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71|回复: 0

[哲史艺丛] 陆波:一座即将消失的传奇古村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23 10: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陆波:一座即将消失的传奇古村庄 

 2017-12-23 陆波 大家


在京城,大有庄算是个神奇的村庄。


由于历史缘故,它夹在曾经的皇家苑囿之间,东面有圆明园,南接颐和园北墙,东南角对着另一座曾经的皇室赐园——自得园(现为中央党校南院),1949年后,它北接中共中央党校。其建村历史始于明朝,从几户看坟种地的穷人家,发展到今天千户村庄,数千人居住。几百年来,白驹过隙,炊烟香火,饮食男女,形形色色人生百态。它跟随北京作为一座都城的变迁起伏,虽说是村庄面积被再三挤压,但人户却是膨胀壮大。


今天的大有庄,各色外来人口引得家家各显神通以求利益,加建房见缝插针,层叠攀援,各种电杆缆线横空飞渡,外墙草草抹灰,斑驳粗陋,总之一派缺失规则散乱杂沓之相。所有房产主都是穷尽最后一平米地加建、塞建,只为一件事——出租利益的最大化。拥挤逼仄的空间,水电气超负荷运转,成为典型的“城中村”。相当多的原住民靠“瓦片经济”坐享加建房的租金收益,消费祖辈积下的福荫。


大有庄俯瞰,摄影:王斌


大有庄只有一条通行汽车的主路——大有庄路。前几年刚刚拓宽。在拓宽的过程中,这边刚把柏油铺上,无处停放的车辆瞬间就把道路两侧停站得严严实实,而这条路也是通往党校主校区的两条道路之一,虽然拓宽,但很快就成了“肠梗阻”不时发作的道路,经常对向往来的车辆要依次错车才得通过。这让党校里的人们及往来办事的访客很苦恼。


关于它将被拆迁的传闻已有十余年,尤其是中央党校的人常常陷入美妙的幻想与期待:拆掉这个陈杂乱离的老村,夷为平地,然后,穿过一片片阳光下绿色光芒闪耀的草地,直接抵达皇家御园——颐和园。但要安置这上千户的村庄人口一定是让政府头疼不已的事情,安置补偿一定是天价。据说海淀区政府早早就把恢复“三山五园”周边地区环境整治列入日程,大有庄迟早要被整体搬迁,政府宣称将在3至5年之内使“三山五园”地区的环境面貌得到彻底改观,历史风貌得到恢复。


这么说,我们终将失去这座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村庄。失去是必然倒也不必平添怨愁,既然万千事物都是有始有终,希望村庄的终局令村民皆大欢喜:喜得百万千万现金补偿,喜得N套窗明瓦亮的大楼房。这将是古老村庄粉身碎骨之前给居者最丰厚的馈报。


我们有必要以温暖的情绪清理这即将壮烈而逝的村庄的历史,像为一个故人开追思会,想到的都是故人曾经留给世人的欢乐,故人的好处与其趣闻糗事,如果全是凄戚,堵满生者的全是忧愁与悲伤,怀念他作甚?村庄也是,请牢记它挺立于最后一刻的骄傲,把它印记在心里,让它托生于文字得以永生。


作为对大有庄古村样貌还有记忆的人,年轻者也已过半百,也就是见过它没有变成城中村之前的样貌,也已经是三四十年前的事情了。拆迁的传闻十余年来时紧时松,至今古村依旧巍然屹立。但它已被利益驱使陷入不断膨胀的失控状态,迟早会是个充气过量的气球,嘭一声炸了,爆出各种不可预料的尴尬碎片。


但是,于我看它,心情却是复杂的。我在其村北相接的中央党校的院子里长大,在我与外部世界各种往来之间,这个村子是必经之路,它便成了有某种出生地及见证人的意义。我们彼此相看不厌,在我眼中它又是有生命力的活泼的村庄,即使年华老去。


走在这里的街巷之内,总有不一样的感觉:300年来各种生生灭灭,青春、美貌、凡情纠葛,老病凋零,虽杂乱但还保持着干净整洁,道路弯曲狭窄,静悄悄延伸到某个神秘拐弯处,流露出岁月沉淀的幽美,仿佛岁月在这里睡觉不敢喧嚣。虽然房屋被各种翻建,臃肿丑陋,但街巷还是那古老的数尺街巷,只通行单车,行人,避开了大路的杂乱,它所构建的道路格局300年来没有变化。


大有庄简图,绘图:陆波


何以得来古村大有庄


大有庄从何而来?村子原有乾隆丙戍村名碑一方,上名“大有庄”斗大三字,嵌于村口关帝庙外墙上。当然,“乾隆碑”并不意味着村民是乾隆朝时的某种因缘而聚落此地生息繁衍的,这里的人间炊烟应在更早点燃,因为时间、机缘,而使人群自然聚落。据说从圆明园西墙到颐和园北墙之外,早期大约有八户人家,主要生计是为城里有钱人家看守家族坟地,人穷就不怕有闹鬼,在荒野之中,看看坟,种种地,被人称作“穷八家”村。


