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克罗地亚国家队主教练达利奇在半决赛前的记者会上说:“在我们的国家当中,一切皆有可能……但成绩和基础设施是不成比例的,这对你们来说无法想象。是我们的天赋、情感和责任带我们回到了自己的位置。”(来自微博网友@Sylrilla)
作为1950年以来打进世界杯决赛的最小的国家,克罗地亚在一众欧洲强队当中显得如此特殊——全世界几乎所有媒体都注意到了这支球队异常坎坷的成长经历:超过一半的国家队队员是曾经的战争难民,二十年前克罗地亚独立战争的亲历者,而即使抛开前二十年的惨淡战绩,现在的这支克罗地亚队也经历了远比其他三支四强球队艰苦得多的晋级之路:淘汰赛三场加时,两场点球,冠绝本届世界杯的跑动数据和队中比例惊人的伤病,再加上比对手高出不少的平均年龄,克罗地亚简直是用生命在踢球。
与这样的付出相比,场外的些许让步和示弱的确不值一提。
纽约时报对此评价说:每个国家都想获得比利时足球成功的秘密,但没有任何人想去问问克罗地亚;卫报则说,克罗地亚的成功秘诀还没有任何人看懂——没有系统,没有蓝图,没有计划,克罗地亚人似乎更习惯混乱。
“混乱”或许不适合用来形容如今这支因为惊人团结和顽强而打动全世界观众的克罗地亚队,但对于过去二十年以来的克罗地亚足球,这样的评价并不为过:在达利奇之前,克罗地亚国家队的前三任教练都在关键比赛前数小时遭到解雇,几乎被视为国脚输送专业户的全国最大俱乐部萨格勒布迪那摩在做同样的事,他们在13年里换了17次主教练。
尽管如今绝大多数克罗地亚队员都出自国内青训营,克罗地亚人对足球的热情也毋庸置疑,但事实上,在克罗地亚并没有任何成形的青少年培养计划。2017年,克罗地亚足协爆发雪崩式贪腐案件,直到世界杯开始前两个月,克罗地亚人还在因腐败问题而寻求抵制国家队,而在硬币的另一面,克罗地亚国内各俱乐部经济状况惨淡已成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