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67|回复: 0

[百家杂谈] 马原:你们真的是穷怕了饿怕了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13 10: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原:你们真的是穷怕了饿怕了吗 

 2017-12-13 马原 大家



矫枉过正之殇


矫枉过正不只是一个词,一个成语。同时也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一个族群的态度和立场。它属于我们,属于汉族。我猜,只有汉族有这样的成语,因为我只在汉族人当中见到这样的对人对事的态度。


常规意义上,这种态度没什么不妥。矫枉,意在纠正。之所以需要纠正,是因为主体认定客体出了问题,偏离了主体最初的设定;主体需要客体回到最初的设定。


设定一条路从此到彼,设定路的宽度和(混凝土的)厚度。首先方向不能错,其次参数不能错,最后材质要符合规定,哪一部分出了问题都需要纠正。纠正是绝对必要的。纠正有时候会被说成是纠偏,两个词的意思基本等同;纠正说的是纠回到正确的方向,纠偏说的是把偏了的纠回到正确的方向。正与偏词义相反,却可以表达同一的意思,这也是汉语的妙处之一种。


矫枉两个字与纠正是同义词,虽然有些微差别,但是加上“过正”,意思就有大不同了。纠正说的是正,过正说的是正+,正+已经不是正。假设正=A,正+已经=B。B与A已经是两个不同的存在。


修路出了差池,纠正回来就是了,不必要把修得偏左的路重新修得偏右,不必把修得偏窄的路重新修得偏宽,不必把水泥配比加得更多或减得更少。这里需要的便是纠正,一定不是矫枉过正。


我们不是不懂纠正。我们只是因为在生活实践中遇到另外的情形,觉得仅仅纠正还不够。诸如孩子的教育,孩子是一定要犯错的,有时会不守纪律,有时会与别的孩子争吵打架,有时会错用字和词;犯了错当然要纠正,可是孩子还会重复犯同样的错,被大人称之为不长记性;这种时候大人发现仅仅纠正是不够的,必得要矫枉过正,才会有效果;于是大人会选择极端的手段,或打或骂或罚,意在让孩子长记性,把自身的错误在记忆中固化,让孩子记得错,记得错在哪里,以期得到完全彻底的纠正。


还有另外的例子。一棵人工种植的树苗长歪了,歪向左边。种树的人要将歪了的树苗正过来,或在左侧做一个支撑,或在右侧拉一根绳索。他会发现,支撑或拉绳将树强制固定到垂直位置并不能达到目的,因为弹性会使树仍然一定程度偏左。只有利用矫枉过正的方法,支撑树苗或用拉绳迫使其越过垂直线向右,而且需要长时间的强制,才能够达到让树苗垂直向上生长的目标。


这是因为多数事物都有弹性,而弹性会成为纠正的一股反动力量;同理,另一类存在也都有类似弹性的惯性,比如习惯。要纠正一种习惯必得克服习惯自身的惯性,诸如左撇子,诸如结巴,诸如口头禅,诸如许多不雅的习惯性动作,都需要你强制性纠正方能达到目的。这种强制性的方法也是一种矫枉过正。


弹性和惯性令我们在纠正的基础上派生出矫枉过正的方法论。我们这个族群有一种走极端的特质,我们会不自觉的以矫枉过正去替代纠正,我们不但有矫枉过正,我们还在此基础加上决心和强调的意愿,于是有了“不过正就不能够矫枉”这样的说法。


矫枉过正批判


矫枉过正看似理直气壮,其实色厉内荏。


前面已经讨论过纠正是一个没有弹性的态度和立场,也可以说是一个适度的立场。度在这里是一个核心词。凡事只要站在度的立场,一定不会有很大的问题。凡事都要有度。之所以有纠正一说,首先是因为偏了错了,纠偏纠错就是纠正。而偏了错了本身则是失了度。因为失了度,就有了纠正的需要。纠正意为恢复度。


而矫枉过正的结果是为正+,而不是正。相对于正,正+等同于过度。中国乃中庸之国,中庸之道的核心还是一个度。度过了不是中庸,中庸尤其强调过犹不及。


强调矫枉过正,其结果的危害性正在排山倒海的向我们压迫过来。我们来看一些显而易见的例证。


在汉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当中,衣食住行一直是极大的难题,给民众带来严重的困扰。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之本,是人类一直以来要解决的基本生计。缺是偏,纠正则是解决。我们来看看今天的现状。


解决了吗?应该说已经解决了,或说基本上解决了,怎么说都不错。蔽体御寒是为衣,人人有衣穿当无疑问。饥饿不再是问题,极少数人的吃饱饭问题是小概率事件,食不再是难题,吃好吃不好而已。有乞丐露宿街头或钻桥洞涵管,同样是小概率,住大住小只看个人的能力和财富规模。对行的理解可以多元,核心是道路,与生计相关联的路网基本已形成,差异只在工具的使用,自行车,电动车,摩托,各种汽车,当然也包括不使用工具的步行。


