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76|回复: 5

妨害学佛人的两种心理趋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21 11: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大牛Steve 于 2018-8-22 04:26 PM 编辑

妨害学佛人的两种心理趋向
原创: 林悉照 实证的佛教 3天前

微信图片_20180822110905.jpg


       现在,做一个学佛人很不容易。

       距释迦牟尼佛入灭已有二千五百多年,那个时代的一切似乎早已远去,湮没在科技革命、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脚步声中。特别是一百多年前,一向自信的东方世界被西方征服后,这里的人们便对自己的文明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他们嘲笑先人的愚昧,他们怀疑传承的文献,他们批判曾经的信仰,他们轻薄一切的传统。于是,佛陀的证量被质疑,佛经被认为是千年来僧侣们你一笔我一划共同创作的作品,佛教修行人被贴上封建迷信、消极避世、自我麻痹的各种标签。

       当然,既然已经开始学佛,就不会在意上面的种种看法。对学佛人来说,真正的难点在于:在远离佛世的今天,我们的修行得不到佛陀、公认的大菩萨的指导,而出家师父说出的佛法又不尽相同,派系徒众之间甚至有超出法义辩论的谩骂攻击,种种丛林乱象使我们不知道该如何修行、能依照谁的说法去修行,陷入迷茫甚至失望之中。学佛人里,有的已经觉察到这种迷茫,他们中一部分四处参学,力图找到正确的门路,另一部分则认为“反正都是佛法嘛,都是一样的”,干脆碰到什么就学什么。

       而对更多的学佛人来说,迷茫只是沉淀在内心深处,悄悄地影响他们的心态和言行。这类人从外表看来,往往拥有无比坚定的眼神,对自己的师父有着绝对的信心与忠诚,甚至到不愿听其他法师讲法的地步;如果有人提出对其师父教法上的疑问,他们往往群起而攻之,并将此人列入“黑名单”,视为不受欢迎的“外人”。我们的修行人什么时候变得如此执着、脆弱?彷佛他们心中的佛法是个瓷瓶,美好却不堪一击。这样的“法”怎么能带领学人解脱烦恼的缠缚!恐怕还会增加新的镣铐吧!

       据笔者观察,在迷茫的修行人中,有两种不同的心理趋向,都对修行非常不利,也是形成上述看似坚固、实则脆弱之现象的原因。之所以用“心理趋向”一词,因为它不是明显易察的心态、观念,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趋势,它导引人的思维方式,使之形成心态观念,再让人付诸言行。这两种心理趋向,虽然方向相反,但都会把学人引向险恶的歧途,切切不可大意!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8-8-22 03: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牛Steve 于 2018-8-25 09:05 PM 编辑



       这第一种,从本质上来说,是把佛的境界无限抬高的心理趋向。一方面,认为佛的智慧高不可攀、深不可测,佛的神通不可思议、无所不能,总之佛的境界是绝对的,不是我们可以理解和讨论的,更何况提出疑问!另一方面,觉得自己根钝器浅,很难通过修行增长智慧、证得果位,也不相信别的学佛人能够做到﹙除非是名气很大的出家师父﹚。有这种心理趋向的人,常怀怯劣之想,妄自菲薄,一言以蔽之──“过分保守”。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当此心理趋向结合上“末法时代”这个伤心的词,这种悲观的心态更是以几何数率增长与传播──

       1、有人说:“现在是末法时代,众生的根器都很差,佛经肯定是看不懂的,想通过读佛经来学习佛法是痴心妄想,还是老实念佛吧。平常拜拜佛、跑跑庙、放放生、供供师父,顶多听师父讲讲经,就是这辈子的修行,只求往生极乐世界,到那里再好好修。”

       2、也有人主张说:“现在是末法时代,修智慧是很难的,还是修禅定吧,有了定,智慧自然会生起。听说那里的某某师父,一入定,可以几天几夜不出定,而且他生活非常艰苦,都不碰钱的,绝对是真修行人!我们去拜他为师吧!﹙小声﹚人家说神通之类的事情不能公开说,我只对你说哦,那个师父好像已经证了神通,他的弟子在家做什么事他都知道,厉害吧!”

       3、还有一种更极端的人,会说:“我师父跟我说了的,佛经上说‘末法时代,说自己有神通、显示神通的都是外道;说自己证了果位、开悟的都是魔!’大家千万要警惕,不要被他们骗了!对这些邪魔外道,我们要毫不留情地全部清除掉!”

       这几类主张,在现今的佛教界内可以说是比较普遍。但是,仔细一推敲,其中又有很多奇怪的地方。

       首先,“末法时代”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时代?现在普遍的说法是:正法时代,教、行、证三者俱全;像法时代,有教、行,无证;末法时代,只有教,无行、证。也就是说,末法时代,空有佛陀的教法,没有依循教法的修行,更没有人能证得果位。但是,这个说法是从哪里来的?是佛说的吗?利用现代的搜索工具查阅佛经,并没有找到任何一部经典中有这样的说法,而最早这样说的,是出自隋唐时代,中国法师撰写的经疏,距佛涅槃已有千年。恐怕这里我们还是要以佛说的经典为准。

