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8|回复: 0

[影乐之声] 无业编剧、玛丽苏和女权意识,北京女子图鉴对得起400万北漂女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19 06: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无业编剧、玛丽苏和女权意识,北京女子图鉴对得起400万北漂女吗?

 刘潇然 财经天下周刊  1周前

作为女性题材剧,主人公有可能被女性观众当做投射对象来认同。然而,到底什么样的女性形象是理想的呢?


          

财经天下(ID:cjtxzk)

文|刘潇然

编辑|严冬雪



来自四川的陈可,大学毕业后在北京漂泊打拼了十年,住过地下室,当过女强人,交往过富二代,最终决定自主创业。她在老家的暧昧对象、一位中年丧偶的医生来北京出差,见面时递给她一张银行卡,说:刚刚创业,找个好点的办公室。陈可开心地拥抱了他。


在一些观众眼中,这又成了一个“靠男人”的桥段。5月8日,《北京女子图鉴》迎来大结局。这部日改都市剧的口碑两极分化,收获好评的同时,也遭遇了质疑和口诛笔伐,甚至有人说“对不起400万北漂女”。


《东京女子图鉴》的女主也不是道德完美之人,该剧一位主创吐槽说。



虚假还是误读



一提起被观众讨论的“靠男人”,《北京女子图鉴》的制片人卢林的反应有些激烈。

 

“这是个误读,”她语速很快,“她曾经想过在饭局上也许有可能获得爱情,但发现只是一个互相利用的场合后,就决定再也不去饭局了。这怎么叫靠男人?”

 

又一部都市女性题材剧没有逃离观众对玛丽苏光环的吐槽。在《北京女子图鉴》的海报上,戚薇扮演的女主角陈可长发红唇,一身亮红职业装,脚蹬黑色高跟鞋,身后环绕着11个各色男人。但看完全后,观众发现这11个男子并非全和她有感情纠葛。

 

同样被质疑的,还有女主角的物欲:将LV包设置成桌面,因为男友淘宝买给她一件299元包邮的LV图案围裙而分手;以及她过于顺遂的人生:没怎么加班熬夜就成了光鲜的职场“白骨精”,女老板居然把房子借给她住。

 

除了认为“不真实”,观众也在抗议女性依附男权而生的属性、不劳而获的可笑梦想。


 

主创们对此有不同理解。

 

“女子图鉴”系列剧监制、阿里文娱大优酷剧集版权中心总经理马筱楠也否定了“靠男人”之说。“靠别人和有人帮是两码事”,她对《财经天下》周刊说,“靠别人是没有主观能动性的依赖,有人帮是运气,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陈可有好运的时候,也有不好运的时候。”

 

在她看来,女主人公的几份工作虽然是通过人脉介绍,却都是自己争取来的。剧中出现的女老板顾映真看似过分赏识她,不但给工作、升职,还把自己空着的豪宅让给女主住。但这一切,始于陈可在看到老板因脚痛脱下高跟鞋时,将自己长期随身携带的创可贴借了出去——这个细节,说明陈可是一个对生活随时做好准备的女孩,这样的人更容易抓住好运气。

 

“很多北漂女孩表示,不会像陈可这样遇到这么多可交往的男性。”马筱楠反问道:“那你要想想,你跟陈可有什么不同?”

 

“我个人观点,在大城市,个性的魅力比样貌更能发挥作用。她的个性设定就是很有魅力的,选择的时候勇于承担,看不到希望的时候勇于放弃。”马筱楠说。

 

观众的吐槽还有:我们没她这么物质,我们的职场没有这么多潜规则。但马筱楠认为,个别经验不代表个体,“她只是千千万万北漂女性当中的一个剪影,不是北漂女性中的励志代表。”



不完全的女权意识



被认为“不真实”,也许是编剧有不足;但过分要求“三观正”,或许也是观众的不成熟。一部电视剧不能担负道德教化的职责。

 

此剧的原版权作品《东京女子图鉴》中,女主也不是道德完美之人。

 

《北京女子图鉴》的主创团队感到有些无辜。

 

仔细看来,很多质疑都指向“自己打拼”和“依靠”、“事业”和“爱情”的比例分配。这些矛盾背后指向同一点——作为女性题材剧,主人公有可能被女性观众当做投射对象来认同。

 

然而,到底什么样的形象是理想的呢?

