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8|回复: 0

[百家杂谈] “像你这种人,我只能给你打0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31 08: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像你这种人,我只能给你打0分”

 曹吉利 新周刊  2018-07-31


看电影,先搜评分,要是评分低的就是烂片了;吃饭,先搜评分,评分高的店一定要去试一试;住酒店,先搜评分,要是评分低的酒店条件肯定不好;买衣服,先搜评分,看看买家秀就知道衣服到底怎么样。


回过神我们才发现,原本以为高考之后就自由了,结果我们依旧要承受被分数支配的恐惧。


 

在一个极度重视信用的社会里,每个人都会拥有一个数字。所有发生交集的人,都可以从一到五,为一个人打分。而最终形成的分数,又直接影响着个人的生活:租房、租车、就餐、出入门禁、购物、排队等等场景,无不和分数息息相关。四分以上者受人尊重,三分以上者是大多数,如果连两分都没有的话,就会处处受到排挤。

 

低分,是对一个人最大的否定,可以让他在这个社会寸步难行;而高分拥有者,为了保持良好的社会形象,不得不隐藏起真性情,时刻佩戴假面讨好别人,以维持自己的分数。


上面这个以分取人的社会,来自于科幻剧《黑镜》第三季中的一集。面对被分数绑架、等级森然的未来世界,观众们一边感到恐惧,一边安慰自己这只是科幻,片中的设想不会成真。然后在关掉视频之前,顺手给剧集也打出一个分数。


《黑镜》中的打分社会。


其实,我们中的很多人,早就已经过上因为分数提心吊胆的日子。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后,享受完服务,欣赏完一部作品,掏出手机随手打个分,几乎是当代人下意识的行为。

 

用一个公开的分数提醒后来的消费者,这样的设计原本有着不坏的初衷。但这个包罗万象的复杂社会,又岂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能够概括?久而久之,围绕着分数,各色人等展开了从线上到线下旷日持久的博弈。

 

很多年之后,你还记得在中学贴吧里,某个“XX男生/女生打几分”的帖子下面,你一边笑,一边草率地敲下一个分数吗?那也许是你第一次掌握了为别人打分的权力,同时,也背上了被别人打分的风险。


国内众多相亲节目尽管没有评分环节,但是男女嘉宾亮灯环节其实也是变相的评分方式。



如果电影能给观众打分

 ——————————

 

“在观剧之前,务须伤风,以便在剧院内高声咳嗽,且随地吐痰;入剧场务须携带甘蔗、桔柑、瓜子、花生,以便弃皮满地……”

 

这段话出自老舍先生的《话剧观众须知二十则》,他用正话反说的方式,讽刺了观看戏剧时的不文明行为。如果电影院有给观众打分的机会,这篇文章可以不用修改,直接作为评分标准使用。



委屈的不止电影院,影片主创们也常常一肚子愤懑。前两天,号称华语影史上投资最高的影片《阿修罗》口碑和票房双双遇冷,片方怒而撤档,称遭受了不公平对待。最终,这部电影在豆瓣上的评分停留在三分。要是请怒气冲冲制片方给观众打分,想必他们也不会给这帮不识货的观众留情面。

 

话说回来,要不是冯小刚导演最近俗务缠身,只要他一出山,广大观众一定会遭遇低分血洗——当初“垃圾观众”的评语是谁说的来着?


要是让毕志飞导演打分,估计这一届观众通通都不及格。



如果外卖员能给食客打分

 ——————————

 

到底应不应该在狂风暴雨的天气叫外卖,成为了继“女朋友和妈掉水里先救哪一个”之后,最困扰当代中国人的问题。

 

外卖员的艰辛劳碌大家都有耳闻,但外卖员横冲直撞、危险骑行的身影,大家也都看在眼里。无论同情与否,三五块钱配送费换来的打分权,给了很多人做上帝的底气。

 

给一个外卖员打低分的理由有很多:送得太慢了,不能凭借自己的机智绕过门禁,直接把饭摆到桌前,饮料洒出来,通话态度欠佳等等。那么我们不妨设想,如果外卖员有权给顾客打分,他会因为什么给出差评呢?

