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清复明”这项事业不好做,除非你跟韦小宝一样聪明,否则被抓起来的概率很大。
清顺治甲午(1654)年秋,因为涉嫌参与组织反清活动,傅山被抓起来了。动了刑,他没有招供。这个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朱衣道人”案。
这个事情,傅山自己心里觉得,大概要死了。他做好了死的准备,然后,绝食九日。
他的好基友戴挺栻派人捎去素绢,让他写书。白谦慎老师曾经在《傅山的交往和应酬》写过,“戴廷栻在经济上给予傅山种种帮助”,“从买米、买麦、买布、买沺、卖字画筹措经费,到提供出游时所用的脚力和牲口”,“戴廷栻简直就是傅山的经济代理人”。
我想,这时候,他送绢索字,用意有二:
1、我知道你要死了,有什么要托付我们的,留给我们的,就写吧!
2、我知道你想求死,但我们还需要你,活下去,为我们再写点东西。
后世研究者觉得2的可能性较大,但我觉得傅山收到这些绢时,心里想着的是1。
他写下的手卷是《开我慧者并太原三先生传》。
确切的说,这个手卷上有两篇文章,一篇叫《开我慧者》,一篇叫《太原三先生传》。
我先说说《太原三先生传》。这三位先生目前没有更多的资料,他们分别是献明王先生、虚舟钱先生、太原诸生梁檀先生。我简要解释一下,这三位先生没有功名,他们在当时大概属于“隐士”,在明亡之后,也坚持做了遗民。
据说,傅山在被关进去之前,曾经答应为这三位先生作传。现在被抓了,君子一诺千金,他在狱中,便写了这《太原三先生传》。戴廷栻在《晋逸诗序》中提到,这是傅山的绝笔式的嘱托: “此吾所知太原三人,吾爱之,敬之。其性情如此,子定解。爱之,敬之。幸为传之,无使泯焉无闻。”
这个《太原三先生传》写得很传神很好的,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是写王先生家贫,家里来了客人“中出小米饭二碗。黄咸菜二碟。过对谧云:‘客待食则食些。我盖不敢让。’” 在文章的最后,他写下:“甲午菊月朱衣道人山记於忧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