       在经典中,提及“末法”的地方并不多,也不像其它重要的法义(如“五蕴”)那样给出具体定义。我们能确定的只有:随着释迦牟尼佛入涅槃,佛教正法的势力必然渐渐衰微,从时间上距离佛世的远近来看,分为正法、像法和末法,越远越衰弱,最后灭尽,相应的,曲解、邪说和毁谤也是越来越多。而这,正是佛子们悲观心态的来源。其实,这种心情不是进入像法或末法时代才有,早在两千五百年前,佛陀即将入涅槃时就出现了。《大般涅槃经》记载:

       时诸天人及诸会众阿修罗等,见佛光明还从口入,皆大恐怖,身毛为竖。复作是言:“如来光明出已还入,非无因缘。必于十方所作已办,将是最后涅槃之相。何期苦哉!何期苦哉!……圣慧日光从今永灭,无上法船于斯沉没!呜呼痛哉!世间大苦!”举手搥胸,悲号啼哭,支节战动,不能自持,身诸毛孔流血洒地。

       这是释尊将入涅槃时,诸天人众的悲叹和种种哀恸的举动,绝望之情溢于言表,仿彿佛陀这一“走”,世间佛子皆成弃儿,永远失去了庇护。但是,之后的经文里,出现了一位名叫纯陀的优婆塞,释尊没有接受诸天、他方国土菩萨的供养,惟独答应以他的供食作为涅槃前最后的受供。他们有这样一段对话:

       尔时纯陀复白佛言:“如是!如是!诚如尊教。虽知如来方便示现入于涅槃,而我不能不怀苦恼,覆自思惟复生庆悦。”

       佛赞纯陀:“善哉!善哉!能知如来示同众生方便涅槃。”

       原来如来入涅槃是方便示现,不是真的弃世间众生于不顾!又,《楞严经》卷六,佛陀告诉阿难:

       我灭度后,勅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叹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

       《楞严经》卷九中,佛陀也嘱附阿难:

       汝今未须先取寂灭。纵得无学,留愿入彼末法之中起大慈悲,救度正心深信众生,令不着魔得正知见。我今度汝已出生死,汝遵佛语名报佛恩。

       可见,在末法时代,仍有很多菩萨和阿罗汉,依照佛的嘱托,以种种方便善巧,陪伴在我们身边,帮助我们,成就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绝不是黑闇无光。

       我们再来看《华严经》,夜神告诉善财童子一段久远劫前的佛世因缘:

       彼佛出时,有转轮王,名:清净日光明面,于其佛所,受持一切法海旋修多罗。佛涅槃后,其王出家,护持正法。法欲灭时,有千部异众千种说法。近于末劫,业惑障重;诸恶比丘多有斗诤,乐着境界,不求功德,乐说王论、贼论、女论、国论、海论,及以一切世间之论。

       时,王比丘而语之言:“奇哉!苦哉!佛于无量诸大劫海集此法炬,云何汝等而共毁灭?”作是说已,上升虚空,高七多罗树,身出无量诸色焰云,放种种色大光明网,令无量众生除烦恼热,令无量众生发菩提心。以是因缘,彼如来教,复于六万五千岁中而得兴盛。……善男子!于汝意云何?彼时转轮圣王随于如来转正法轮,佛涅槃后兴隆末法者,岂异人乎?今普贤菩萨是。

       这两段经文,有三处值得今人注意。第一,这个佛世的末劫情况,和娑婆世界的非常相似,甚至有的描述能在当今的世间找到活生生的例子。第二,这位王比丘在末法时代,是先以大神通让世人重拾信心,然后转正法轮,令正法又兴盛了六万五千年。第三,在这个末世,佛教的正法还能兴盛起来,为众生去除烦恼,可见,事情并不像今人所说的那么糟。也许有人会说:“这是那个佛世时的事情,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可不一定。”君请看《不退转法轮经》:

       佛言:“有难信者,少智下劣者……恶口贪嫉亲近邪见,习邪见已,常修邪观,不好学戒,心无惭愧无所顾畏,亲近愚痴乐行外道,不信空、无相、无愿、无生、无灭,于一切法不生信心。阿难!如是人等难可解悟。”尔时世尊默然而住。

       是时阿难承佛神力,问文殊师利言:“如来何故默然而住?”

       文殊师利答言:“于末法中,后未来世多有众生,在于彼世成就如是心,不信法不能解了,是故如来默然而住。”

       阿难言:“复有众生能信如是法不?”

       文殊师利答言:“亦有众生少能信者。阿难!少有众生能识于宝,多有众生不识是宝。阿难!少有众生能生信解,如是说法;城邑聚落,多有众生弃舍不信。何以故?是彼众生宿世因缘,本作谤法罪业障故。”

       文殊师利菩萨告诉阿难,娑婆世界的末法时代,有很多众生不信正法、更不能解悟于佛法。阿难尊者又问“那还有众生能信正法吗?”,菩萨给予了肯定的答案:“还是有少部分众生能信解佛法。”这样看来,在佛法灭尽之前,不管是像法还是末法时代,都还会有佛子能信受正法,奉持修行。就怕众生“不识宝”!文殊菩萨说:“少有众生能识于宝,多有众生不识是宝”,恐怕这就是“末法”之所以为“末法”的根本原因──仔细想想,佛虽然见不到了,但法还在啊,经典绝大部分都仍然保存在世间,甚至比过去方便千万倍(一打开计算机,三藏十二部就在眼前),但是经典摆在人面前,有的人不敢读,有的人不愿读,有的人曲解经义顽固不化,有的人只看了只言片语就开始毁谤。识不识得了宝,关键就在“慧眼”。可惜的是,在这些过分保守的人群中,绝大多数都没有慧眼,准确地说,是不敢相信自己能有慧眼。正因为这一点,才有了末法时代的三类主张这些比较极端的言论。下面,就来解析一下这些主张,看看它们究竟可不可信。

       1、第一种主张说末法时代,众生的根器很差,经文是看不懂的,所以还是老实念佛、勤做功德就行,经文就不用看了,顶多听听师父的讲经。
首先,佛经中没有这样的说法。

        其次,诚然,有一部分学佛人文化水平有限,有的年纪也大了,阅读经文是有实际的困难,而且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也是不错。这是各人依照个人情况和志愿作出的选择,无可厚非。但是,说众生都看不懂经文、不要看经文,是不是就有点太以偏概全了呢?这样不负责任的说法传播开来,会有怎样的影响?

