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间》第157期:不一样的85岁
凤凰图片 2018-07-26
今年85岁的郭莹是一个非传统中国老太太:每天坚持上班,出门必须化妆,定期去做头发,喜欢涂浅紫色指甲油,逢重要场合一定要穿上合身的旗袍。这位出身名门世家的旧上海名媛经历过贵族式的光鲜生活和高等教育,也遭遇过中年丧夫、失去一切的艰辛磨难。如今人到晚年,她依然恪守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图为郭莹在弹钢琴。郝文辉/摄
6月25日这天是郭莹的儿媳王玉惠的生日,一家人从位于天津五大道的家里出发,前往一家餐厅为王玉惠庆祝生日。郭莹难得穿上了旗袍和高跟鞋,在她看来,出席正式的场合,必须穿上旗袍正装,这是礼仪。
生日宴上,孙女鲍美瑶给郭莹切牛排,郭莹说:“我试试,可能咬不动,你们吃。”
每逢家人过生日或者重大节日时,郭莹一家人都会聚餐庆祝。一周前的端午节,郭莹也在家人的陪伴下过完了85岁生日。吃牛排时,她开心地跟儿媳开玩笑:“今天你生日过得比我好,我吃醋了。”
郭莹的生活方式源于家庭氛围的熏陶以及母亲的悉心培养。她出生于上海,从小就在母亲的影响下学芭蕾、弹钢琴、讲英语,并就读于十年制的中西女中,从幼儿园一直上到了初三。之后,郭莹独自一人赴越南求学,在一所法国贵族学校上高中,并因此精通了法文。图为越南西贡,15岁左右的郭莹参加演出活动当天拍的照片。
1951年,郭莹从越南回国后参加高考,被南开大学英语系录取,毕业后定居天津。在天津,经历了旧时政治动荡的郭莹几乎失去了全部的财产和依托,最窘迫时,幼年养成的才艺成了她安身立命的本钱:教英文、法语、钢琴、芭蕾……她靠这些技能养活了全家。郭莹当时的学生都是后来天津有名的名媛,可以说她是那个时代的“名媛教母”。图为1964年左右,郭莹和儿子鲍元庆在天津。
现在,郭莹每天保持着非常规律的生活作息。7点45分,她准时起床喂鱼。在卧室外侧,郭莹年轻时与爱人的合影静静地挂在墙上。丈夫鲍百宁35岁英年早逝后,郭莹经历了文革,带大了家里的孩子,独自生活了半个世纪。这些年来,她将丈夫的骨灰盒存放在床头的柜子里,以作纪念。
每天早上淋浴、化妆也是郭莹生活中坚持下来,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她觉得化妆不仅是对自我的修饰,更是对他人的尊重。家里的化妆品大多不是名牌,每次去买的时候,看到既便宜又好用的东西,郭莹都一次买够一年用的。以前偶尔出国,家人想给她买公务舱好好休息,她却拒绝:“出行不坐公务舱,上飞机就睡觉,有那个钱不如留给下一代下两代,让他们学习用。”
洗完澡,化完妆,郭莹准备去儿子鲍元庆经营的家族服装企业里上班。鲍元庆在成长过程中刚好赶上文化大革命,初中毕业就工作了。因为有朋友在日本,郭莹就把儿子送到日本学习,鲍元庆从语言学校一路读到研究生,毕业后在日本定居。1990年,鲍元庆回国在天津创办了一家服装公司,郭莹退休后,每天去儿子的公司帮忙,一直坚持到现在。图为鲍元庆在家里弹钢琴。
谈及为什么85岁高龄还要坚持上班,郭莹说:“我怕得老年痴呆,我得找点儿事儿干,所以我得要活动,我得要见着能够跟我说话的人。而且我觉得,人活一天就得有一天的价值。你得要干点儿什么,不能完全依赖别人。”图为孙女鲍美瑶陪着郭莹一起去上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