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13|回复: 0

[百家杂谈] 道理我都懂,可就是做不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8 10: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道理我都懂,可就是做不到 

2017-12-05 「战拖」的知乎君 知乎日报

题图:《伦敦生活》


为什么「道理都懂,然而执行力差」的现象如此普遍?


知友:高地清风(时间管理话题秀回答者)


因为我们日常所说的「道理都懂」,这个门槛实在是太低了,低到我们轻而易举就「懂」了很多东西,「明白」了很多东西。


在这种低劣的半成品般的认知状态下,我们其实并不能很有效地做事。于是,「我们误解了世界,反说他欺骗我们」。


以上是概括的回答,我估计太概括了,大部分人读完仍然不会有一丝触动。所以再详细说说。


我看到这个提问已经也被贴到了「拖延现象」的标签下,我就从解决拖延的角度,来分析一下「道理都懂,就是执行力差,就是做不到」的现象。


本人是全职的拖延症咨询师,就目前,我看到的对此问题最有效的分析角度,其实是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  


有「拖延症」怎么办?那就「战拖」呗。


可是「战拖」容易吗?不容易。


「万事不拖延」当然是个不切实际的目标,「在某方面实质性地减少拖延」则相对现实。不过,从我们社区的绝对人数来看,即便是后者,比例往往也少之又少。大部分人没有取得「战拖」的胜利。  


为什么呢?经过归纳,我们发现,「战拖成功」的人各有各的成功,而「战拖有待成功」的人,却有一个共同的原因:他们都是——拖着不去战拖。


这种绕口令一般的说法,多少会让人哭笑不得。我们把它缩写成一个概念,叫做「拖战」。什么是「拖战」呢?有很多种方法在那里,有很多条经验在那里,有很多心理咨询师等着给你治病驱魔,有很多精神科大夫准备给你开改善注意力的处方。  


而你,只是漠然地看了他们一眼,说了一声:「哦,知道了。」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于是拖延依旧。「慢性拖延」依然如故,直到它下一次急性发作,也许是某门考试迫在眉睫,也许是老板终于受不了你威胁要炒你鱿鱼,也许是因为迟到错过了1分钟前起飞的航班。


你才回到小组,又一次发出嚎叫帖:「怎么办???我就是克服不了拖延!!!别跟我讲方法讲技巧讲经验讲道理了!!!道理我都明白,可我就是做不到!!!」


「拖延症」这个词传开已有数年,至今已觉不新鲜。如果说几年以前,在豆瓣「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发轫之初,大家对拖延的了解还少得可怜,那么现在,有经验的过来人、有成效的技巧方法已经很多了。


如果当时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么现在已经有许多大桥的雏形了。很多人只是饿死在面包堆里。


  • 知行合一


「道理都明白,就是做不到」?没有什么比这个更令人沮丧了。就好像是尝遍了全世界所有的药,却发现无一有效,只好给自己贴一个标签——「绝症」。  


问题出在哪里呢?可能出在「尝」上。看了帖子看了书,你觉得这些都明白了。事实却是:你明白个头啊,你根本没明白。  


因为真正明白的人,早就去做了。这里有一个思想,「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传奇大儒王阳明先生的宝贝,应该说是压箱底儿的宝贝。


而这位阳明先生的事迹,很多人早有耳闻。他既是思想家,又是军事家。在写书的人里边他是最能打,在打仗的人里面他最有思想。龙场悟道、深山剿匪、只身平叛,一件件事情成就了这位旷世全才。


似乎是因为某些政治方面的原因,从 1949 年以后,大陆这边就有意无意地疏远了他,把他矮化成教科书脚注里的所谓「唯心主义哲学家」,直到近几年,阳明热再度兴起。


如果你没有听说过他,可以去读《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三本。大半本书都在讲他的事迹,作者写得非常好,读来极其可口。


图1 西花厅,王阳明故居。

相当于阳明先生举办「轰趴」的地方


可是,「知行合一」太流行了,流行到变成成语了,以至于很多人忘了它本来的意思。就像是所谓的「拖延症」,变成热词以后,多数人也已经不记得它本来的意思一样。  


我最早对「知行合一」的理解,是把它当成一句道德劝勉,当做「行要跟上知」的意思。这就等于旁边有人说:嘿,哥们儿!可不能光说不练啊。你的理解是不是这样?这能产生什么效果,能给你行动的动力吗?那些你知而不行的事情,该不去做,还是不去做。  