 

态度凶狠或许就是头一条。消费者有权利要求配送员按时配送,这无可厚非,但权利并不意味着全部人格的高高在上,颐指气使。

 

假如每一个顾客所得的分数,能够影响他收到外卖的时间,那么中国大大小小的写字楼里,应该会省去不少的争吵。


 


如果司机能给乘客打分

 ——————————

 

“能别关门这么用力嘛?”“刚才那小孩吵得我耳朵疼。”“服了,单行道非逼我逆行。”


你知道每次下车之后,出租车和网约车的司机都是如何小声逼逼地评价你吗?如果司机能够给乘客打分,最好的结果就是能通过某种制度设计,使这个分数最大程度地筛选出那些恶意满满的乘客。


毕竟,现在的体系里,对于那些不尊重服务者、不尊重其他乘客的消费者,并没有什么有效的制约。


没错,说的就是你,拼车还迟到,让全车人苦等的那个人。




如果粉丝能给别家爱豆打分

 ——————————

 

今年, pick和diss这两个英语单词,应该都是年度热词的有力竞争者,而这二者都和追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粉丝当然可以给自家爱豆打分,但这样的分数没有悬念,一定是能打多高打多高。若是加入一个粉丝给其他明星打分的机制,那就有的瞧了。

 

把“你家爱豆就会蹭热度”“哼,xxx也好意思站c位”之类的争议,具象化成实实在在的分数,娱乐圈的瓜,一定会甜上十倍不止吧。


难以想象,这种情况下粉丝怎么抢C位。

 


如果同员工能给上司打分

 ——————————

 

根据媒体报道,上个月在杭州,两个在职员工和其他几个已经离职的员工吃了一顿散伙饭,照片发在朋友圈后,引来公司老板的勃然大怒。第二天,老板把合照丢在工作群,要求其中的两位在职员工也赶紧加入离职员工的行列。

 

这件事在网上引起不小的讨论,很多人觉得这两个年轻人错在不该不分组就把照片发出来。“怎么能轻易给老板打分的机会呢?”


人在职场飘,被上司打分总是少不了的。上司的分数分两种,一种是摆在台面上的,表现为考核分、KPI、工作指标等等,一种是藏在心里的,平时不说,但自有一本账。

 

员工心中当然也有对公司、对老板的评价,但从来不能外化成分数,只能是私下传播的一点小牢骚。有时,也有单位会组织员工给上级打分这样的小把戏,但通常只是摆摆姿态,谁傻谁当真。

 

一旦员工拥有和上司同样效力的打分权,这个通过朋友圈解雇下属的老板,应该就要不及格了。


 


如果孩子能给父母打分

 ——————————

 

在中国文化里,父母天然地拥有对子女的评判权。而新媒体兴起以来,年轻人们好像总算找到了一个分享对父母不满的空间。

 

类似“一想到当父母居然不用考试就觉得简直太可怕了”的句子在网络上传了一遍又一遍,但每一次总能收获不低的点击量就能说明问题——有多少年轻人,迫切地想给爸妈打个分数。

 

“你看看别人家的家长,天天锻炼身体,你再瞧瞧你?”“怎么一到星期天就躺在沙发上看微信?快换衣服下楼跳跳舞!”“天这么冷,怎么还说不冷,嘴硬!不怕腿疼啊?你看人家隔壁李叔叔,早就里三层外三层了,听话,和我爸把秋裤穿上。”


近几年不少综艺节目把亲子关系摆到了台面上,观众在看节目的同时,其实也在给电视中的家长默默评了个分。


在日益多元的中国社会,为人父母传统的绝对权威正在消解,但类似西方社会那样良性的、现代的沟通方式还没有建立,于是就有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习惯于在遇到问题时,归咎于原生家庭。

 

更值得人们深思的是,很多曾经给父母打出低分的八零后、九零后们,在成为父母之后,又纷纷走上了报补习班、替孩子做主、不善倾听的低分老路。


为人父母其实也是要不断学习的。有人说,能不能先考试,通过了才能为人父母?


也许我们永远都不会到达那个“唯分数论”的未来,但各种技术服务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确实让我们朝着那个未来逐渐靠近。


世界何其多元,分数又何其苍白,如果一定要在屏幕上留下一个分数,也请慎之又慎,因为它有可能真正地影响到另一个个体的生活,也因为我们自己同样不希望被别人用分数随意做判断,这也许就是“将心比心”的古训在科技时代的体现。

 

很多时候,评分能说明的东西是很有限的。在有关打分的那集《黑镜》里,分数急转直下的女主半路抛锚,无人肯伸出援手。最后,一个好心的女卡车司机愿意载她一程。而这个全片中唯一善良的人,只拥有1.4的分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17 02:24 PM , Processed in 0.07035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