       试想,如果一个有一定文化的人刚刚开始学佛、或者对佛教有兴趣,从前辈居士那听到或从网上看到这样的“心得体会”,信以为真,便不敢贸然阅读经文,并出于好心,把这个说法告诉其他人,辗转传播开来。于是,对读经心怀犹豫的人越来越多,能潜心研读佛经的修行人越来越少;而近现代以来,许多教外人士因为各种原因,开始阅读、研究佛经,反正他们不信或者不全信佛教,自然也不用在意这个顾忌,于是他们依照各自的见解,解读佛经,写出大量佛教研究的著作,包括佛教史。结果现在,正规书店中能找到的佛教史绝大部分是教外人士以基督教、无神论等立场来撰写的,表面上看是旁征博引、言之凿凿,实际上是毁谤不带脏字;而寺院流通处的书籍,常常是只有结论没有论证,甚至不知道作者是谁,很难让人信服。那么,上面提到的不敢直接阅读佛经的初学者们,为了了解佛教,还是得读点什么啊,就只有读这些佛教史了。读后,对于书中的“佛教”和“佛教史”,有的人信了,有的人很怀疑,有的人更迷茫了,有的人开始照着书上的内容去“弘法”了。于是佛教界的诤讼越来越多,谤法的众生也越来越多,这个责任谁来承担?!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自己不读经文,指望听师父讲经来学习,这个愿望是好的,但谁又知道师父讲的是不是正确?你自己没有正知见,又怎么去判断你的师父有没有正知见、是善师还是邪师呢?也许有人会说:“就算我没有正知见,总有人有嘛!按他们的推举来抉择师父不也可以吗?”不幸的是,现在的佛教界,每一个稍有名气的修行人,都是有人赞叹随学,有人指摘批判,没有公认的“正知见者”。其实,释尊早就预见到了他入灭后的丛林乱象,曾这样对大迦叶尊者说:“迦叶!今时尚有于如来所多兴诤竞,何况未来!”面对各方的诤辩,你如何判断孰是孰非,你要听哪一边的推举才好呢?可见,自己没有正知见的话,竟然什么都判断不了!看到这里,也许你会说:“那我要到哪里去学习正知见呢?”这就在佛所留下的经文中啊!佛陀嘱托阿难尊者:“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如来语”即是经典及律典,是至上的法宝,饱含着佛陀守护后世佛子的殷切之心,也是帮助我们抉择正邪知见的明镜。

       释迦牟尼佛将入涅槃时,有比丘问今后应该如何分别佛说、魔说,佛回答道:

       有四决定说。一者,若有比丘,乐欲说法。作如是言:“我亲从佛闻如是法,善解其义,受持读诵,极自通利。”汝等宜应请之令说,应随所闻,善自思惟:“为修多罗?为是毘尼?法相之中,有此法耶?”若修多罗及以毘尼法相之中,有此法者,宜应受持,称赞善哉。若修多罗及以毘尼法相之中,无此法者,不应受持,亦勿称赞。当知此法非我所说。……

       汝等宜应善分别此四决定说。又亦以此分别说法,传授余人。设我在世,及般涅槃。虚伪真实,以此知之。时诸比丘而白佛言:“善哉!世尊。我等从今当能分别佛说魔说。”

       修多罗和毘尼分别是“经”和“律”的梵语音译。这段经文即是告诉我们,无论说法者自称是何来历,听到他说的法后,都应当自己静心思惟:“他说的法是否与佛经相应?是否与佛律相应?”对照之后,如果说法人所说的,在经、律当中有出处,他的解释能与经律的意思相符合,则确是依佛的教法而说,应当受持、赞叹;如果说法在经、律中找不到出处,或者对经、律的分析有不妥甚至曲解之处,则不是佛的教法,也不应受持、赞叹。佛陀也吩咐比丘们将这个印证的方法告诉别的弟子,这样,无论佛在世还是涅槃后,弟子们都可以照这样分辨佛说、魔说。

       由此可见,阅读经、律(尤其是经),对我们的修行是极为重要的。佛从没说过末法时代的弟子读不懂佛经,恰恰相反,末法时代的弟子为了分辨真假佛法,更需要仔细地研读佛经。否则,很可能给自己和他人的修行增添重大烦恼和障碍。

       2、第二种主张,说末法时代,修智慧很难,要修禅定,有了禅定,智慧也会生起。并以定力、神通和生活清苦来择师及判断真假修行人。
首先,佛经中没有这种说法。

       正如前引文殊师利菩萨所说,末法之“难”,是难在辨识并信解真正的法宝,而非难在修智慧──如果能识得法宝,便能对真实的佛法生起信乐之心、如说修行,这样即使是再懈怠的人,也能发起正智(哪怕只有一点点)并渐渐增上;而不识法宝,便不能知道佛法的真义,甚至跟随他人加以毁谤,这样即便是再精进的人,也没有智慧可言,甚至是邪见、邪智充满。