关于如何获得“大有庄”之大号,有两种传说,大概都是来自村民想沾光皇家而杜撰,一个说某日老佛爷慈禧站在颐和园后山看到墙外有这么个人来人往的村子(不止八家了),便问旁人:“这村子叫什么名字啊?旁人马上跟进:叫穷八家,都是做买卖的,还有给皇家园子当差的。”“朗朗乾坤叫什么不好,叫穷八家。说说都做什么买卖?”“有卖炸糕的、牛羊肉铺子、茶点铺子、粮油号,还有手艺人,匠人。”“那不挺全和儿,什么都有吗?以后就叫“大有庄”吧。”这就是“慈禧命名说”,但这个传说被一块已沦落为台阶的石板消解了。


2003年,中央党校两位文史教研室副教授在大有庄十字街街角一家杂货店发现了刊刻有“大有庄”字迹的石碑,准确地说,是这块石碑的右半部分,也是大半部分。当时它压在一堆蜂窝煤的下面做垫石,户主很热情,主动把蜂窝煤搬开,把石碑交给了学者们。两位副教授又多方打听,在一位李姓大爷家找到了左半部分石碑。当时李姓大爷家正要拆迁也无法处置这块残碑,嘴上说着“很珍贵的”,还是无偿把剩下那一小半儿送给了党校,两个分离的残石终于相认,拼出一块石碑。中央党校出手保护石碑是因为其占着大有庄100号的地址,也算大有庄一份子吧,赶紧把破碎的残碑略加修复,特意摆到“校史展览馆”室内,好生保护以防风吹日晒更加风化。这两块碑石拼在一起,虽然不再严丝合缝,但遒劲有力的“大有庄”三字,落款“岁在丙戌”,历经岁月磨洗更是沧桑而震撼。这就是乾隆年间正式立村名留下的刻石。


大有庄村名


既然石碑上有乾隆字样,另一个故事就冒出来了。说是乾隆皇帝在赏阅《西郊胜景图》时,看到有“穷八家”的村名标注不甚满意,风景如画的皇家苑囿邻着穷鬼村肯定煞风景,于是在丙戌年(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这位皇帝大笔一挥“大有庄”,御笔生辉,这庄子算是得着了!但细看2003年出土残碑上“大有庄”三字如果系御题,明显经不起推敲,一是书法水平太一般,二是如果真是乾隆亲笔绝非随便小事,皇帝金笔字字玑珠,必有“乾隆御笔之宝”之类钤印,搞不好还有代笔的碑文呢。想想位尊御宇的乾隆爷为一个小村子费笔墨,完全不可能。


幸好在国家图书馆金石类拓片档案里有当时立碑的拓本,拓本内容实在简陋,如下:


碑额:万古流芳。


碑阳:大有庄,乾隆岁在丙戌,夏月谷旦立。


碑阴:关帝庙住持僧实禧。商铺张定住、王明、刘永禄、吴自明、刘德、彭德贵、张亮、何旺、赵景云、刘天禧、■达、彭清英、崔福增、高■卢、张宗先、天德号梅■初、合盛号陈善、永盛号乔腾云、大成号刘德、大有号濮世弘、(以上对照实物依稀可辩,■为无法辨识的字)


从拓片内容看,实为简陋,并无缘由说明,只是在丙戌年夏天某个良辰吉日,当时村里几个有头面的人物商议,好歹也得给村名树个标牌,大家希冀生意兴隆,吉祥福惠,平安永康。也找不到没什么读书文化人给之乎者也搞个碑文,颂赞一番,只是将这些村里有头脸的人物大名镌刻在石碑上,还请关帝庙当家住持实禧师父出面主持商议,把已经称呼为“大有”的村名落到实处,然后共同出资,买了一方汉白玉大理石,刻下名字直接嵌在关帝庙的外墙上,作为村名指引路人。


我猜可能那个“大有号”商铺的濮世弘老板出的钱更多些,或者他是一个更有信服力的人,虽然署名时他谦逊地放在最后,但村名与他家商号一样,也算一份光荣。后世想沾沾皇荫的想法可以理解,但皇帝太后没那么多余兴致给个村子起名字,且这村子似乎找个秀才贡生耍耍文墨也不容易,连个村志都没写出来。倒是做小买卖商户多,讨个吉利,拿来其中一家商号的名字就直接用了,“大有”有丰饶富有之意,寓意吉祥美好,石碑上的大字说不定是实禧师父写的也未可知。