后来增加了一项理解,叫做「知要体谅行」。在这个阶段,我意识到人的局限,个人的局限,组织的局限,时代的局限,世界的局限。我意识到接纳的重要性。我意识到应该调整认知,作出有可行性的计划。  


直到后来,我读王阳明《传习录》里的原文,又读钱穆《阳明学述要》里的梳理,这才猛拍大腿,感叹一句:老爷子那里的「知行合一」,原来根本不是这个意思啊。


  • 只是未知 


怎样理解「知行合一」?我在知乎里看过一条这样的问题。遗憾的是,目前的回答里,没有让我觉得直击本质的。或者接近本质了,却又语焉不详。其中我最受不了的,是一些人把它说得玄之又玄的倾向。


就算那些解释本身是有道理的,但我肯定那不是阳明先生的本意。老先生如果知道了,估计会气得活过来。虽然在史书里,他都是以一副淡定的模样,出现在读者面前。  


对「知行合一」最集中的解释,我觉得是《传习录》里《徐爱引言》当中的话:「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如果要进一步阐释,那就再加同一本书里《答顾东桥书》当中的话:「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换回「战拖」语境吧。前一句话的意思就是:什么「道理都明白」啊?你其实没明白。明白的人早就去做了。在你说「明白」了对付拖延的方法时,你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但阳明先生却认为你「只是未知」,至少你没有「真知」。


而阳明先生定义的「真知真行」,有一条标准是「如好好色,如恶恶臭」。


如果你明白到——就像见到帅哥或美女一样想甩开节操猛扑过去,或者像闻到难闻的气味一样退避三舍——那才是真知。


  • 战拖当中的「真知」  


举个例子来说。《拖延心理学》里曾推荐了阿兰·卡凯的「瑞士奶酪法」。在一个比较大的任务中使用「见缝插针」的方法,利用零碎时间,而不要消极等待整块时间的出现,即是「瑞士奶酪法」。


你可以把要背的单词分成若干组,可以把要听的公开课提前下载好,可以在平板上安装电子书阅读应用。这样,在乘坐或等人时就可以阅读了,甚至在安全的地方走路或跑步时,也可以听音频了。  


是很有效率的利用碎片时间的办法,战拖会里很多有效率的达人也在使用。我认识的一位成员,两年来,在上下班的地铁上就读了上百本书。 


不过,只「知道」以上这些,并不等于你已经「真知」。


「真知」,应该能对细节问题的答案,做到心中有数:



  • 哪些事情是真正值得在碎片时间里做的?

  • 是看书、背诵、练口语、运动、听音频还是看视频?

  • 如果是看书,那么哪些书是值得看的?

  • 是用什么形式来看?纸质版还是电子版?

  • 纸质版是多大开本,是否方便携带?

  • 电子版阅读体验怎样?电池续航能否保证?是否方便做标记?阅读器应用会不会闪退或频出 bug ?

  • 书的内容适不适合在相应的环境里看?比如需要推演大量数学公式的书,就不一定适合干扰密集的环境。

  • 在车上看书会不会晕车?会不会容易坐过站?

  • 如果是听音频,能不能听清楚?

  • 会不会影响交通安全?  


这样的问题,还可以列出很多。一旦你去试验某种方法,这样的问题就会扑面而来。如果你没有解决掉这些,往往根本不可能坚持「瑞士奶酪法」。「书太无聊了」、「太费电池了」、「总是坐过站」……


于是作罢,然后得出结论——「奶酪法没用!我试过」。甚至进一步的结论——「拖延症是绝症」。


可是,有人逼着你选无聊的书吗?小块的移动电源很贵吗?你手机没有定时提醒功能吗?  


细节问题,往往只能在行动中遇到,因为很少有人会把他们写到书里、帖子里。原因至少有两个吧。一个是:写得面面俱到,实在是太婆妈了,不够高大上。一句话让读者琢磨半天,那多有境界啊。另一个可能更主要:细节太多了,不同人面临不同细节,根本顾不过来。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可是,在互联网时代应该怎样三省吾身?在什么时间自省?用什么工具来辅助记录,是记事本还是电子表格?就算老先生有心回答,他难道要穿越吗?  