      然后,让我们来看看禅定、智慧和修行人之间的关系。

      提婆达多这个人物,大家应该比较熟悉,以至于有的佛教徒用“你是提婆达多!”之类的话来评定意见不合的佛教徒。用这样的言辞攻击他人是否合适暂且不表,这里要说的是,提婆达多在佛陀住世的时候,还能吸引并召领一批出家人舍离佛陀的僧团跟他走,可见两点:一、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人不能辨识真假善知识了;二、提婆达多可不是那种看一眼就知道“不是好人”的人物,相反,从表现出的外相上看,他至少符合一部分人心中对善知识的理解和标准。

       《增一阿含经》中,阿难尊者说:“提婆达兜在时,有大威神,极有神德。乃能往至三十三天,变化自由。”《杂阿含经》又记载:

       尔时提婆达多获得四禅……即往诣阿阇世所。化作象宝,从门而入,非门而出。又化作马宝,亦复如是。又复化作沙门,从门而入,飞虚而出。又化作小儿,众宝璎珞,庄严其身,在阿阇世膝上。……时阿阇世见是事已,即生邪见,谓:“提婆达多,神通变化,踰于世尊。”时阿阇世于提婆达多所,深生敬信。

       提婆达多有四禅的定力,神通广大。神足能上忉利天,形相变化自由。在阿阇世王那里变化身形、飞腾穿越,有如《西游记》的孙大圣,把阿阇世王都看呆了,顿时心服口服,敬信供养。

       提婆达多还在佛陀说的戒外别立五条戒律,称为“天授五法”。虽然从现有文献上看,关于“天授五法”具体内容的说法不完全一致,但都是从衣、食、住方面作严格的要求,如:尽形寿着粪扫衣,尽形寿不食鱼、肉、盐和奶酪,尽形寿乞食,尽形寿露坐等。这些戒律,在佛陀的僧团中没有作硬性的规定,各人依习惯和实际情况自己安排。这“天授五法”从戒条上看,似乎要求得更严格了,生活更清苦,也没有明显的不妥之处。怪不得当佛座下的比丘去劝阻跟随提婆达多的徒众们时,这些徒众还呵责来劝化的比丘:“汝等莫说提婆达多是事!何以故?是人说法、说律。是人所说,皆是我等所欲。是人知说,非不知说。是人所说,皆是我等所乐忍。”

       另外,佛陀也曾说:“提婆达兜,博古明今,多所诵习,总持诸法,所闻不忘。”想象一下,如果现在也有这样一个人──他说起历史,可以娓娓道来;聊起现代社会,也是真知灼见,侃侃而谈;他博览佛典,记忆超凡,经文、典故、出处都是触目成诵,信手拈来;还神通变化自由、提倡严守戒律──这样的人很可能被数亿人奉为“大师”,怎么看都绝对是大善知识啊!可是,这个人为了自己的名闻利养,还是会做出谄曲、陷害的恶行。所以佛说:“提婆达多愚痴无智,不识义理,长夜受苦。”为什么呢?因为他虽然知道得多,却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无法生起真实的智慧,于是仍然被烦恼缠缚、驱使,造作五逆地狱业。

       从提婆提多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佛教所认可的真修行人的标凖,是要有能解脱于烦恼系缚的智慧。有了这种智慧,解脱功德也会相应生起,修行人会切实感受到烦恼的减轻。而一个有禅定及神通、熟悉经律又崇尚苦行的人,不一定有这个智慧。因此,我们判断真假修行人,用禅定、神通、苦行等作为标准恐怕并不可靠,关键要看他有没有正智和解脱功德,听他说的法是否与佛经一致,是否能帮助我们从根本上拔除烦恼的大树,而不是仅在边角上修枝剪叶。这做起来并不容易,尤其需要注意两点。一、佛教的智慧,是能敌生死流转、能离三界系缚的。这个世界上,能减轻一般烦恼的并非只有佛教。跟朋友谈谈话、看看文学哲学的书籍、找心理医生开解开解,对某些烦恼的排除都是有效的。如果说心中宁静淡泊、逍遥自在就是没有烦恼的状态,这么说来老子、庄子看上去也没有烦恼,但那不是佛教所承认的解脱。二、有的时候,我们生起了烦恼不自知,以为自己已经断了烦恼。比如,有人在寺庙里觉得很清静,没有烦恼,回到社会上,碰到各种各样的人时,又会看人家不顺眼,觉得和这样的人在一起真是心烦。又如,有人深信自己的师父,一听师父的开示,烦恼就都不见了,非常欢喜,但是一碰到人家对自己的师父或修行法门提出不同的意见,就生起气来,觉得“是可忍孰不可忍”,跟人家争吵,甚至咒骂别人下地狱。这些都还是烦恼。所以,我们对烦恼需要全面细致地去观察,这对检查自己和判断他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这里也不是否定禅定神通、严守戒律、艰苦朴素和广学多闻。这些对修行人而言确实有益,甚至应该提倡,在当今人心浮躁、物欲横流的社会也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只是仅仅以此来判断是不是真的佛法修行人,并不是合适的作法。