 

表面上看,中国女性观众渴望看到不靠男人、完全独立的职场女性形象,如韩剧《迷雾》中气场强大、野心旺盛的顶尖主播高慧兰。此前,微博上还曾大热过一部根本不存在的中年女人戏《淑女的品格》——由袁泉、俞飞鸿、陈数、曾黎出演四位不婚主义的中年精英女性。在网友的构想中,“该剧没有家长里短,没有婆媳争斗,没有小三出轨,所有糟心的情节都没有”。


由于该剧在网上热度太高,居然自下而上打动了制作公司,5月8日,这部剧由壹线影业宣布:即将制作。

 

完全不靠男人,是都市女性的一种期望投射,也是女权思潮的一种落地,是女孩们乐于给自己的一种人设。


 

然而,当代女性心中残存的对男性救赎者的渴望,难道就完全消失了?

 

在一些女孩的思路中,自己变优秀仍然是为了找到更好的男性。还有的人,同时存在着实现自我和收获爱情的理想。有一些作品的男女主角在颜值、能力等各个方面势均力敌,感情甜蜜。这样的故事看似皆大欢喜,但未免太理想化,也会被“纯女权主义者”扣上“玛丽苏”的帽子。

 

4月20日,优酷春集在北京举行,优酷对外发布了即将在下半年上档的百余部剧综新品。活动现场,姊妹剧《上海女子图鉴》的主创向大家介绍女主王真儿:大家都来做真女性,找到真自我,这样才能找到真男神。

 

随后,主创转身问向男主演:现实中出现王真儿这样的独立女性,可能很难驾驭,你是否会愿意和她在一起?

 

男主演给了肯定的回答。

 

现实生活中,独立优秀的女性不一定能觅得良缘。在网友假想的《淑女的品格》中,有关婚恋的种种情节被界定为“糟心的”,女性观众对这一现实的不满可见一斑。

 

这是女权意识在这个时代发展不完全的体现,也是女性理想的迷茫痛点。

 

观众迷茫,想要取悦女性的创作者也感到为难。让女主累成什么样的时候才能安排王子出现?该分配多少桃花运,才能让观众最满意?

 

一句话,靠自己奋斗和“玛丽苏”的界限究竟在哪里?

 

《我的前半生》里,男主贺涵离开白骨精唐晶,爱上了家庭主妇出身的罗子君,这种不寻常的狗血剧情引发了观众的口水。但如果将女强人唐晶和男主拉出来单独成剧,在女性观众看来,恐怕也是一个霸道总裁爱上女徒弟的“玛丽苏”故事。

 

那么,如果让唐晶找到一个弱于她的男性呢?那个男性角色还会有魅力吗?

 

这是编剧无法取悦的矛盾,也是当下中国都市女性心理的迷茫。

 


编剧也要靠采访

 


要体现真实,编剧技术必须精湛。

 

卢林没有回避:这部剧中职场部分仍然不够深入。国内编剧大多是自由职业者,缺乏职场经验, 以为互联网公司的副总裁会有配车,以为高级总监级别的员工就有很大的独立办公室。为克服编剧职场经历的不足,采访更多有职场经验的“老人”成了必修课。

 

制作人侯鸿亮曾表示,编剧久坐不动,没有了实地考察、采访,创造力持续下降。但资本的介入炒热了市场,编剧闭门造车也有活接。“现在,我们对行业专业技能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降低。”

 

《北京女子图鉴》的编剧为了真实地还原北漂女性的生活和情感,前后采访了一百多人,但从评论来看,依然没能让所有观众服气。

 

按照传统做法,若要写出真实的职场生活,编剧应当一连数月扎根在相关领域的公司机构,走访观察,这显然不适用于现在的市场节奏。之前讲述职场的《猎场》、《急诊科医生》、《亲爱的翻译官》等剧也遭遇相关口碑问题。

 

“我们现阶段能够组织的创作资源,不一定可以还原所谓真正的职场。”马筱楠说,另一方面,她对纯粹的职场剧并无太大开发兴趣,而《北京女子图鉴》是一部典型的现实题材剧。

 

由于这部片翻拍自《东京女子图鉴》,也有人拿它与其他日改剧相比。截止目前,该剧豆瓣评分6.2,是唯一一部超过6分的日改剧,“终于有一部合格的翻拍日剧了。”

 

在雄孩子传媒创始人、CEO药军看来,《东京女子图鉴》的意义只是一个“提醒”——选取一些重要的片段,通过留白的方式,快速构筑人物的成长和命运。制作方借鉴的只是结构,不存在日式情节与中国氛围不相融合的问题。

 

“我们制作出来的是姐妹篇,就像《纽约我爱你》和《巴黎我爱你》一样,它是两个不同味道的作品。”药军说。


 

在和日方的谈判中,马筱楠认为,正是策划案中对结构和体量的保持,使得优酷最终拿下了“女子图鉴”系列的版权。在探讨城市与人的深层关系方面,双方也能达成一致。

 

有观众指出,原作中各角色面对镜头自白、体现影像记录感的设计被取消了。原作女主角在东京的各个地标中体验了不同的生活,这是“城市图鉴”本意,在改编中也没有体现。

 

