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节刚过,分析一下花样作死的内在规律2018-11-01 老猫 大家
导读花样作死的办法有千万种,但要找规律,不外乎有那么几类,要么是脑子发热死,要么是过度自信死,要么是贪财好色死,要么就是自作聪明死……
迈克尔·拉尔戈(Michael Largo)是美国一个写小说的,他爸曾经是纽约的警察。他小时候,他爸带着他在街上遛弯儿,看到一个什么楼,就跟他聊,这个建筑死过什么人,为什么死的,死在什么角落,等等。 这些信息,租户们甚至业主自己,都不太知道,他爸倒是如数家珍。一个街区一个街区聊下来,迈克尔自己对此也上了瘾,长大后花了十年时间搜集数据和资料,写了一本《离奇死法大百科(Final Exits:The lllustrated Encyclopedia of How We DIE)》,要我是编辑,我就把书名翻译成《花样作死大全》。 比如迈克尔写道:2002年,纽约一帮警察在野外进行反恐演习,为了训练快速反应能力,他们还放置了那种能突然弹起来的人形靶子,当成射击的标靶。这种情形大家在电影里都看到过。没看过的是,有个男的在这里闲逛,趁着警察们休息,躲进了其中一个建筑。不知道他怎么想的,当他听到警察们回来了,就猛地大吼一声跳了出来,结果是瞬间中了73枪,其中63枪击中了要害。 老实说,我看到这里,非常不厚道地笑了。 我之所以笑,是因为我想起另外一起枪击致死案例,发生在清朝末年,袁世凯在小站练兵的时候。那阵袁世凯听说长江水师提督程文炳收了位奇人,刀枪不入,就问程文炳要人。刚开始程文炳还不给,反复要,不情愿地给送来了。袁世凯拿手枪冲他开了一枪,也不知道是当时的手枪威力不大,还是老袁枪法不行,反正大师没事。袁大喜,又叫手下诸将一一实验,还是没打死,全军都惊着了。这位大师挺能聊,告诉袁世凯,本事是跟着仙和佛学来的,他们有刀枪不入能耐的好几十人,正准备广收门徒,帮助朝廷扫灭洋人。 袁世凯决定得瑟得瑟,请来天津一百五十多大小官员吃饭,想当众让大师表演绝技,要是成功,就正式聘请他为教习。大家入席坐定,还给大师立了生死状,然后三十名士兵举枪一起开火。一阵排子枪响,大师应声躺下了。人们大惊失色,袁世凯还安慰大伙:“没事没事,这是跟咱们开玩笑呢。”派人去查看,回报:“大师眼睛睁着,还冲我笑,没死。”袁世凯说:“怎么样?我说没事吧?” 可又过了一会儿,大师还没起来。再叫人去看,回报:“大师嘴角出血了。”这下袁世凯才觉得不对,亲自走过去查验,结论是这位奇人身中十三枪,已经气绝身亡。真是闹了好大一个尴尬。 这件事是中国人记载的,史学家刘禹生把它写在《世载堂杂忆》中。两个枪击致死,都属于脑子短路,后一个主观自找的性质更强烈。有人就属于嘴比命还硬,吹牛超级到位,自己最后下不来了,只好死扛,还面带微笑。扛得过去算老天开眼,扛不过去死路一条。 当然,花样作死并不仅仅是舞刀弄枪的时候,于无声处听惊雷的事也经常发生。刘禹生写的另一事件,就充分体现了杀人没有头点地,全因自己臭显摆。这个事件的主人公叫杨士琦,号杏城,人称杨五爷,据说在袁世凯手下的“九才人”中排名第二,智囊啊。若是袁当了皇帝,肯定算国士了。杨杏城擅用毒,江湖传言,毒死光绪皇帝的毒药,就是杨杏城弄来的,无色无味入口就死。据说后来,还用这种药水毒死了民国的国务总理赵秉钧(没有确凿证据,一般都说赵是突发中风死的)。 袁世凯称帝失败,死了。杨杏城也没了追求,就到上海的亚尔培路、巨籁达路交角处买了一豪宅,号称杨五爷公馆,养了两个漂亮的小妾,一个叫小菠菜,一个叫小白菜。 杨杏城脑子短路,发生在他整理旧物的时候。收拾着东西,就收拾出毒药水了。杨杏城显摆啊,特意把家里人全叫来,当众叮嘱道:“这药水最毒了,一点入口就死。放在柜子顶上了哈,你们谁都别碰它。” 之后杨杏城出门了,等他回家,正撞见小菠菜、小白菜在床上,和自己儿子在干羞羞的事情。杨杏城当场气晕了,坐在沙发上不能动弹,嘴里却一直喋喋不休念叨着:“你们这些人,都得处死。” 被恐吓的诸位中,小白菜比较果决,她直接取了毒药水,在茶里滴了几滴,就给杨杏城端过去了…… 这件八卦命案,当年轰动了上海滩,有人作诗道:智囊左右尚书令,红杏枝头闹上勋。 《苦榴花馆杂记》中有一个案子。女方,自己就是豪门,家财万贯,又嫁了个豪门。豪门加豪门,这日子过得别提多嗨了。没想到,丈夫抽鸦片死了,大美人就这么守了寡。然后呢,邻居小鲜肉就和她好上了,两个人偷情了好一阵子,直到女方发现,这小鲜肉来得越来越少,在慢慢疏远自己。 一打听,才知道小鲜肉另有新欢了。这口气怎么咽的下?