       3、第三种主张是,坚信听来的一个结论:“末法时代,说自己有神通、显示神通的都是外道;说自己证了果位、开悟的都是魔!”否定末法时代的神通及证果。并视这些人为敌人,认为应该予以消灭,以正视听。

       首先,依旧是,佛经中没有这种说法。

       其次,说说师父。前面也曾谈到相关的问题:如果一个学佛人,自己没有正知见,无法分辨善法恶法,又以不正确的标准来判断真假修行人及择师,这样找到的师父难保没有问题。前文所引中,文殊菩萨说,末法时代,多有众生不信法、不能解了,少有众生能生信解。如果一个学佛人百分之百敬信爱戴的师父,正是这多数众生中的一员,不习正法,乐行外道,这师父连自己都度不了,更不用说度他的徒弟了。佛在世时,就曾谈到未来世的恶比丘:

       迦叶!我今说彼恶比丘不应希望。若说如是法,若遇如是法,闻如是法已,自知所行,不解深法而诽谤之,谓“非佛说,是论师作,或魔所说”,用教余人。彼恶比丘,如是自害,亦复害他。自染垢污,亦垢污他。是恶比丘,不能自利,亦不利他。

       佛说这些恶比丘已有邪见邪行,遇到真实的法义与他的见解相违、对他不利的时候,不生惭愧之想,反而说这些法义不是佛说,是后人伪造的,甚至斥其为魔说,并这样教导他人。这种比丘,自害害他,不能自利,更不能利他。可见,如果一个修行人,自己没有正知见,又懒于思考查证,师父说什么就信什么,还把师父言之无据的话转告他人,也同样是害己害人。所以,修行人千万不能盲从师言,否则与迷信无异。

       其次,说说这“有神通是外道,有证果是魔”。之所以会形成这个说法,排除掉酸葡萄心理作遂的话,可能又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神通这东西,可以度化众生,也可以迷惑众生,因为众生特别容易对有神通的人产生敬信。天眼、天耳、神足、他心和宿命这五种神通的证得,按佛门的修法和外道的修法都可以达到,印度许多宗教派别都有证得禅定、神通的例子,甚至现代也有一出生就有特异功能的人。而佛门特有的漏尽通,却又是一般人难以观察到的。所以,一个大显神通的人,可能是外道,也可能是佛门中人。前文引《华严经》时也提到,王比丘在末法时代显示大神通,转正法轮,令末法众生对佛法又生起信心,这是利益众生的大功德。因此说“有神通的都是外道”,是有失偏颇的。

      末法时代,证果是比较难,理由前文也反复提到,是难在辨识并信解真正的法宝,而不是难在现代人的智力和毅力不如古人。说“证果的都是魔”,可能是从佛预言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魔众势力炽盛推测而来,但佛从来没有说“末法时代,说自己证果的人都是魔”啊!只要还有人能信解真实的佛法,就有可能证果。如果这个时代注定没有人能证三乘佛法的任何一个果位,那我们末法修行人在这里修行还有什么意义?如果在这里学不到能证果的佛法,只能念佛求往生的话,佛陀把那么多经典传下来还有什么意义?所以,说“证果的都是魔”,且不论其毁谤的过失,实在是枉费了世尊的一片苦心。

       最后,谈谈认定人家是“邪魔外道”,即,将其划为敌人之后,要把他们统统消灭的言论。虽然有理由相信说这些话的人一般不会付诸行动(杀人是要受法律制裁的),也暂且不论人家是否真的是外道或魔,但作为一个佛教徒,说出这样的话,就有违佛教平等慈悲的精神。佛说:“如来善修如是平等,于诸众生,同一子想。如是修者,是名菩萨修平等心,于诸众生同一子想。”佛教自古以慈悲为怀,特别是修菩萨道的佛子们,更是以救度众生为己任。当初释迦牟尼佛树下成道时,没有把扰乱他的魔王及魔众清除掉;魔王说要障害后世佛子,佛也没有把他怎么样。提婆达多多次毁害如来,受报下地狱,一般人可能会想:“哼,活该!受报应了吧!”可佛却是放出大悲光明,照耀地狱中的提婆达多,令他身上的苦痛得以缓解。

       我们学佛,很多地方做不到佛陀那么好,遇到一些人和事还是会生起瞋恼之心,但至少不要忘记自己学佛的初衷。就算是破坏佛法的外道、魔,就算是一阐提,也都是有情,只是一时被无明障蔽而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应常怀慈悯之心,精进学习,以期早日有度脱他们的智慧和方便,这才是诸佛菩萨乐见的佛子之心哪!

       以上就是对这三个主张的解析。也许读者会发现其中有些重复提到的关键词,比如读经典、择师、神通等。这是因为这三种有代表性的主张,都是建立在“无限抬高佛的境界,同时贬低怀疑自己”的心理趋向之上,又浸染于末法的绝望之中而形成的,它们的核心实际上是相通的。这三个比较极端的主张在当今颇具代表性,所以用了较大的篇幅来分析。下面回到心理趋向本身。这种心理趋向,对修行人有相当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使人失去信心,修行上很难有切实的收获和成就。打个比方:有一棵参天大树,旁边的小树苗看到大树,都觉得“这棵大树真好啊!我也要向它学习,争取能早日像它那样!”小树苗们仰望着大树,心目中大树的形象越来越高大秀美,它们渐渐觉得自己好矮小、好没用,甚至怀疑自己只是那种长不高的灌木,和大树根本不是一个种类,更不用说和它长一样高了。

