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5|回复: 0

[影乐之声] 每日签|我们为什么怀念老狼和那个白衣飘飘的时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13 11: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为什么怀念老狼和那个白衣飘飘的时代? 

 2017-12-03 佚明 每日签

老狼参加《我是歌手》第四季时,不少人为之忐忑。


有人发私信给老狼:“知道你要去参加《我是歌手》,我又激动,又不想让你去”。老狼笑,他们可能特别怕内心很珍贵的东西被打碎了。


老狼几乎寄托了一代人对那个时代的记忆和想象:长发不羁、白衣飘飘、彪悍勇敢单纯温暖。


老狼的一曲《纯真年代》听醉了多少人


80 年代的校园似乎弥漫着梦幻的色彩。


男生可以进入女生宿舍,一个宿舍的人会为了尼采争吵。大学必读的书是《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更多的人死于心碎》。村上春树?那是垫底的读物,不能再看比村上春树更通俗的书了。


那是崇拜诗人的年代。


老狼也办过文学杂志。“在学校最开心的事就是搞文学社,隔一段时间不是要出刊吗,要刻蜡纸,底下垫一个砂板,咔嚓咔嚓地刻。人家都上晚自习了,我还在那儿写诗呢。别人都说这个牛。”老狼感叹,原本是风花雪月一统天下,到今天却被商业营销吞没。


当时高中特开放,学校里有很多课外活动小组,有文学小组、吉他小组、摄影小组,甚至还有学修自行车的小组。


老狼奔着吉他小组而去,当时大家都特崇拜那种可以抱着吉他在人群里,或在女生宿舍的窗台前唱歌的歌手,如果自己会写歌当然就更受欢迎了。


像江湖比武一样,他们背着吉他,去其它学校,叫住一人:把你们这儿弹琴最厉害的人叫出来,输了的当场摔一把红棉吉他。


高晓松去各个学校茬琴,碰上不错的就问,要不要组乐队?如此,1988 年,青铜器乐队便成立了,清一水的大学生,来自北京不同的学校。


乐队自带乐器。贝斯手用捡破烂挣的钱买了一百块的贝斯,那贝斯也就他自己能弹出声音。键盘手家境好,家里买了3万块的键盘。没有音响,他们拿了电子管收音机改装。


老狼是后来加入的,被朋友介绍,约定在北京建筑设计院前,以戴草帽为接头暗号。


1989 的那天下午,在北京建筑设计院门口,老狼穿着牛仔裤,同穿着军装、戴草帽的高晓松接上头,一同去了老狼家,让老狼弹唱。老狼唱《我要的不多》,“我要的不多,无非是一点点温柔感受”,高晓松相中了。


 

带着这么一参差不齐的乐队装备,他们对着女生、就着啤酒、坐在草地上唱。


在唱《同桌的你》,被贴上“校园民谣”的标签之前,老狼他们玩摇滚,号称青铜器重金属摇滚乐队。


高晓松调侃,唱摇滚的窦唯,梳一大辫子,黑皮带绑了全身,手摇一铃鼓,一上台,台下“哗”全站在椅子上,特有摇滚范。但老狼上台,安安静静,长发披肩像流浪歌手:各位观众大家好,我们都是大学生…


八十年代摇滚才是主流。


老狼他们唱《人与兽》、《弗洛伊德弟子》,特愤怒的歌。民谣歌曲是“骚柔“,被摇滚圈看不起:小情小爱,不为时代呐喊。


1993 年,老狼唱着《同桌的你》和《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火了。


睡在我上铺的兄弟老狼 - 校园民谣 1


那时候流行音乐圈还没成型,高晓松和老狼直接把当年能得的奖全给揣兜里了。那时他们特膨胀,一次颁奖典礼前在台下嘀咕:“这要是得第二名,咱不上台啊。”那次得第二的是那英。


高校氛围狂热,他们随便去一所学校,往台上一站,还没出声,下面的气氛就到了顶点。


一次演出时,现场停电了,老狼就打亮一只打火机开始唱《同桌的你》,第一排的人听得见,后面听不见的就开始跟着唱,一排一排,全场都把打火机点起来,体育馆里满是一个个跳跃的火光,大家跟着老狼,唱完了《同桌的你》。


高晓松在《白衣飘飘的年代》里写, “那唱歌的少年,已不再风里面你,还在怀念,那一片白衣飘飘的年代”。


这首歌纪念顾城,但描绘的那个已经远去的、充满了理想、浪漫和才思的八十年代大学校园生活,却成为一代人的记忆,并被后来无数的人们所向往。


人们把对那个时代的情感也寄托在老狼身上,就像高晓松说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想只唱一首歌,爱一个人过一生,但是都没有一个人做到。只有老狼一直在穿一样的白衬衣,一样的吉他,一样不插电的演出,他站在那里,一下子就把许多在生活里变形了的人,拉回到白衣飘飘的那个年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29 01:00 AM , Processed in 0.05356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