这才是「合一」的意思:要达到「真知」,就必须通过行动来总结;而总结得差不多以后,行动本身也完成了。


从时间上,知和行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差不多的。记得数学上的交集图吗?两个鸭蛋,一碰,一挤,中间有块重叠。对于知行合一来说,不是中间有交集,而是两个鸭蛋被挤成了一个。如此一来,还会有能知不能行,光懂道理做不到的问题吗?那就是个伪问题。  


对一种方法的理解运用,到了自动自发、停下就会不舒服的境地,才能算「真知」。如此一来,才能避开「拖战」,达到战拖的目标。也就是「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而把未知的状态错当成了知,就是悲剧所在。世界就是一座熊出没的森林,我们每个人都在里边冒险。最大的悲剧,不是你跑得比熊慢,不是你跑得比同伴慢,而是:你跑得既比熊慢,又比同伴慢,却还错当自己是短跑冠军。  


等等,逻辑上似乎讲得过去,但这会不会只是个文字游戏呢?只是换了个定义嘛。而且,如果这样定义「真知」,我们的知识岂不是要大幅度缩水?想想这二三十年学到的东西,一句话就给蒸发了。还有,听说小组里有位成功的「战拖先驱」,她希望把「知行合一」刻到「墓志铭」里,是怎么一个故事?


图2 瑞云楼,王阳明故居。

据说阳明先生在这座楼里出生


  • 是概念游戏,还是确有其用?  


「好的」,你说,「我理解了,不就是把‘知’的范围往后拉了拉,把‘行’的地盘往前拽了拽嘛。可是这有什么差别吗?换了个概念而已。中国把五星红旗插到南极,美国把星条旗也插到南极,难道南极就变成联合国了?」  


当然不是概念游戏。「知行合一」能发挥效力,在我看来,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人类似乎天性厌恶「未完成」的状态。


以往知与行分离,中间是一条人为划分的边界。根据方便,边界可能是你看完一本书,或者做完一遍笔记,或者通过一场考试,或者是跟人讨论完一篇帖子。


不要低估了边界的力量。边界的实质,在于给人一种完成感、成就感、回报感,一种「到此可以停下」的错觉。  


没有到达边界时,人更容易不甘心。为什么?我猜测是:因为沉没成本。已经在这件事上花费了时间、金钱、精力,没有人愿意有始无终,除非有其他目标的强烈干扰。


当知与行分离时,因为一条虚拟的边界,我们更容易在阅读、考试、讨论等过程的终点上,长松一口气。事实上,如果你学一门课的最终目的只是考试,那你的确可以松一口气。


如果你读一本书的最终目的只是在豆瓣上标记为已读,增加「读过」的数量,那你也可以松一口气。可惜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一切,终点往往不是考试,不是标记,而是运用,是行动。  


而「知行合一」会提醒我们的是:那条边界是不存在的。它是假的。原先认为的「明白」不是真明白,原先认为的「知」不是真知,而是一知半解。而一知半解才是最大的浪费(就成本来说),而且可能有害。


盲目自信、眼高手低者有之,抱怨现实不符合书本者有之,懂得越多信心越少者有之。——最后一种,不是说懂的越多越谦虚,而是说在一知半解之前至少还有希望,而一知半解之后却只收获了「挫折感」,因为「拖延依旧」。  


想要对得起你学习时死掉的脑细胞?那就把知行之间的沟壑填平。不然,你就亏大了。  


第二个原因是,知行分离后就不再是知行。


再打个比方吧,我喜欢称作「骨肉相连」的比喻。你觉得什么是肉,什么是骨头呢?  


你可以着眼于解剖,除去毛发皮肤以后,再把动物躯体按照软硬分开。软组织称为肉,硬结构称为骨头。这是一种定义。你也可以着眼于功能,把起到支撑作用的硬结构称为骨头,把连接硬结构,通过牵拉收缩产生运动的软组织称为肉。  


这两种定义可不一样。在屠夫的砧板上,只有前一种定义里才有骨和肉。要是按照后一种定义,不再起支撑作用的骨头还是骨头吗?不再有生命机能的肉还是肉吗?  


知行分离的定义,是解剖的定义。知行合一的定义,是功能的定义。解剖的定义适合屠夫,也适合周围那一圈流着口水的吃货。而功能的定义,才适合动物自身。  


你呢,你希望生活在哪里?是屠夫的砧板上,是吃货流着口水的目光里,是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大夫深深的脑海里,还是你自己的生命和梦想里?  