       我们学佛、修行到底是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成佛,至少也是为了证得阿罗汉、辟支佛吧。结果有人一边修,一边说“我什么都学不好!我根本进步不了!”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一切众生都是佛器,就算各人因缘有远近、才智有高低,但只要我们在修习,就一定会进步。末法时代的情况,就好像我们在一个学习环境很糟的学校上学,虽然老师和同学大都不怎么样,但是我们手上还有官方编写的教科书,就算不听老师讲课,自己看课本,我们还是能学到东西,只是比有良师指导慢一些。可有的同学总觉得自己肯定哪儿有问题,肯定学不到知识、毕不了业,所以虽然每天有来学校忙东忙西,却没有心思学,也学不进去,就这样因为莫名其妙的理由荒废了学业,无异于自毁前程。

       二、使人失去理智。认为“佛的智慧高不可攀、深不可测,佛的神通不可思议、无所不能,这些境界不是我们可以理解、讨论的”,其实就是神化佛陀。这样一来,修行人与佛之间的距离被拉得无限大,与其说是佛与弟子之间的关系,不如说是上帝与信徒之间的关系──有人说基督教常教导信徒“只要信,不要问”,因为上帝是唯一的真神,他的境界人类不可能理解,只需依教奉行即可。但佛教徒的修行,是“闻、思、修、证”,必须经过思考和修行才能证果,而提出问题正是思考的表现和必经之路,佛经中的绝大多数内容也都是以问答的方式展开的。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成佛,还有很多不懂的地方,确实不宜妄自揣测佛的境界,但我们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将比较高深的部分放一边,先把基础部分学好,况且现在绝大部分修行人学的都是基础部分。

       如果一个佛教徒在内心把佛神化了,他在修行过程中一切合理的疑问都有可能用这个理由自行否定掉,他会越来越迷茫、消极,失去自己判断的信心和理性。另一方面,对某些说法人而言,这个理由又是一个万能的“答案”,当他们说的佛法面对人家的提问不能自圆其说时,都可以用“你的境界不够”来敷衍过去,甚至还可以加上一句“你的根器不行”。于是,提问人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之中,不敢再相信自己的思辨力,在不安中变得盲目、顺从。人一旦摒弃了自己的理智,就会无法抉择正法邪法、善师恶师,胡里胡涂跟着人家跑,也不知道走的是佛道还是魔道。

       可见,这种“过分保守”的心理趋向对修行人非常不利,会障碍圣贤道、开启恶趣门。学佛人千万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对自己、对他人都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22 03: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第二种心理趋向,与第一种正好相反,是把佛的境界看得很低,把佛法想得很简单。这种情况在学术界很普遍,但也已经渐渐影响到佛教界内部。

       先说说学术界。因为现在的佛教学术界,对轮回的存在基本抱持否定的态度,所以不认为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对神通等等的记载也一概不予认可。因此,学术界的佛教史研究,是把释迦牟尼作为一个普通人来对待的:

       释迦当时的处境是:如果不能把本国的政治地位提高,个人就要在学术思想上争得领导权。

       从佛陀的支持者看,尽是剎帝力、大富豪,他的学说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也就不言而喻了。

       释迦一生很软弱,他的业力说,就是具体的表现……另外,他对婆罗门、对种姓制度,只表示了消极的反对,不敢进行积极的反抗等等,都表现了他这一性格。

       佛陀的死称为“般涅槃”。

       有的学者,认为释迦牟尼只是一个宗教的开创者,为了吸引信徒,便顺应当时的时代环境,发展出人们喜闻乐见的教义。有的学者,相信释迦牟尼确实有寻求真理的理想和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和世界上其他哲学家一样,提出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并发展了很多信徒。总之,释迦牟尼是一个人,“般涅槃”只是对他的死亡的一种尊称。他的教义也只是世间各种哲学理论中的一种,不神秘,更不深奥,甚至很浅显明了──

       释迦反对上述两派,主张“缘起说”,以为世界现象,都是因果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释迦常说,懂得了缘起说,也就懂得了“法”。可见缘起说是他的学说的最高原理。

       这里总结出的因果规律,非常容易理解。世间万物都是有因才有果,都以其他事物为前提才能存在,而这些作为前提的事物也都是无常,所以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是空,是无我。很多学者相信,这就是佛教所说的终极真理──“缘起说”,并认为依于这种“缘起说”,佛教又发展出“中道”理论。

       不持臆测或先入之见,如实地照见法,不落于固定的看法,是中道的立场。视现象为常恒、为断绝、为有、为无,都是固定的看法,都是独断的;不依此固定性立场之处才有中道。

       由如实地知见法导入了“无记”的立场,对于“我及世界是常住?是无常?是有边?是无边?”等问题,佛陀沉默不答;此外,关于身体与灵魂是相同?是各别?如来死后是有?是无?等问题也是一样。对不可认识的、形而上学的问题,佛陀知道知识的界限而不作答。

       换句话说,所谓的“中道”,就是站在缘起的观点上看事物,没有绝对。佛陀对很多问题说是“无记”,因为他知道知识的界限,所以不作答。

       这种缘起和中道,简单!真的很简单!中学生都能明白。怪不得很多学者“洞悉”了这个终极教理之后,也不称自己是证果,因为太简单了,知道了这个根本没什么了不起!别的哲学体系可比这深奥多了。而且,很多学者都注意到,佛教既然承认有“轮回”,就必须承认轮回中有一个维系各期生命同一性的存在,这显然与一切皆是无常的缘起论是矛盾的。由此,整个佛教的理论体系存在巨大的漏洞,并不能自圆其说。当然,如果把释迦牟尼看作一个普通人,在两千五百年前能提出这样的理论已经是不错了,有漏洞也是情有可原。