店铺匾额


但官方的正式记载还要早于上述“乾隆丙戌”这个时间,《日下旧闻考》记载:“乾隆五年(1740年),增设驾车骡马一厩,圆明园大有庄驽马一厩”(《日下旧闻考》,1190页),这是大有庄首次见诸文献记载。也就是说在民间立碑20余年前,官方已称此地为圆明园所附属之地,并设置马厩。


但我还要说,这一方民间石碑也不是大有庄正式命名之始。比乾隆五年更早的,则是一位王爷的诗文记载,这位王爷就是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亲王允礼。允礼在诗文中提及“大有庄”一名早在雍正年间既已存在。


与果亲王结缘的村庄


虽然村子搭不上乾隆慈禧这样的朝廷正主儿,但与王爷贝勒还是结下过些许缘分的。


《甄嬛传》里英俊潇洒的果郡王,玉树临风的果郡王怎么也能算上男二号吧,除了诗才不论,多情女粉丝会不会把他往纳兰性德那边联想?特别是果郡王在现代电视剧里成了旷世爱情的男主,打开了想象力的闸门。《甄嬛传》里的果郡王是架空历史里的果亲王,多少有点影子。


允礼曾经是果郡王,但后来升为亲王,乾隆元年更是“永赐与亲王双俸”。而且,果亲王文采不俗,留有文集《春和堂》《静远斋》《奉使纪行诗集》。出身高贵,文采飞扬,那真是孤高云鹤,其人如玉,其情似水。叱咤风云的爱新觉罗家族还有如此多情暖人的种子,便在《甄嬛传》里与兄长的后宫甄嬛搞出一出惊天动地泣鬼神的不伦之恋。在天之灵的果亲王大概不能明白,一生老实忠厚的他咋被21世纪电视编剧盯上了。借着他的名号塑造出一风流倜傥多情小生?


但真实的果亲王允礼与《甄嬛传》中的果郡王可以说是南辕北辙两类人,估计与所谓甄嬛的原型——乾隆母亲钮祜禄氏没有任何交集。因为钮祜禄氏一直地位比较低,在雍亲王府时虽然生下弘历这么优秀的皇孙但并不得宠,只是藩邸格格,普通宫女。长相是方盘大脸,身高体健的东北女人类型。康熙召见她后称她是“有福相”,这与甄嬛娘娘形象差得有点远。


到了雍正御宇之后,也只是母凭子贵,封了个熹妃,直到年贵妃(雍正元年过世)、皇后(雍正九年过世)都过世之后才算在后宫中有了一定地位。《清史稿》里在雍正八年有“钮祜禄贵妃”之记录,但“清史稿”里没有直接一手证据,且后世史学家都没有在皇室册封记录中找到相关的档案。因为像册封贵妃是极为隆重的,按照清朝礼制,皇后下只可设两位贵妃,雍正的贵妃是年羹尧的妹妹年贵妃,这是雍正登基元年即正式册封的。而如果钮祜禄氏有册封,不可能没有相关档案,但真的就是找不到册文和册封礼的记录,这的确是蹊跷之事。


乾隆时期她升为崇庆皇太后据说是从熹贵妃名分晋升,但在宫廷没有册封贵妃记录的情况下,熹贵妃头衔很可能是乾隆为抬高自己母亲地位而自己另加上的。乾隆登基后其母亲才拥有太后地位,但乾隆三年,果亲王允礼就过世了。所以,一位是地位长期不高,仅有“福相”的笃信佛教的后宫女人,另一位被雍正称之为“实心为国”、“尽心竭力”、“操守亦甚清廉”的果亲王,都归属忠厚老实人一类,长时间的路人甲,被编剧把这么两位不搭界的人捏咕到一块儿,也真是一件很欢乐的事情。


1940年代从颐和园后山看到的大有庄


不过《甄嬛传》里果郡王的英俊倒是与事实相符,从胤礼留下的画像看,本人长相似康熙,但更清秀、安静。在康熙时代他是默默无闻的皇子,虽然9岁就随康熙出塞外,但一直连个贝子封号都没有,而康熙不乏优秀儿子,所以老实本分的他一直未被重视。他与四哥后来的雍正皇帝的关系也一直不算密切,因为他比雍正小19岁,岁数差得太多,根本攀缘不上,算不上“四爷党”。但他和“四爷党”最忠诚的核心人物,雍正的铁杆皇弟——十三皇子胤祥的关系好。


到了雍正登基后,他们名字中的“胤”都改成“允”,避皇帝的名讳。经过允祥怡亲王的举荐,允礼开始受到朝廷重视,当差办理重要事务,且得到雍正皇帝认可,先后受封“果郡王”、“果亲王”。雍正还赐给一西郊园林,并亲提“自得园”以命名。