你还觉得知行合一只是个概念游戏吗?概念是我们精神殿堂的砖瓦。让「知行合一」与行动合一  


如果你是从本文开头一路看过来的,那现在你已经看了四五千字了。可是很遗憾,这一切都是白看。你明白什么意思吗?单纯读完这几千字,仍然不能算「真知」,仍然是「一知半解」。重要的是,得做点什么,让「知行合一」的认知跟行动一致起来。  


我想通了「知行合一」,是在两个月前。现在我来说说它给我造成的几条影响。  


第一条,因为干货,所以踏实,所以自信。  


这一条其实可以称为「后果」。按照「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的标准,我立刻意识到,其实在很多领域,我原以为自己知道的,其实根本不是真知。


那么「知」的数量迅速缩水了。一开始觉得这是可怕的事实,但后来想通:谁又不是如此?在信息时代,每个人接触到的信息,肯定远远多于自己所能行动的量。至于缩水,缩水之后便是干货,踏实的干货,自信的干货。  


你也许早就听说过苏格拉底「自知其无知」的故事。苏格拉底清楚自己的无知,但特尔斐神庙的神谕却说,苏格拉底是全雅典城最有智慧的。在最初的惶惑之后,他考察发现,苏格拉底是唯一一个承认自己没有智慧的人,而这就是他的智慧之处。  


你看,就连苏格拉底都这么痛快地承认自己的无知了。你还为自己「真知」的缩水烦恼什么?而今我觉得,踏实的感觉最好。  


第二条,知不足然后学。  


「学然后知不足」是成立的,「知不足然后学」更常见。  


意识到「瑞士奶酪法」不能停留在一知半解,我反复总结,挑出了 11 个适合自己的 app,分成「乘坐/等候」和「梳洗/行走」两类,在手机第一屏分设文件夹装进去。从此碎片时间里,可以阅读,可以听,可以运动,可以看视频。  


缩水的感觉过后,猛烈的好奇心重新回到心中。很多熟视无睹的东西,现在突然重新想探个究竟。之前为了避免信息过载,经常关闭信息来源。


而现在,信息减肥当然还要做,另一方面也在注意知识面的平衡。现在我有意识让自己读综合性杂志,读之前读不下去的财经和商业杂志。  


在手机和平板上安装了维基百科的 app,可以一键查询了。碰到尚未深究过的东西,无论是柿子里的涩味元凶「单宁」,还是「认知学徒制」,随手查一下维基。  


在朋友的影响下,看 TED 演讲视频和哈佛幸福课,听《冬吴相对论》,研读《骑士制度》学术论文集,筹划新型系列课程「战拖骑士团」。


回首过去几年,我觉得有挺长时间,自己都生活在生活之外。而今,能听到回归的脚步。


  • 怎样读「战拖」书和帖子  


再回到一开始讨论过的问题。要怎样读战拖方面的书和帖子?我的建议是:少量多次,随读随用。  


一本菜谱书该怎么读?字典又该怎么读?你见过有人把菜谱书从头到尾仔细读完,然后才去做菜的吗?又有谁一定要把字典全看完再去阅读别的书吗?答案是有,但他们不是专家或图书编辑,就是有毛病。  


战拖书怎么读?道理也一样。请回想你读书看帖子是为了什么,是为了阅读本身,还是为了获得改变呢?你是希望活在砧板上,还是希望活在生机勃勃的命运里呢?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有关「知行合一」对战拖的启发,就写到这里。


最后再说一句。在我们 20 万人的「战拖」社区,有史料记载的第一个大幅度好转者,ID 叫做「我要好起来」。


她曾用半年多的时间,就像旱地拔葱一样,在几十本好书的帮助下,给自己来了一场认知-行为治疗,不但摆脱了之前困扰她的严重拖延,还度过了身体健康方面的危机。


她的故事曾写成文章《我是怎样好起来的(一)》,发表在杂志和战拖会网站上,激励了众多成员,她也成为众人的偶像。而她的偶像之一呢,就是王阳明。


她有这样一个愿望:百年之后能获得一块墓碑,上书一行小字:  


此地长眠者,知行惟合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29 09:36 AM , Processed in 0.07397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