       但对有理性的佛教徒而言,“佛说的法能不能自圆其说”是相当重要的问题,这直接关系到他们信仰的核心。如果瀚如烟海的佛经所要揭示的就是这么一个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道理,为什么要用那么多文字来说?如果缘起法讲的是一切无常的缘起缘灭,那么《楞伽经》中大慧菩萨为什么要提出“缘起何所生?云何作所作?”种问题呢?佛陀“知道知识的界限”,那就是说这些问题佛自己也不知道,原来佛是一个“不可知论者”!那他凭什么说自己是“一切知,一切见”呢?还有,如果说“涅槃”只是对死亡的另一种称谓,那为什么说涅槃有“常、乐、我、净”这四德?一般的死亡有涅槃四德吗?

        有太多的问题是学术界现有的解释方法回答不了的。但神奇的是,现在佛教界很多师父开示的佛法,和学者们的解释竟然差不了多少。“缘起性空”、“无我”和“中道”,他们也作几乎一样的解释。比如,释印顺在《印度佛教思想史》中谈到“中道正法”:

       这是著名的中道缘起说。有──存在的,生起的,世间的一切,都依于因缘──种种关系,条件、因素而有而生的。依因缘有而有的,也就依因缘无而无,依此而确知生死解脱的可能性。有、无、生、灭──一切都依因缘而如此的,就是不落二边,恰到好处的中道。

       这个缘起的解释与学术界的相差无几。书中也谈到涅槃:

       人间的佛陀入涅槃,也就是去世了。……涅槃是超越的,不能以世间的存在或不存在来表示。这不是分别言语所可及的,只能说:无限的生死苦迫是彻底的解脱了。

       “人间的佛陀入涅槃,也就是去世了”,可见释印顺也认为佛的涅槃实际上就是死亡。又说“涅槃”是超越了世间的存在,不能用语言来分别,也就是说,涅槃具体是什么是不可知的。说来说去,对涅槃和死亡的阐释,还是雾里看花。这就有些奇怪了,佛教修行人的目标可以说就是证得涅槃,然而涅槃是什么却说不清、不可知,如果释迦牟尼佛当初传教的时候也这么说,很难想象大众会生起信心。这就好比一个人告诉我:“你要花费毕生精力去到一个叫X的地方,这个地方很好。”我问:“X是哪里?怎么个好法?”他说:“说不清。”这样的话我会相信吗?会跟着他走吗?其实,“涅槃”作为佛法中极为重要的问题,是可以讲明白的;前文中提出的问题也都是有答案的。限于本文的篇幅,难以尽述,有兴趣的读者请参看《实证佛教导论》一书。

       佛教界与学术界不同的是,他们并不是故意去矮化佛陀的境界,而是真的相信这种“缘起中道论”就是佛法。他们不觉得这是很简单的道理,认为自己懂得了这个道理、悟出了这个道理是很不容易的,应该已经证得了果位。有的在家人,听师父这么开示之后,觉得自己听懂了,便也认为自己证了果位,堪为人师了。他们不愿去多想矛盾的地方,如果有人提出问题,一句“要学中道,不要分别”不仅可以解释一切,还能彰显他们的“证境”,衬托出提问人的愚劣。

       然而,这种漏洞百出的“证境”,真的是证果吗?恐怕不是证果,反而是佛陀所说的“增上慢者、取着增上慢者”吧。不能自圆其说的证境,说明他一定有错解佛法的地方。把对佛法的错解当成正知见,认为自己已经“证果”甚至是“大成就者”,这种未证言证的人就是“增上慢者”,其信徒便是“取着增上慢者”,这样的人现在可不少。之所以会这样,一是因为佛教界也有修行人误解了佛经、佛法,浑然不知;二是由于近现代的各种动乱,使佛教也受到相当大的打击,法义传承上形成了断层。

       如果说第一种心理趋向把佛的境界想得太高,与人的距离拉得太远,属于过于保守,那么这第二种心理趋向则是把佛的境界拉近到和普通人差不多的高度──只要把所谓的“核心佛法教义”看上一看,就知道佛的证境了,甚至觉得自己已经成佛──这可以说是过于冒进了。

       错解的佛法不能使人发起出世智慧、生起解脱功德,反而一定会增加学佛人的烦恼。现实中的增上慢者,恭高我慢之心往往比一般学佛人更盛,面对质疑和提问时甚至会表现出瞋怒的情绪,这都是长期熏习不正见形成的习气。而且,有意或无意地将佛矮化,把对佛法的错解当作正见,这已经构成了邪见。以这种邪见自许证果、教授他人,是在毁谤三宝的同时误己误人,自害害他,将给修行带来巨大的障碍和烦恼。这种“无知无畏”有时比“过于保守”更加糟糕、更加危险,所以修行人切不可草率盲进。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22 03: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不能过于保守,也不能过于冒进,那修行人到底该以怎样的方法和态度来学习佛法呢?

