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网 2018.06.20
女藏医坚守海拔3600米村庄19年 出诊一次要走两天
甘肃夏河县,像旦正草一样有行医资格的乡村医生仅7名,今年已经是她坚守在海拔3600米桑科乡草原的第19个年头。
四月初,海拔3600多米的桑科草原仍是一片苍茫的枯黄,远山覆盖着浅浅的积雪,河滩上闪耀着动人的银光。清晨,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桑科乡达久滩卫生室,炉子中燃烧的牛粪让阴冷的屋子里多了些温暖。不久前刚刚从北京归来的全国人大代表、乡村医生旦正草推开了卫生室门窗,让阳光透进来,她刚刚接到一个求助电话,正焦急地等待着患者的到来。(摄影:潘松刚 孙韧 编辑:陈若冰)
夏河县地处甘肃省西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北部,下辖3个镇10个乡,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生活在这里的藏族同胞,大多数仍过着游牧生活,居住点分散,每年按着时节来回在冬夏牧场迁徙。
在夏河县,像旦正草一样有行医资格的乡村医生仅7名,今年已经是她坚守在桑科乡草原的第19个年头,是牧民们交口称赞“草原曼巴”(曼巴,藏语“医生”之意)。
上午10点钟左右,卫生室一开门,门口很快就拴上了马,停下了摩托车,不少牧民抱着孩子鱼贯而入。
这天,来自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的卓玛草担心2岁的孩子正在发烧,赶了近40多里路来找旦正草诊治。高原上地广人稀,为数不多的乡村医生,是守护牧民健康最近的依靠。
旦正草对待小患儿十分有耐心,并与家属亲切地交流注意事项。旦正草说,一想到能为牧民治病,就觉得特别幸福。“以前,这里的医疗卫生条件差得很,帐篷中铺着牛粪,妇女就躺在上面分娩。”1992年,在乡镇卫生院参加赤脚医生培训的旦正草第一去到牧民家中,亲眼目睹了这一触目惊心的场景。
旦正草为一名孕妇检查身体后,给她详细讲解了孕期保健知识。过去牧区医疗条件差,99%的牧民妇女都是在帐篷中分娩,卫生状况实在令人堪忧。对此,旦正草暗下决心,要当一名为牧民服务的“好曼巴”。不久,她就被选派到甘肃省卫生学校,选择了妇产科作为主修科目。1994年,旦正草在夏河县保健站成为了一名助理医师,并开始学习传统藏医药知识。
然而,在旦正草心中始终惦念的依旧是家乡的草原。2000年,旦正草从县保健站辞职,多方筹措资金,在海拔3600多米的桑科乡达久滩村开办起当地第一家村卫生室。此时的旦正草刚刚结婚两年,孩子也才一岁多,旦正草将孩子留给在县城工作的爱人照顾,自己一个人长期驻守在村卫生室。
旦正草从储藏室取来牛粪回到卫生室,外出拾牛粪也是她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实,能够盖起这样一个简陋的村卫生室也实属不易,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县城里能买两块砖的钱,到了桑科乡却只够买一块砖。旦正草说,起初砌墙用的都是空心砖,附近也只有三户人家,添置了一些基本药物,村卫生室就开张了。尽管条件艰苦,可旦正草终于有了服务广大牧民的“根据地”。
高原上温差大,四月依然非常寒冷,旦正草取了些牛粪作为燃料,用来取暖和烧水,炉子要一直生到快夏天。村卫生室条件很简陋,直到2011年,她才将漏雨的房子进行第一次翻修,直到2012年这里才通上电。
旦正草在出诊途中为偶遇的村民提供健康指导。多年来,旦正草的足迹几乎遍布整个桑科草原。草原上人烟稀少,牧民们过着迁徙的生活,而且居住的比较分散。有时候一条沟,只有一两户人家;有时路上走一天,也遇不到一个人。
旦正草这次是去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的一户牧民家中出诊,措姆一家四口都曾是她的救治患者。高原无路可言,遇到特殊情况,旦正草出诊一趟就需要两天时间。出诊路上天气变幻无常,有时候倏地一阵风,就是瓢泼大雨,甚至六月还会漫天飘雪。赶路时,旦正草经常会遇到狼,甚至因为不慎跌倒,要自己给自己缝针。
6岁男孩扎西昂秀就是旦正草亲手接生的。2014年以前,旦正草每年都会为牧民接生10~20个孩子,有效减少了孕产妇感染的几率。现在,她一天要看20~30个患者,少的时候也有10多个。
平时在卫生所,旦正草还印刷了许多藏语宣传单分发给前来看病的牧民,她经常深入牧场为妇女讲解保健常识和卫生知识,在她看来,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宣传健康知识是关键。村卫生室方圆两百里范围内,60%以上的藏族妇女和儿童患病都会找她诊治。
牧民们遇到健康问题都会第一时间求助旦正草,电话和微信都是沟通的重要渠道。
卫生所的药柜中超过一半空间放得都是藏药,是旦正草治病救人的“法宝”,牧民不用花太多钱,就能一定疗效,旦正草还为特困群众减免医疗费用。“现在村卫生室也实行药品零差价,尽管在这里不能给牧民输液,我也不鼓励患者经常输液,但是藏医药疗效非常好,受到了广大牧民的欢迎。如今,村卫生室每年能够差不多能有4万多元的收入。”【图文选自《中国摄影报》2018平安好医生“最美乡村医生”公益摄影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