这里啰里啰唆的把司空见惯的方方面面罗列在一起,意在申明一个事实,即古往今来人类生存的四大基本难题,迄今为止人类自己已经解决了。当然人类不可能到此为止,每个人都想穿得更好更漂亮,吃得更好更多样,住得更宽敞更舒适,行得更快更便捷。因此人类没有就此止步,人类仍然在努力让自己活得更好。这一点不是问题。


我说的问题是我们自己的,不是整个人类的。在矫枉过正的理念之下,我们正在以疯狂的热情走向歧途。



我们盖房子买房子是为住,通常我们会量力而行,有能力买多大面积就住多大面积。就一家三口而论,最低标准有一房一厨一卫40平方左右,可以满足基本需求;最高没有上限,几百上千都可以。多数人取其中,有70或80以至120或150,这是当下中国城市家庭的普遍状况。


这里来讨论另一种普遍状况。我们知道现下城市家庭中有很大一个百分比有不止一套住房,两套三套的很普遍,十几套数十套上百套的也不稀奇。普遍归普遍,无论如何房子是用来住的,是人为了其生存的第一基本需求;现在这种需求出现如此严重的过剩,这就奇了怪了。


典型的矫枉过正的心态,没房没怕了,现在有了房多多益善。当然,当下国人早把房子看成是财富的又一种形式,囤房和先前的人们囤黄金的理念大同小异。这听来像一种合理的解释,其实不然。黄金的价值体现在稀有上,黄金本身无用,做成首饰也不是用品,而是表明其价值。房子则相反,房子本身是用品,使用价值是它存在的第一要义;房子是可以大量复制的,所以没有稀缺属性,所以房子的价值可以有巨大的波峰和浪谷,所以囤房和囤黄金完全不是一回事。房子不是黄金,是人们矫枉过正的心态将房子想象成黄金。


还有另外的例子,就是女人的衣服(包括鞋子和包)。衣服蔽体御寒是基本功能,穿着漂亮是附加的心理功能。今天城市里许多女人的衣柜都衣满为患,四门的装不下,六门的依然装不下,一整个更衣间还是装不下。用女人自己的话说,女人的衣柜永远少一件衣服,就是下一件。是衣服不够穿吗?还是衣服不够漂亮?如果说房子有黄金的功能,衣服有吗?


人类的确有过衣不蔽体的年代,你也可以说是裸怕了心理在作祟。我们都知道许多女人都有不止一件自己从来没穿过的衣服,既然没穿过一定是不想穿或者不必要穿;是不是可以认为,不必要穿的衣服也没有买它的必要呢?说到底还是矫枉过正的心理,怕没衣穿,怕衣服少,所以不怕多,哪怕多到不需要!


今天还有裸人吗?还有衣不蔽体的人吗?可是我们知道今天的现实是,一座多层购物大厦有一半以上的层数卖的都是服装,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女人的衣裳。


另一个例子是吃。果腹是生存之必须,能吃饱最好,能吃到爱吃的东西更好,似乎应该到此为止了。不,绝不。从来自官方媒体的声音上我们知道,不久之前,也就是大规模反腐之前,国人在吃喝一项上一年浪费掉的食资高达数千亿之巨!不是指吃掉,是指浪费掉。尽管是大吃大喝,吃掉的我们仍然不算它浪费,毕竟进了人的肚子。


什么意思嘛?几千亿!一个正常人,几千块足够维持一年的食资了,也就是说仅浪费掉的足够养活上亿人了。


上亿人啊!是为了报复曾经的饥饿的日子吗?



两个徒弟


徒弟米羊自告奋勇,争做矫枉过正的案例。小时候家里穷,用他自己的话是穷怕了。话说回来,当年都穷,谁不穷啊。米羊于是立志翻身,要摘掉穷帽子。不过他的目标定的有点高,不是要脱穷不穷,而是要富要有钱。米羊很努力,从打工做起,一直做到老板。他的理念是,尽一切努力去赚钱,要把这一辈子的钱都赚出来。他果然做到了,不动产和积蓄总括起来达到千万规模。他打工几年,做老板近十年,达到今天的规模历经十五年之久。他今天35岁,他关了生意,停下向钱前进的脚步。许多人也许会羡慕他那么年轻,就靠自身努力实现了一生的财务自由,可以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从此往后。


但是。总有一个该死的但是紧跟在后面。但是已经过去的十五年是他一生最好的时间,是青春年华。他以自己的青春年华去拼搏厮杀,去换金钱。他已经青春不再。


还有第二个但是。通常赚钱是一条不归路,因为钱是赚不完的,没有谁把钱赚完。走上赚钱的路很难再回头,因为总有更多的钱在前面。以钱为目标,钱就是最大的诱惑。也就是说米羊这么做有一个极大的风险,就是回不了头,就是走上不归路。用他自己的话说,想想也后怕,因为看到太多的例子,有的死在赚钱的途中,有的为赚钱去行贿去巴结去欺骗,更有甚者去犯罪去伤害去杀人,还有的因为有了钱而消沉而堕落而肥胖,所有这些都不是米羊想要的。幸好他回头了,幸好。


