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一条问题,说“你是在哪一刻忽然认识到自己老了”?评论者众口不一,但可以明显感觉到的是,大家对青春里激情的逝去都明显力不从心——唉就随它去吧!

但如果要问你,是在哪一刻觉得自己的父母老了的时候,会不会有人给出这个回答:当我发现他们特别容易上当受骗的时候。
内布拉斯加 Nebraska 
影片《内布拉斯加》就讲了这么一个温馨的小故事。虽然表面上,这是一部儿子带着年迈的父亲穿越大半个美国去兑换“巨额奖金”的内容,但实际上,正是由于父亲近乎偏执的顽固行为,解开了这对话不投机半句多的父子之间的心结,也开始让老爷子的儿子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是否真的了解父亲?
因而,这是一部家庭题材的电影;自然,也算得上是一部公路片。

导演亚历山大·佩恩最初于90年代拍摄美国独立电影。基本上呢,对于“独立电影”这四个字这么这么理解:小众,和不着痕迹的讥讽。亚历山大·佩恩更是将“讥讽”发挥到了极具个人标签的程度,在影片《内布拉斯加》就可以看的出来。而他最富盛名的编剧作品,恐怕非《我盛大的同志婚礼》莫属了吧!
脊背佝偻的老头儿伍迪·格兰特一心想要去内布拉斯加领取从天而降的100万美金,但他知道,儿子们不会带自己去,于是他下了一个决定,要步行至内布拉斯加,从蒙大拿州比林斯市出发。

虽然从地图上看,距离不算特别特别远,但是对于一个行动迟缓的老人来说,步行到那边去几乎等于天方夜谭。况且,他这一行为在他伶牙利嘴、言辞犀利的胖老婆眼里,就是一神经病——“我从来不知道这个老混蛋居然想当百万富翁,他几十年前就应该这么想想,然后努力工作。”

一副“老娘跟你过了好多年苦日子”的样子,但其实,她刀子嘴豆腐心,心里还是特别珍惜丈夫。但是伍迪的种种行为都在向老婆和另外的儿子罗斯预示着:家人无法给他好的照顾了,而需要把他送入养老院。
但大卫不肯。在他问到父亲有了这一百万会干什么时,伍迪答到,“我想买一辆大卡车”。明明一把年纪已经没有了安全驾驶大卡车的能力,大卫还是从父亲的言语中感受到一股执着,他对执意要送他进养老院的兄弟罗斯说,“这是他新的生活目标”。

大卫敏感捕捉到了父亲的需求,开始愿意倾听父亲的心声。那么,伍迪自始至终这么坚持去蒙大拿州领取所谓的“奖金”背后的动力,究竟是什么呢?
这就要说到“年轻人”伍迪了。年轻时的伍迪参与过朝鲜战争,虽然那时也酗酒,但这个习惯在那个还没什么别的消遣的年代,倒也无伤大雅。他在军队里修理飞机,战争结束后回到内布拉斯加继续生活。但周围的人能明显感到的是,本就话不多的伍迪回来后,话就更少了。而且他很不会拒绝别人,倒经常被别人欺负。

这一点自从大卫开车来到内布拉斯加的这个小镇子上就察觉到了。伍迪有一辆卡车,借给了一个朋友,但这个朋友始终没有将这辆车还回来,而伍迪钟爱大卡车、却又无法说出口,直到现在。
伍迪对儿子大卫说:我只想用这100万美金买辆新卡车,我就想要新卡车。——那剩下的钱呢?买辆卡车也用不到100万美金。——留给你们。我就是想留给你们点什么。

这段对话是很让人泪目的。尤其是经由这么一位时常沉默寡言的男人之口说出。大卫不再说话,他已经了解到了这位父亲的大多面,在这个小镇子上待的几天,远远超过过去几十年对父亲的了解。
伍迪之所以时常沉默,甚至有些懦弱,除去天生的性格之外,还与那场朝鲜战争有关。没参与过战争的我们大概不会知道它会带给人心多大的震撼和改变,于是许多电影都在描述这一点,希冀杜绝战争。而电影《内布拉斯加》里,强调的是儿子对父亲未知一面的探索,也就是,“你有多了解你的父亲?你对他的过去知道多少?”

这几乎是一道见光死的问题。我不信能有多少人信心满满地示意自己十分了解父亲、并且知道他完整的过去,所有的“十足了解”都包含了无数假想的成分。自然,获奖一事终究被证明是一场骗局,伍迪难掩心中的失落,静静在墙角待了一会儿,随后上车。我想,他肯定在心中自责不已:想为自己完成一桩心愿,给家人留下一笔财富,到现在看来都是痴人说梦啊。
其实,没有人要求他必须在一大把年纪、路都走不好的时候还能继续为孩子们做点儿什么,关键是在一起,心贴心,你懂我,而我也刚好懂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