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8-10-28 08:47 PM 编辑
《在人间》第161期:一个农村高三毕业生的暑假
凤凰图片 2018-09-14
每周给父亲烧纸时,方坤都很安静,跪在两张黄纸封皮上,烧香、磕头、烧纸,然后再点燃鞭炮转身离开。今年7月,与方坤相依为命的父亲因病离世,19岁的他成了孤儿。方坤刚刚高三毕业,这个夏天,他体会到了考上重点大学的喜悦,也承受着痛失亲人的悲伤,度过了一个和大多数高三毕业生都不一样的暑假。郝文辉/摄
方坤的家在秦岭深处的一个小山村里,从陕西镇安县出发,沿着弯曲的山路,颠簸摇晃近2个小时才能到达。漫长的毕业假期里,方坤原本计划外出打工,挣够大学第一学期的生活费,没想到却遭遇父亲离世的不幸。按照家里的习俗,父亲走后,方坤需要每周在父亲坟前烧纸祭奠,从“头七”满“七七”总共四十九天后,才算完满。他只能放弃打工计划,选择呆在家里。图为方坤家门口的山间小道。
方坤如今独自一人生活在这间十几平米的空心砖房里,虽然简陋,但收拾得干干净净。父亲走后的这段时间,三伯方德海从来没见过方坤哭过鼻子。方坤后来说,“在家呆着的时候,有一种安全感、舒适感。但遇到陌生的环境有时候会触景生情,还是会偷偷掉几滴泪。”他偶尔也会梦到父亲和往常一般回来跟自己说话,很自然:“我觉得那种(失去亲人的)情绪,三四年之后才会愈发浓烈吧。”
2007年1月拍摄的这张照片,是方坤与父母的最后一张合影。那年夏天,方坤还不到8岁,母亲体检查出了绝症,对于家庭困难的他们来说犹如晴天霹雳。母亲悄悄选择了自我了断,早早离开了方坤父子。当时年幼,方坤脑海中的这段记忆,也早已模糊。
房间隔壁是方坤一家曾经居住的老土屋,门口还挂着“贫困户”的牌子,方坤偶尔会过来看看。方坤说,他和父亲交流不多,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供他上学。今年的高考成绩出来后,方坤考了545分,高出一本理科分数线71分,父亲每天都高兴地合不拢嘴。但是好景不长,7月9日,方坤的父亲因多年积劳成疾胃出血被送进了西安的一家医院。那两天,方坤正在县城里找短工,他紧急赶往西安,11号才见到了父亲最后一面。
父母都离开后,方坤整理出这对父母的笛子藏在床头。笛子是很多年前买的,方坤记得父亲经常吹,但母亲吹笛子的记忆,他想不起来了。他说母亲留给他最深的印象就是冬天的时候在院里里一边绣花一边陪着他写作业,到现在还经常能梦到这个画面。
方坤的爷爷奶奶也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于是三伯方德海成了方坤的“监护人”。方坤家和二伯三伯家挨着,他平日就在二伯家吃饭。假期里,方坤常到县城办理助学贷款等相关手续,但由于交通不便,每天必须在清晨6点就得从家出发,步行40分钟到沟口公路边等班车,才能到镇安县城。这天下了雨,方坤和三伯赶路去搭车,下坡路上方坤滑倒摔了一跤,三伯蹲下身帮他拍泥。
去县城的公路突然断了,方坤和车上的其他乘客不得不步行走过垮塌的路程,换乘另外一辆车,经过三个多小时,才到达县城。每次去县城办事,方坤通常都要起早贪黑,折腾一整天。
在母校镇安中学办理助学金申请手续的间隙,方坤回到自己班的教室。窗外的一缕阳光照射在一张靠边的桌子上,方坤说,那刚好是自己离开校园前最后坐的位置。
方坤填写助学金相关表格。“父母双亡,无经济来源”成了方坤不得不面对并写出的残酷事实:“不想再写第二次了,那种感觉就像是被强迫去做事,很难受。”假期里,方坤得到了一些政府和社会的爱心捐助,入学后,方坤还需要申请每年6000元的国家助学金,解决自己的学费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