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间》第147期:东北农村艺校的日常
凤凰图片 2018-04-12
在东北以外的地方,大众对二人转的理解可能只是赵本山和刘老根大舞台,或是夹杂着各种黄段子的一种戏码,而活在这套文化中的普通东北人却对此有着更为复杂的想法和情愫。至少在东北农村的这所二人转学校里,这群孩子们未来的出路与二人转紧紧地绑在了一起。图为2017年10月,二人转学校的女生们在校外的小山岗上玩耍。SIXTH TONE伍惠源/摄
从沈阳出发向北行驶一百公里,就能到达法库县邱家沟村,尹全林创办的二人转学校就坐落在村里的一片玉米地旁。在一条五米见宽的土路两侧,几座连在一起的独层平房就是校区的全部,环绕四周的只有沉默的黄土和干枯的玉米地,仿佛与现代化毫无关联,但这种环境,却被尹全林视为理想的教学地——既不会因为孩子们练功而扰民,也不会因为市区的繁华而稀释对学习的专注。
尹全林从小开始学艺,他擅长反串表演,并因此有了个艺名叫“小牡丹”。有家长觉得他唱得好,想让他带一带自己的孩子,一来二去,学生越来越多,权衡之下,尹全林决定回到老家开办一所二人转学校。那是2000年,尹全林34岁。学生从最初的10几个,一直到现在基本上稳定在每年50个左右。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其中最小的9岁,最大的40多岁。有些是学生主动找上门,更多的是家长送过来的。图为校长尹全林与全体学生在学校牌坊前合照。
学校围栏的宣传画上印着赵本山和宋祖英。自赵本山崛起后,二人转在东北的土地上异常繁盛。随着他逐渐成为了央视春晚的文化符号,二人转的浪潮也延伸得更为广泛。在表演需求的增加以及相关政策的加持下,许多在过去难以生存的民间艺人也找到了一方土壤。尹全林便是这股红利的一个受益者。
13岁的小胖丁浩轩是学生里最活跃的一个,后脑勺留着一条小尾巴的他话很多,调皮、爱笑,善于展示自己。问小胖为何而来,他说因为成绩常年稳定地霸占着倒数第一,妈妈觉得不可思议,就把他送来学二人转。“那你年纪这么小会不会想家?”“不会啊,这里很好啊,我妈把我丢下就走了呢,哈哈哈。”小胖笑着说。图为小胖(左)在课间与同学玩耍。
尹全林说,小胖刚来的时候,让他印象深刻的有两点:一是11岁了还尿床,二是五音不全。他多次要求家长把他带回去,但是小胖的母亲一直不来接他,尹全林只好硬着头皮教。但小胖对二人转的热爱,以及火箭般往上串的惊人天赋让尹全林慢慢改观了。每次上课他都会占据最前面的位置,因为那有一张桌子正好让他记笔记。他学得快,练得也勤,甚至走路的时候,也会默默地带着表情练习。现在小胖经常应邀参加各种演出,已经成为这所学校的明星演员。
与小胖母亲的“放任不管”不同,张子琪的母亲特意过来陪伴14岁的女儿适应学校生活。面对每天各种操心、万事包办的母亲,张子琪其实有点不耐烦。离婚后,张子琪的母亲眼看着女儿的近视度数日渐加深,觉得读书太辛苦。她认为学历固然重要,但学艺也可以,既然女儿从小喜欢二人转,不如索性让她专门去学。“她以后能养活自己就行,我的期待就是这么简单。我没有担心过二人转的未来,至少在东北,她一定能靠这个过得不错。是强者,干什么都是强者。”图为女生宿舍里,母亲在帮张子琪梳头。
45岁的刘亚江是学校里年龄最大的学生。刚来两天的他不知道该和那帮十几岁的孩子们聊点什么,显得不太习惯。刘亚江将这里当成实现梦想的最后一次努力,为此他拿出了准备再婚的钱,作为抵达梦想的路费。他渴望像电视上的艺人一样,终有一天登上刘老根大舞台,功名成就。这个梦想被朋友耻笑、被前妻耻笑、被家人耻笑,几乎所有人都觉得,就他这样又老又没形象、平时接两个唢呐演出都艰难的人,不过是痴人说梦罢了。图为刘亚江在向日葵地里收集干柴。
但刘亚江的梦想,没有被尹全林耻笑。“也许两年之后,我什么都不是,但如果你要我就此放弃,我宁愿死了算了。或许我很傻,特别在这个年纪。但我真的很喜欢二人转,喜欢上台表演的感觉,尽管我从来没有上过台。”刘亚江说。图为刘亚江在宿舍练习二人转。
9岁的王雨哲是这里年龄最小的学员,傍晚,他独自在过道里练习二人转。王雨哲因在学校无心上课,父母没有办法,将他送来这个学校。对王雨哲而言,二人转比枯燥的课本有趣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