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75|回复: 3

[好摄之徒] 中国和美国——你没见过的老照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22 07: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7-11-22 07:34 AM 编辑

蒋介石为啥被美国抛弃?在故宫拉横幅支持杜鲁门政敌,拉的是仇恨吧…… 

 2017-11-13 萨苏 萨苏

杜鲁门那一届政府被称为抛弃了蒋介石,那里面肯定不仅有政治考量,还有公报私仇的成分。



中国和美国——你没见过的老照片


01



▲ “Los Angeles Kindergarten”——洛杉矶托儿所,但我想不会有人真认为它是在加利福尼亚


那么,它在哪儿呢?


这张照片拍摄于1944年的延安。这所幼儿园的经费来自于海外华侨,尤其是在美华侨和国际友人的捐助。它当年是中央托儿所,建国后,迁到了北京,更名万寿寺幼儿园,又被称为“总政幼儿园”。


所以,双方的渊源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久远,至少,在相互理解和帮助上,都曾经做出过努力。


▲ 也正因为如此,中共代表团才会向美国空军赠送这面锦旗,感谢他们在军调部一年的工作中,勤勉地用飞机把我们的代表送到各个地方


或许,这里的照片是没见过的,或许,是您见过,但已经忘记了的(如果您见过而且记得,请告诉我:)


然而,它们都是在某个特别的时间和特别的角度,记录了两个大国在相互接近、杯葛和博弈中的历史瞬间。于是,它们也就成了历史。


好吧,刚有一个美国总统来过又走了,我们就从美国的总统们说起。


▲ 等等,这个镜头里有美国总统吗?


好吧,总统没有,但是有一个杜威在那里啊。


那么,杜威又是谁呢?


大概中国人不会有几个记得托马斯·杜威是谁,虽然他当过美国纽约州的州长。然而,说一个他的笑话估计很多人就想起来了。


1948年美国总统大选,杜威作为共和党的候选人在选前局面一片大好,几乎没人认为民主党的候选人杜鲁门还有什么机会——这基本和希拉里对特朗普的时候一样。于是投票前夜,杜威便惬意地对夫人说:“明天,你就可以和美国总统睡在一张床上了。”不料第二天的大选中,杜鲁门竟然咸鱼翻身,意外地反败为胜了。沮丧的杜威回到家中,夫人关切地问道:“亲爱的,今天晚上是我去白宫呢,还是让杜鲁门过来?”


▲ 听说双十一的时候北京有一万多“败家娘们儿”被老公赶到二环上睡马路,杜威要在中国,我看他那口子也快了


这笑话流传甚广,以至于传闻这次美国大选前夜,希拉里也曾难得地对老公说了句情趣笑话:“明天,你会成为第一个睡美国总统的男人。”



第二天,克林顿问:“你看是让特朗普过来,还是……”


跑题了,接着说美国总统和中国吧。


在北京的故宫门前怎么会出现了杜威的头像,还有象征共和党的大象模型呢?那是因为尽管神武门前“肃清奸匪”的大标语依然鲜明,但1948年的蒋介石已经深感自己风雨飘摇。所以他迫切希望能与下一届美国总统建立良好的关系。


不幸的是,蒋委员长和美国新闻界一样押错了宝,一直在对杜威暗送秋波,才会出现这种乌龙。


杜鲁门是种土豆和花生出身的,农民,性情朴实憨直,看到这样的照片感受可想而知,他那一届政府被称为抛弃了蒋介石,那里面肯定不仅有政治考量,还有公报私仇的成分。


然而,几十年后,还真有另一个种过花生的家伙当了美国总统,此人便是吉米·卡特。卡特在任期中政绩极为一般,可能唯一的亮点便是促成了中美建交,从实质上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中国的改革开放。


然而,这位总统在中国的表现可是有点儿让人摔眼镜。


▲ 在和油条较劲儿的总统先生——值得一提的是卡特的油条是自己掏钱买的


相信在美国他没吃过这个——那么,从这头开始吃还是从那头开始吃,哪头儿对呢?奥克森伯格:%¥##¥%……*(*—……


好吧,我们下次在油条上标一个起点好了。


▲ 1981年8月28日,卡特访问中国期间,在西安国棉厂和孩子们一起跳大绳


老家伙是海军出身,在疯狂的海曼·里科夫手下工作,没有强健的体格早就被放躺了。看来,早年的底子还是很有用处的。


起初,对卡特会跳大绳这事深感惊讶,因为曾以为这是亚洲人的运动。而后来发现,原来跳大绳在世界各国都不是陌生的运动。


▲ 小克在通过跳大绳调整状态


卡特是在1980年卸任美国总统的,由于在伊朗营救人质行动的失败,当时他的声望很不好。然而从跳绳时的表情来看,这位卸任总统已经顺利地从低谷中走了出来。直到2015年,卡特始终在国际舞台上作为特殊的使者奔走不息。应该说,他的卸任生涯比在任生涯更加精彩。