但是他关掉公司,放着钱不赚,招致诸多家人连同朋友的不解和责难。他是不是有病?是不是脑子进水了?他不明白这有什么奇怪,他只是想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已。


另一个徒弟吴尧的情形刚好相反。吴尧没有米羊那么穷,也没被穷吓得怕怕的,所以吴尧没有米羊那么大的心气和梦想。吴尧不知道自己一辈子需要赚多少钱,但是她知道她一个月有多少开销,一年需要花多少钱。所以她给自己定的目标就不是以一辈子为单位,而是以月和年。这样她的压力就没那么大,她给自己定的目标要小许多,几千几万块都可以。她对自己的生存能力有信心,所以心里不慌。有几千块收入,这个月的生计就有了保障;几万块则可以面对一整年。跟师弟米羊比较,吴尧是彻彻底底的穷人。但是她比米羊要从容要淡定要心平气和。


吴尧不是不犯错,犯了错纠正就是;也不是不需要承担自身的生计责任,她对自己解决生计问题有信心;更不是没有远虑近忧,而是把忧虑化作面对的勇气和解决的动力。其根本在于先去找准属于自己的那个度,尽可能去把握这个度,偏了错了及时去纠正。所以她不纠结,所以才有从容有淡定有心平气和。


米羊所以能自告奋勇去印证矫枉过正之弊,是他发现自己的目标定得过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因为穷怕了,所以不满足于不穷或者丰衣足食,而要去求富。原来最喜欢喝豆浆,曾经希望哪一天可以把豆浆喝到够。现在富了,喝一碗豆浆已经足够了,但他还是要买两碗,喝一碗倒掉一碗,一看就是真富了。富了的目标太大,实现起来需要的时间也长。谁都知道赚钱是辛苦的事,非常之辛苦。米羊辛苦了那么久,他容易吗?谁也别责备他喝一碗豆浆再倒掉一碗豆浆。



日常的误区


不久之前人们经历了一个千年世纪末,每临世纪末人们总会自己吓自己,以“末日说”惩罚自己。恐吓和惩罚令人们紧张,人们于是选择极端的方式来对抗。


创建极端学说的宗教,人民圣殿教,奥姆真理教;说过头话,把话说到绝对不给自己留一点余地;选择过火的举动,911,ISIS。我把所有这一切归于世纪末之弊。尤其是千年一回的世纪末。


回望中华历史,讲求度的中庸之道一直居于民众意识的主流,中庸之道令国人少走极端。然而最近二三十年不同,走极端成了国人的常态。无论说到什么,涉及哪个领域,国人关心的总是个最字,总要争一个第一,这一点与数以千年计的大中华历史不符,有悖于汉族的传统。我从自身的角度究其原因,以为是世纪末心态的延宕,同时作祟的便是矫枉过正的理念。


我们需要那么多房子吗?中国已经建了不计其数的鬼城,动辄几百万几千万平方;即使在有人有灯光的新建小区,我们还是会看到大多数的窗子是黑的,根本没人住。但是一问,都已经卖掉了。


我们需要更多的建房用土地吗?我们开辟了那么多海滨新区,把那么多丘陵和小山填到海底造海景住宅用地,我们毁掉了那么多滩涂,剥夺了那么多滩涂生物的栖息地。我们做这一切都是为了造房子,我们当真有如此巨大的需求吗?别拿我们曾经没房子住作借口。


我们已经丰衣足食了。也许我们有每天多吃一顿的需求(宵夜),那就多吃一顿,哪怕把自己吃胖再去减肥。也许我们有每天换一件衣服的需求,一周里绝不重样,那么我们每个人有7套衣服也尽够了,不必非得70套700套是么?是的,我们曾经吃不饱穿不暖,但那也不是我们今天无休止的奢靡和浪费的理由。


该死的矫枉过正


我们这个族群历来活得沉重,古有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之说。从历史上我们缺的是笑声,我们的生活里确实需要多一点笑。需要什么就来一点什么,这也无可厚非。可是一夜之间,我们发现满世界里都是笑声,只有笑声,只剩了笑声。所有的人都在搞笑。矫枉过正的伟力。


是矫枉过正令一个只存在了几年的六万人巨型体育场被拆掉择地重建。是矫枉过正使得无法计数的道路桥梁刚造好了又拆了再造。同样是矫枉过正,令许多城市道路和街区出现大面积塌陷和空洞。


不说别人,我自己就买了多套房,前后买了不止十个电视机。我是个百分百的矫枉过正的受害者。我在许多年里信奉“不过正就不能够矫枉”,把矫枉过正奉为金科玉律,因为我自己也是这个千年世纪末的过来人,我不可能超越自己的时代。我们都是肉身凡胎,都有无法改变的局限,我们都是人,是人就是这个德行。


人有一个优点,就是能思想,尤其会反思。人都会犯错,反思的能力也便是纠正的能力。矫枉过正曾经令我们误入歧途,将我们引入无比巨大的黑洞,甚至可能令我们万劫不复。但是我们不怕,因为我们会反思,我们有纠正的能力。我们可以迷途知返,我们终会回来。


我们不怕。宝宝不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29 12:45 AM , Processed in 0.04674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