自得园就在大有庄的南侧,两者相隔一条数米之宽的马路,也是当年通往静宜园的官道(今天通往香山的颐和园路)。今天自得园属于中央党校南院,而在300年前,这里是果亲王允礼的赐园,在持续80年左右的时光(1725年—1806年)。果亲王允礼,过继来的后嗣——果郡王弘晏(乾隆异母弟弟)及其后代生活于此,吟诗作画,漫游乡里,与大有庄解下缘分。弘晏之后,因为毕竟不是世袭罔替铁帽子王,几位贝勒可以续住自得园,当封号降至贝子时,便无资格再住自得园了,大约在嘉庆十一年(1806年)前后,园子被内务府收回。


说到自得园又要说回到比行走在大有庄村路上的3岁的我更小时候的事情,准确说我出生一个星期就来到自得园,从上世纪50年代起归中央党校使用,直到今天依旧被称为“党校南院”,在这个园子长到3岁。在我略微记得一星半点事情的时候,大人们就开始吓唬我:不要到处乱跑,外面的水塘淹死小孩!


这个园子大大小小的池塘有几个,淹死小孩的事情似乎发生过。我家住的研究楼前面就有一个,不大,周边是错落的石头——维湖石,绿水幽幽,深不可测,湖水通过暗渠从颐和园昆明湖引来。此外,这个院子还有几处老四合院,是光绪十七年建造的升平署用房,主要是为颐和园德和园演戏提供服务,还有两套四合院为步军统领衙门,负责颐和园院内外的治安管理。


作为清王朝最主要的皇家御园——圆明园,自得园只是它西南隅一枚小小附园,正好夹在圆明园与清漪园之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一路向西,顺带手就把这个园子全部烧光。只留下挖湖堆砌的假山,镶嵌怪石的水塘还算自得园的残影,其他一切都灭失殆尽。


不管怎么说,党校南院毕竟是曾经的自得园所在地,果亲王允礼脚踩过这里的土地,或者还在小湖水畔沉吟顾盼。他曾写道:“绕遍四廊偶坐一团,秀色飞来闲倚匡床,细数青林翠壁苍苔。”还有诗云 “面面层峦向我楼,含清碧沼膜空幽,月夕静观澄镜影,晴朝历数秀峰头。”他在给园内建筑“向日轩”提诗云:“东轩敞向日,启彼葵倾心。我生若木枝,肺腑情倍深。楚诗与沛易,往是诚堪钦。”这首诗是为了表达他对雍正的忠心可鉴,以及对这位长兄的崇拜并依从。


雍正登基,康熙时代残酷血腥的太子纷争终于落幕,老实厚道人如他,总算可以平心静气地过消停日子了,这是他生命中的最后16年,其中他常住自得园10年,除去公务,可以偷闲京城西郊的风花雪月,只可惜他42岁就过世了。他身体不大好,在冬天容易犯气喘病,雍正皇帝体恤恩准他可以在家里办公,并不一定要天天上朝。而雍正在圆明园驻跸的时间比较长,允礼也跟随着候在自得园听旨。


允礼拥有自得园的时间段是雍正三年(1725年)到乾隆三年(1738年),西郊清丽的山水园林 ,古村田野给了他文学创作以灵感。闲暇之余,他喜欢到相邻的大有庄游逛。他写下两首直接与大有庄相关的诗。其一,《大有庄即事》:“太平人住太平村,面面青山正对门。篱落犬声知客到,呼僮命酒具鸡豚”。其二,《大有村酒肆》诗中曰:“闲趣山间村里,醉他沽酒人家。谁道官身多事,能来篱下看花”。


1910—1920年代怡和公司拍摄的大有庄,住家分散


可见,那时候大有庄已是生活气息浓郁的小村子,有酒肆小馆,日用商铺,引得这位王爷流连忘返。同时,还流露出一些艳羡采菊南山,篱下看花的恬淡归隐的意味。所以,他终是被多疑猜忌的雍正认可为“直朴谨慎,品行卓然”之人。


大有庄原本不是坐落于一方平地之上,即使今天,它基本上也是聚落于一块微微隆起的土坡上,故而后来干脆将村子分为北坡上村,南坡上村,近年间还增加了一个西南坡上村。而原本村南有小河自西向东而过,河岸是堆起的土坡,小河南岸就是“官道”,即今天的颐和园路(也叫颐香路——颐和园通往香山)。官道再之南即是颐和园的院墙及相挨的小山,树木繁茂。所以允礼诗中会出现“山间”、“青山”之类的描述。


但终归铁打的村庄流水的王爷,果亲王偏居自得园十年多过世,这一段果亲王与自得园因缘也就此了结。


(未完待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7-21 12:33 PM , Processed in 0.06968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