目的对人类配子、合子和胚胎进行基因操作”。 2003年12月,由中国科技部和原卫生部制定的《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明确“禁止进行生殖性克隆人的任何研究”。 并且要求“其他利用体外受精、体细胞核移植、单性复制技术或遗传修饰获得的囊胚,其体外培养期限自受精或核移植开始不得超过 14 天”,并“不得将前款中获得的已用于研究的人囊胚植入人或任何其它动物的生殖系统”。 中国台湾地区《人工生殖法》第16条规定,实施人工生殖,不得以下列各款之情形或方式为之: 一、使用专供研究用途之生殖细胞或胚胎。 …… 五、使用培育超过七日之胚胎。 …… 2015年12月,由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医学科学院、中国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联合组织的首次人类基因编辑峰会在美国华盛顿召开,就该技术的科学性与其运用展开了多方面讨论。 人类基因编辑研究委员会特别就可遗传生殖系统基因编辑提出了10条规范标准,也就是技术“底线”: 1)缺乏其他可行治疗办法; 2)仅限于预防某种严重疾病; 3)仅限于编辑已经被证实会致病或强烈影响疾病的基因; 4)仅限于编辑该基因为人口中普遍存在,而且与平常健康相关、无副作用的状态; 5)具有可信的风险与可能的健康好处的临床前和临床数据; 6)在临床试验期间对受试者具有持续的严格的监管; 7)具有全面的、尊重个人自主性的长期多代的随访计划; 8)和病人隐私相符合的最大程度透明度; 9)在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建议下,持续和反复核查其健康与社会效益以及风险; 10)可靠的监管机制来防范其治疗重大疾病外的滥用。 这些绕来绕去的努力共同目标其实很直白,尽量限制基因编辑技术的实际应用,尽量推迟“它”的出现。 “它”是谁? 两百年前,它就已经来过人间了。1818年,21岁的英国青年女作家玛丽·雪莱写出了《弗兰肯斯坦》,这部小说被后世电影一再改编,让科学怪人成为经典形象,“弗兰肯斯坦”一词则成了“人形怪物 ”或者“脱离控制的创造物”的指代。
《科学怪人》(1931)剧照 科学家弗兰肯斯坦废寝忘食终于掌握了生命的密码,他利用停尸间偷来的尸块,在雷雨交加的夜晚创造出了这个2.5米高,有宽大额头的怪物。弗兰肯斯坦本人被吓个半死,怪物也出逃了,从此他身边的亲人开始陷入厄运。
《科学怪人》(1931)剧照 四处流浪的“科学怪人”并非天生邪恶,他也领略过底层美好的人性,但他对人类的亲近和示好终究不被接纳,他得到的回报永远是冷漠、鄙视和恐惧,他意识到他永远不会被视作人类。
《科学怪人》(1931)剧照 “科学怪人”感到深深的伤害与孤独,他请求弗兰肯斯坦为他制造一个异性同类以伴余生,并保证他们将远离人类文明,浪迹天涯。 在最后一刻弗兰肯斯坦反悔了,那一刻科学家终于想到了更多,担忧和恐惧促使他摧毁了快要完成的人造女子。 “科学怪人”愤而杀死弗兰肯斯坦的妻子和朋友。弗兰肯斯坦的余生都在追捕“科学怪人”,以弥补自己的过失。 当看到基因编辑婴儿降生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弗兰肯斯坦终于来了。
主导此次基因编辑婴儿研究的科学家贺建奎 此次降生的基因编辑婴儿,已经得到足够多的专业分析。这个基因治疗手段并不必须,却存在脱靶风险,为他们的健康埋下未知隐患。并非以患者利益为出发点的做法不仅违背了医者的誓言,本身也是违法的。 可以说,基因编辑婴儿出发点就不是人的福祉,而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创造欲望。这和弗兰肯斯坦并无二致。 实验作物的种子不合格,可以销毁。但是基因编辑婴儿和科学怪人一样已经生下来,不管他们生而为何,如何对待他们都已经是现实问题。 一次臭名昭著的突破,让科学伦理成为全网热词,不过要讨论起它的边界与选择,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科学界和世界各国为这个领域的技术进展谨慎设限,背后的动因是恐惧。
《银翼杀手2049》剧照 忧心忡忡的科学家们总是在各种场合一再说,在着手之前,我们需要充分讨论,讨论可能遇到的问题。 含糊其辞欲言又止并不是因为科学家们缺乏想象力,一方面是因为牵涉面实在太广,另一方面,有些事可怕到难以说出口。 除了编辑基因带来的未知健康安全风险,还因为它的突破足以动摇人类文明的基本观念。人类的观念和制度体系将根本改写。
《西部世界》剧照 首先,基因编辑婴儿关系到最关键的生命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医生创造、治疗、销毁和谋杀的界限本身就是需要讨论的。 女科学怪人降生之前,弗兰肯斯坦终结她的行为,是拯救还是谋杀?也就是说人在哪一个阶段阶段开始为人,本身就是问题。 第二,降生后的“它”是不是人,是否拥有人格,是不是享有平等的权利。如果新的法律主体诞生了,那么所有的法律都需要改写。 《弗兰肯斯坦》中科学怪人最终放弃了融入人类。要不要区分我者与他者?未来基因编辑人也要面临这个问题。 尽管经过科学和商业的精心修饰,基因编辑婴儿肯定不会像科学怪人那样以骇人的面目问世。但是可以预见,他们将接受科学怪人所承受过的所有同样目光。已经有人在主张对他们终身绝育甚至要求杀死他们。 第三,人生而不平等可能成为现实,人成为工具。超级定制人被人惦记,低级定制人也会被人惦记。《骇客帝国》中的电池,《星战》中的克隆人兵团,《西部世界》,《我,机器人》中人造人的奴役和觉醒,就可能成为真实的史诗。 基因编辑对自由意志是否构成威胁?人的自由意志是否可以被基因编辑干涉?刘慈欣《三体》中希恩思的思想钢印是否可以技术落地。 总之,支撑人类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思想基石都被动摇了。
《普罗米修斯》剧照 《弗兰肯斯坦》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两百年后人类终于走到了故事的门口。 尽管几乎招致了一致的谴责,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基因编辑婴儿注定是要降生的,不是生于深圳,就是生在大洋上某个小岛。技术总有法外之地,因为法律总是滞后的。 技术进步的诱惑实在是无法阻挡,台前的个别科学家,只是人类巨大欲望的代表。 不管怎样,这一天终究是到来了,现在所要讨论和思考的,应是基因编辑婴儿落地后,该怎么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