正怒火中烧呢,这位小鲜肉又来找她,还是酒后。还说啥啊,吃着碗里的惦着锅里的,你以为你是谁,渣男一个这不是自己找死吗?趁着小伙醉得厉害,姑娘顺手抄起剪子,把人家命根子给咔嚓了。小鲜肉因失血过多而死。 官司打起来,女方家属决定重金聘请名律师(当时叫讼师)辩护。这位讼师要价也高,辩护词一个字一千两银子。看见女方家属面露难色,讼师还安慰人家:“别担心,我控制在一万两,够了。” 辩护词就八个字:“不节不剪,不剪不节”。瞧,他还站上道德制高点了。按这个思路辩下去,女方最终成了正当防卫,无罪开释了,弄不好还能当上道德楷模呢。 根据迈克尔·拉尔戈的统计,在家庭发生的谋杀案中,49%的男人喜欢把卧室作为行凶场所,35%则选择了起居室。而女人行凶,91%都选择厨房。有人说,若要行凶,必定选择被害者最放松的地方。有道理,但只说了一半。被害者要放松,行凶者还得方便。 相对而言,就有私情的男女,卧室里的可能性比较大。 死在女人手里,是花样作死的重要方式之一。宋高宗时候,就有一位围棋高手这么死的——《四朝闻见录》里说,这位高手来自关西,在一位王爷手下,私下里曾经赢过不少陪皇帝下棋的国手。皇帝听说了,想叫高手和国手当自己面比试一下,看谁更厉害。让高手意外的是,比赛前夜,国手来找他喝酒,还带来一位特别漂亮的姑娘。喝的差不多了,国手说,这姑娘是我女儿,今天就留在你这里了哈。你看明天比赛,我赢第一盘,你赢第二盘,咱俩下个平手,同享富贵,还成了翁婿。你不信有这好事?我女儿今天就和你睡,你总信了吧? 第二天,俩人就按说好的来。第一盘高手输掉了,皇帝就站起来了,说:“这人外行啊,哪赢得了国手。”然后就走了,居然……没有第二盘了。 高手被皇帝讥讽,心里就憋着气呢,冤枉啊。满腹郁闷回家一问,那姑娘哪里是国手的女儿啊,国手就没有女儿,她就是教坊里找来的姑娘。知道了真相,高手明白中了人家的计,更想不开了,“郁闷不食”而死。好色轻信心理素质还差,还打算谋求富贵,就这么把命给搭上了。 看来,作死也不一定非得用凶器,要命的时候,怎么着都能死。 很多作死的行为,都是常人感觉不明智的、难以理解的,一句话,太愚蠢,所以也就有了喜剧的效果。但有时候,聪明也会致死。脑子太灵光了,可能会在错误的思路上向死神狂奔。就比如《南村辍耕录》里这个故事: 在元朝大德年间,荆南,有九个人——现在叫驴友,在爬山。不巧天降大雨,他们就钻到山洞里避雨。进去没多久,洞口就来了一只老虎,老虎在外面狂吼,十分暴躁,把这九个人吓坏了。他们觉得自己是钻进了老虎的洞穴。可出去是要冒风险的,想来想去,大家把自己的衣服脱了下来,捆成个人形,扔了出去。心说没准老虎好骗,以为这是猎物,叼走了,我们就可以逃了。 可是老虎不吃这一套,依旧吼,依旧暴躁。 这九个人中有一个比较木讷,另外八个人就和他商量:你瞧,老虎要不抓个人肯定不走,你看这样好不好,我们把你扔出去,趁老虎注意力在你身上,我们冲出去把它打死。 木讷的这位还在犹豫呢,那几个居然就动了手,把他抬着摔到了洞外。 然后,洞塌了。谁都没想到,老虎是善意的,是在叫他们出来。于是,九个人中,只有那个被扔出来的家伙活了下来,另外几个全死于塌方,还都是裸死。 花样作死的办法有千万种,但要找规律,不外乎有那么几类,要么是脑子发热死,要么是过度自信死,要么是贪财好色死,要么就是自作聪明死……历史教训成千上万,但并不能阻止一些人走向覆灭,糟糕的是他们还总殃及无辜,拖累别人。 万圣节刚过,这是一个和死神开玩笑的节日。但需要提醒的是,谁也拦不住有时死神会把玩笑当真,在万圣节间出现的小孩死亡并不少。迈克尔写道,有家公司设计了一个恐怖节目,让一个演员穿着黑衣在干草堆里藏着,当人们在周围狂欢的时候,他突然跳出来,用玩具手枪朝天开枪,吓唬大家。可这位演员自作主张,为了让效果更真实,居然拿了把真枪。不幸的是,他在跳出来的时候被干草绊倒了,枪响之后,一个小女孩被打中头部,另一个孩子受伤。 还有一位家庭主妇,认为敲门搞怪要糖果是小孩子的游戏,大孩子不该参加,于是她给小孩的是真糖果,给大孩子的是裹了巧克力的狗饼干、钢丝绒衬垫和除蚁药(含砷)。尽管她在假糖果包装上标记了骷髅头和交叉骨,但没想到一个大孩子转手把要来的糖果给了小孩子,导致后者死亡。 迈克尔统计,从1998年到2002年,有1431名行人的死与万圣节相关,而在“不请客就捣乱”游戏中,每年至少出现800起火灾。 还好我们不怎么过万圣节,但依旧应该小心为上,特别是小心了还有事找上门,就更应该保持冷静,不能到处去作。天天都玩火,那把自己给作死,也就是迟早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