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5|回复: 1

[人世间] 《中国人的一天》第2897期:行走在大山里的背篼工作队 把爱心背进深山村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5 02: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腾讯网  2017.12.06
行走在大山里的背篼工作队 把爱心背进深山村寨
本期作者:北青深一度 蒲晓旭


2897.jpg
“中国温度”系列故事今天带你认识云南大关县的背篼工作队,他们行走在深山村寨,运送物资,建立图书馆。



1.jpg
9月16日,背篼(dou,音同兜)扶贫工作队来到大关县老街村,为小沟组设立图书室开展扶贫。背篼是西南山区群众常用的运输工具,扶贫村多不通公路,队员需用背篼将物资送进村,所以该队伍被称为“背篼扶贫工作队”。工作队2016年成立时帮扶5个村,今年新增6个,9月又有3个村组申请成为扶贫工作点,小沟组就是其一。(摄影/蒲晓旭 北青深一度 微信公众号:intodeepthoughts)



2.jpg
当天清晨,背篼工作队一辆运载着书架的皮卡车走在坑洼的山路上。由于小沟组已经通了公路,背篼工作队把车辆直接开进了村。车刚进村,就被早早等候的村民们围住,大家七手八脚的帮助卸物资。除了图书,工作队还为村民带来了音箱、收音机、文具等物品。



3.jpg
一位村民抱着刚从车上卸下的音箱。背篼扶贫工作队去到交通不便、不通公路的村落时,很多村民还会在半路等待,与工作人员一起将物资背进村。



4.jpg
大关县图书馆馆长常绍慧和村民一起把新到的图书摆上书架。每本图书上都标有大关县图书馆的编码并录入了县图书馆系统。工作队设在村里的图书室更像是县图书馆的一个驻村站点。每建一个图书室,工作队都要带上约430册图书和一个新书架,价值约1.3万元。这些图书适合成人和儿童阅读,涉及养殖、文化、历史、情感、故事等多门类。



5.jpg
书架装好后,孩子们立即围上去,挑选自己喜欢的书读了起来。书架和书通常被放在村干部家,并由其义务管理,供村民免费借阅。每隔一段时间,工作队再对图书进行更换。



6.jpg
工作队为孩子们带来了彩笔、本子、文具盒和糖果,一名男孩领到文具和糖果后面露喜色。考虑到偏远山村出行不便,工作队还置备了理发刀,为村民免费理发。



7.jpg
背篼工作队成立初,参与者仅是县文体广电旅游局的职工。随着其愈加受欢迎,大关县今年要求巩固提升“背篼图书馆”成果,工作队扩大至13家县级单位——妇联、卫计、农业、畜牧、教育等。其中,妇联向每位妇女发放装有毛毯、毛巾和羽绒马甲的“母亲邮包”;卫计局派医务人员就常见小病进行义诊,宣讲艾滋病预防知识;农牧部门举办农技讲座,为家畜打预防针……这是工作队在为村民义诊,并根据需要免费发放一些常见病的药物。



8.jpg
每次离开前,工作队还会为村民拍摄全家福。待重访时,他们将冲洗后的照片送给村民。小沟组的扶贫工作完毕后,背篼工作队踏上返程之路。大关县境内有73座乌蒙山和五连峰山系的主要山峰,大量贫困村民就住在那些不通公路的山岭中。



9.jpg
9月17日,从小沟组回来的第二天,工作队又准备前往大关县大寨村大麻窝苗寨。与首次去的小沟组不同,大麻窝苗寨为回访点,不需再新建图书室,以带物资为主。前往大麻窝苗寨途中,一辆越野车在途中轮胎打滑陷入泥坑,经人推车后才恢复行驶。工作队去的都是交通闭塞的偏远山村,车辆打滑是常事。
 楼主| 发表于 2017-12-5 02: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0.jpg
车辆行至末路后,工作人员从车上卸下“母亲邮包”,这是当地妇联系统拨付给背篼扶贫工作队用于关爱贫困母亲的物资。大麻窝村的村民前来迎接,与队员们一起,用背篼背着“母亲邮包”等物资向大麻窝苗寨走去。



11.jpg
大麻窝村民小组共39户,全为苗族,是大关县唯一一个全村人均享有低保的村子。青壮年大部分出门打工,村里以留守儿童和老人为主,采药材和挖竹笋是村里的主要经济来源。这是大麻窝的一位苗族老人,因为村内道路每逢雨天便异常泥泞湿滑,当地人平时总穿着雨鞋。



12.jpg
考虑到该村地理位置偏远,当地政府提出对该村进行易地搬迁助其脱贫,但村民却舍不得离开,目前当地政府仍在积极动员群众。大麻窝的苗族儿童既听不懂汉语也不会说汉语,他们的母亲甚至连他们的出生年份都不记得。



13.jpg
村民炒了一锅土豆来招待当天下村扶贫的背篼扶贫工作队队员们。在大麻窝村,土豆是最重要的食物。



14.jpg
工作队为大麻窝村的苗族儿童发放文具、糖果等物品。



15.jpg
工作队在为村民进行文艺演出的同时,村民们有时也会为工作队表演。工作队前往的村社多为苗寨,常常刚走到村口,一声歌响过后,苗人便抬出了拦路酒。只有喝了酒,队员才能进村,这是苗族迎接贵宾才有的隆重仪式。



16.jpg
工作队离开时,一位大麻窝村的母亲带着孩子相送,她的肩膀上挂着母亲邮包。



17.jpg
背篼工作队的脚步遍布了大关县的多个村寨。大关县海坝苗族村有24户村民,93人全为苗族。村民住房极其简陋,绝大多数村民住在用竹子做墙体的房子里,屋顶长满了草。个别人家甚至没有床,他们夜里就在烧柴做饭、取暖的小炕边铺上草,睡在上边,等白天起床后再将草收起。海坝苗寨不通公路,生活条件太艰苦,当地政府动员全村村民易地搬迁。起初,部分老人担心搬迁后失去土地,始终不愿离开大山。



18.jpg
2017年9月,经背篼工作队反复宣讲、动员,海坝苗族村终于同意集体搬迁。



19.jpg
这是大关县堡山村民易地搬迁点一期新居。堡山村位于悦乐镇山巅,交通闭塞,条件艰苦,是当地有名的“光棍村”。如今政府给予一定补助,村民在指定地点按标准建新房。在易地搬迁搬出大山后,至少有3名之前一直单身的青年找到了对象甚至结婚。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29 12:49 PM , Processed in 0.04724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