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少:金沙江畔的乡村医生
新浪图片 2018年09月03日
今年是彝族人李静做乡村医生的第五年。她出生在金沙江畔志力村,长大后走出大山求学、工作。在外面转了一圈,最后又回到故乡,成为一名乡村医生。她说,她也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根在这儿,哪怕成了家,生了孩子,她依旧习惯于行走于山间、云端、河边。摄影|Stamlee
李静负责的行政村是位于金沙江畔大山里的汤郎村,从昆明开车到村里需要5个多小时。全村辖17个村民小组,有农户687户,2786人,大多是彝族人。
李静本来是学旅游的,后来认识了丈夫陈东林,才开始转行学医,并通过考试后拿到行医资格证。陈东林是乡卫生院里的专家医生,有空时,他也会来卫生室,指导李静学一些推拿针灸之类的技术。这对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农村人来说很实用。
李静服务的对象大多数是她从小就熟悉的邻里乡亲。她的主要工作包括三方面:村民的合作医药报销、孩子的预防接种,以及老人、重点病人的病情监控。但由于村民大多已经外出打工,在她登记在册的名单中,日常服务对象以老人和孩子为主。
由于村民受教育的程度有限,对于孩子的疾病预防观念也很淡薄。每到打预防针的日期,李静就要一个个给名单上的村民打电话,叮嘱她们把孩子送来。
李静的工作台上,除了卫生局统一发下来的各种登记表,还有她自己制作的村民花名册,上面详细记载着每一个来看病的村民的身体状况。
李静打针的动作很娴熟,她一边逗着孩子,一边给孩子打针,孩子刚咧嘴要哭,一针已经打完了。她说,其实,平时在打预防针的日子里,她是不穿白大褂的,因为孩子远远见白大褂就哭。
来来往往的村里人,每个人见到她,都会和她打招呼。李静甚至不用看纪录,随口就能问他们“药快没有了吧?”“下周来测血糖!”“你家儿子上个月的针都还没来打”,等等。
乡卫生院离李静工作的汤郎村卫生室很近。她和丈夫工作日就住在卫生院的集体宿舍。
每天,她都要去一趟卫生院里的免疫室,清点和存放低温保存的疫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