在《北京女子图鉴》主创的思路中,这些改动都是为了更好的本土化——面对镜头自白的形式,被改成了一集剧结束后的番外小剧场,触发一些隐藏剧情;北京跟东京不同,没有典型的代表阶级划分的区域,比如银座区域代表富人区,这些都无法完全照搬,只能本土化,以求真实。

 

更多的本土化体现在创新。剧中,姑娘在大佬的饭局上跳舞,取材于主创团队生活圈中的真实经历,编写出来时,苗苗在冯小刚饭局上被起哄跳舞那档子事还没有发生。“之前的电视剧也没有过这种对饭局的描述。”卢林说。

 

药军对这个项目基本满意,包括到目前为止的豆瓣评分。“什么是口碑?”药军说,“我认为口碑和豆瓣评分不能划等号。大众产品流量高,比如说《楚乔传》、《我的前半生》等,豆瓣评分基本上是六点几左右。豆瓣代表一部分观众口味,而每部剧面对的受众人群是不同的。”

 


制造话题套路

 


2018年被称为现实题材剧元年,流量明星和中年实力派纷纷转战现实剧,也成为各大影视公司项目储备重点。

 

在今年春季的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上,总局电视剧司前司长、中广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表示:“现代题材创作将会成为新时代中国电视剧创作的主流题材。”

 

但此类型剧仍有口碑进步上的困难。侯鸿亮曾表示,现实题材作品的创作空间比较窄,而且观众对现实题材的分辨力很强,一部作品到底真实不真实,能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完全欺骗不了观众。

 

制造话题成为主创方的必选项。

 

曾有记者问卢林,剧里女主在饭局上让大哥介绍工作,算不算靠男人上位。她回道:如果是一个男人让别的男人介绍了工作,你还会觉得他“上位”吗?

 

当然,这一观点也不能服众,但她愿意看到这部剧引发讨论和质疑——这体现了对核心人群的触动。

 

以《北京女子图鉴》为例,该剧一共20集,每集安排了一个话题。卢林表示,主创团队曾一起讨论敲定这20个话题,确保它们都是当下城市女性最关心的:第一集一定是为什么来北京,第二集是酒局文化,再之后还有25岁的女性要不要保养,要不要在30岁之前把自己嫁出去,以及富二代、男闺蜜……

 

观剧时,观众会面临话题的弹出,“你认为男女合租安全吗”等投票小窗口时常随剧情跳出。

 

这种套路立竿见影。剧播出后,观众、大V、公众号纷纷自行讨论。但作为一部剧,凑足话题性就不得不将情节安排得更加紧凑、富有戏剧性,有些脸谱化人物和老套情节的高密度出现也引起了观众的不适。


 

有观众表示:“剧中男友分手、被男室友侵犯、身上只剩一块钱这些事,都集中发生在一个晚上,太不真实。而《东京女子图鉴》很自然,就像发生在你身边。”

 

但剧方更愿意将其解释为艺术夸张。“这些剧情是为了告诉女主不要太单纯,”卢林说,“情节都是来源于生活的,为了创作达成,肯定还是要做一些戏剧化处理。”

 

优酷新发布的另一部都市女性题材剧《泡芙小姐》,主创团队也表示会引入30个话题。

 

“感觉现在拍个剧越来越像写公众号了。”一位业内媒体人表示,“但我认为编剧还是需要一些精英的视角。”

 


互联网需要套路


 

另一个角度而言,这种内容生产套路,确实与影视公司的互联网基因更加契合。

 

曾是优酷出品“一号员工”的药军向《财经天下》周刊提起,在雄孩子,核心团队有一半人有多年的平台经验,之前做过上百个项目,积累了大量跟观众密切接触、基于数据的经验。“从市场层面来说,项目的核心观众群体是什么人群?怎么打动这些人群……这些问题如果想清楚,就证明可能是好的项目。”药军说。


 

药军还组建了创制宣发一体的团队结构,团队 30 余人,覆盖内容创作、制作、宣传、发行的产业链四大部分,能够内部消化全流程。

 

尽管业界观点不一,新的剧集公司们已经对规律和套路有了新解读。

 

在优酷春集上,总裁杨伟东说:“今天用户从项目立项就已经开始消费内容,整个过程用户都开始参与,而这种参与是不可阻挡的。创作者不可能再关上门做内容的制作、策划和宣传、分发……今天很多内容创作者完全没有意识到开源式内容链路对于整个内容生产的变革。”

 

这种传统与新兴模式、精英与大众口水的矛盾,无疑会继续存在于中国的编剧市场中,对于现实题材剧的影响尤为明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23 06:08 AM , Processed in 0.05040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