       首先,我们需要正确认识佛、法、僧三宝。关于佛,经云:

       佛陀者,觉,觉了一切法相故。复次,一切众生长眠三界,佛道眼既开,自觉觉彼,故名为觉。佛于一切法,能一切得,一切说。

       佛陀的本质是“觉者”,他觉了的是世间、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这个真相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有没有佛出世,真相都在那里,可以说世尊是一个发现者、报告者。又经云:

       佛德不小。乃从无数劫,积累功德、奉行诸善,自致作佛,有是神妙自然法化。一切知一切见,无不入无不化。

       佛陀在人间成佛、度化众生,肯定是以人的形态出现在世间。但成佛绝不是仅以一世的修行就可以达到,而是无数劫以来广行菩萨六度,累积功德,到这一世方成佛果。他不仅觉证一切法,还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神通自在,非人能及。从这个意义上说,把佛陀视为人并不妥当。关于法,法的本质相当于佛陀这位真相发现者的报告,为的是让三界泥潭中的众生也能开启道眼,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关于僧,僧的本质是依循佛的教法修习,并已如实证知部分真相的有情,与身相、种族没有绝对的关系。

        既然佛也是从凡夫一路修行而来,那么,他走的路也就是我们要走的路。成佛之路,漫长而艰辛,但绝不是没有终点。我们的修行,要切实地、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尽量每一世每一世都能有进步,不自暴自弃,也不好高鹜远。不管自己现在的水平是高是低,我们只要朝着正确的方向,坚持走下去,就总会有到达目标的那一天。

       诚然,我们现在需要直面很多困难:没有领路人,环境、气候恶化,道路曲折多岔,同伴中还有各种邪师邪友。但是,曾经的领路人留下的地图仍然清晰可辨,一路上也有诸佛菩萨在默默地加持和守护,甚至化为我们的同修或家人陪伴我们成长。所以,在这个时代,我们仍然可以前进,只不过比以前更需要“自立”,运用自己的智慧分辨正道与歪道、善友与恶友。好比我们小时候过马路,有大人牵着手,即便闭着眼睛也可以顺利走过去;现在一个人过马路,需要观察信号灯、有无车辆违规闯红灯等等,靠自己的判断走过去。也许有人会觉得:“那么多事情都要我自己判断,这不是很累吗?!”这也是没办法啊──佛在世时,学佛人接触到的佛法中,正法至少占98%;而现在,学佛人接触到的佛法,正法恐怕不到10%。我们接触正确佛法的机率比古人低很多,当然需要格外注意。就好像食品,如果制造业者都秉承良心,原料、方法也安全可靠,我们自然可以放心大胆地购买;但现在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毒奶粉、塑化剂、转基因、农药过量、化学添加剂……市民大众都不得不多长个心眼,自己学习一些相关的化学、物理、农学、食品加工学知识,保护自己与他人。学佛也是一样。而且,这个思考过程能锻炼思辨能力,长久下来,一定能增长我们的智慧与方便。

       综上所述,学佛人应该以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态度来修行,不卑不亢,不盲从名势,亦不闭门造车。佛陀所觉悟的是一切世间、出世间法的客观事实,只要我们能秉承客观、理性的原则,依照佛典告诉我们的方法去观察、修行,就一定能生起出世间的智慧,渐次证得果位,并切实体会到烦恼的减轻。这种解脱功德是实在的,和那种靠议论、臆测而获得的满足感,知道生僻的名相文字而生起的博学感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也正是实证的方法和效力。

(本文摘自《实证佛教通讯》第一期)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22 03: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文殊师利答言:“亦有众生少能信者。阿难!少有众生能识于宝,多有众生不识是宝。阿难!少有众生能生信解,如是说法;城邑聚落,多有众生弃舍不信。何以故?是彼众生宿世因缘,本作谤法罪业障故。”

       文殊师利菩萨告诉阿难,娑婆世界的末法时代,有很多众生不信正法、更不能解悟于佛法。阿难尊者又问“那还有众生能信正法吗?”,菩萨给予了肯定的答案:“还是有少部分众生能信解佛法。”这样看来,在佛法灭尽之前,不管是像法还是末法时代,都还会有佛子能信受正法,奉持修行。就怕众生“不识宝”!文殊菩萨说:“少有众生能识于宝,多有众生不识是宝”,恐怕这就是“末法”之所以为“末法”的根本原因──仔细想想,佛虽然见不到了,但法还在啊,经典绝大部分都仍然保存在世间,甚至比过去方便千万倍(一打开计算机,三藏十二部就在眼前),但是经典摆在人面前,有的人不敢读,有的人不愿读,有的人曲解经义顽固不化,有的人只看了只言片语就开始毁谤。

        ...而近现代以来,许多教外人士因为各种原因,开始阅读、研究佛经,反正他们不信或者不全信佛教,自然也不用在意这个顾忌,于是他们依照各自的见解,解读佛经,写出大量佛教研究的著作,包括佛教史。结果现在,正规书店中能找到的佛教史绝大部分是教外人士以基督教、无神论等立场来撰写的,表面上看是旁征博引、言之凿凿,实际上是毁谤不带脏字;"

      阿弥陀佛!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22 03: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时时是好时 于 2018-8-22 03:01 PM 编辑

辨析两种不正的心理趋向写的也非常好。

1。把佛的境界无限抬高的心理趋向
2。把佛的境界看得很低。只比普通人高一点甚至因为历史局限还不如现代人。

阿弥陀佛!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4 12:11 AM , Processed in 0.05713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