在北京看来,促进了两国建交无疑是卡特的成就,但在海峡对岸可就不这么看了。


▲ 1978年12月27日,当《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发表的消息传到台北,负责通报和国民党政府断交的美国特使克里斯多弗遭遇了“蒋粉”们用鸡蛋的围攻,指责卡特抛弃了台湾,也抛弃了朋友


由于需要美军的协防,在公开场合,蒋介石一直把美国人视为“朋友”的,所以这个打击很是沉重。


▲ 然而,即便是在海峡那边,这“朋友”二字也曾带有异样的色彩(图中标语:朋友不杀人!杀人偿命!美国不能学俄帝


1957年3月20日,国民党少校军官刘自然在美国顾问团上士琼斯的住宅前被其枪杀。由于琼斯享有治外法权,蒋介石政府无法对其治罪,而美方根据琼斯的一面之词,认定刘自然是因“偷窥琼斯夫人洗澡”而被误杀,因此不予判罪。台湾报纸披露真相,说明琼斯是因欠刘自然债务无法偿还而拔枪杀人,于是全台震动,浩大的反美示威就此爆发。


在受到美国庇护的台湾,爆发如此激烈的反美示威,究其原因,刘自然事件不过是个导火索,长期美军在当地的过分行径,习惯性违法,才是台湾普通人心中的积郁。


最终,这件事以蒋经国暗中授意手下砸了美国“大使馆”,先出了这口气,然后由蒋介石政府出面向美国道歉赔偿而结束,其中心态之复杂,令人难以尽书。


中美之间,也不都是这样剑拔弩张的局面,有的镜头便充满喜感。


▲ 1975年,美国总统福特访华,这是福特夫人在北京学习样板戏


福特夫人未必理解样板戏在中国的意义,而以她的理念,几亿人只有八个电影来回放恐怕是既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的事情。


艺术本身是无罪的,它有时甚至可以超越政治正确的束缚,带着这样理念的人们,总能感到空气中自由的芬芳。


那一年,迎接福特的是邓小平,对中国来说,一个新时代的曙光,已经出现在地平线上。


▲ 而那一年到机场迎接福特的,还有这个喜欢骑自行车的美国外交官,他的名字是乔治·布什


1988年,他当选为美国总统,在他的任期内,两德统一,象征冷战的柏林墙倒塌。


对美国人来说,一个新的时代,也在地平线上了。


* 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2 07: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鸿章才是那个时代最明白的人?看《纽约时报》这段采访就知道了 

 2017-11-14 萨苏 萨苏

能够坦荡地面对对方的先进和长处,同时清晰地维护自己民众的利益,这似乎不是一个大清官员能做得出来的。李鸿章还是一个经常被骂得体无完肤的家伙,骂他的,起码应该比他做得好。


▼ 系列前篇:

中国和美国--你没见过的老照片 01



中国和美国--你没有见过的老照片


02



▲ 1945年,在北京的一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在向中国的老爷子学刀法


得说,这才是真正的文化交流。


或许,这里的照片是没见过的,或许,是您见过,但已经忘记了的(如果您见过而且记得,请告诉我:)


然而,它们都是在某个特别的时间和特别的角度,记录了两个大国在相互接近、杯葛和博弈中的历史瞬间。于是,它们也就成了历史。


▲ 同样是1945年,美国客人在全聚德吃烤鸭,让我们明白尼克松访华之前,已经有美国佬对这种食物进行过近距离考察


北京烤鸭制作时,里面是像灌汤包一样有汤的,外面烤,里面煮,才会造成外焦里嫩的效果。而鸭子的内脏从两肋掏出,再用竹节做成的塞子堵上,以保持鸭体的密封性(希望唐老鸭不会因此打喷嚏),这种工艺,在此帧照片上也可以看出,看来咱没糊弄老外。


看着内行,但美国人还是不完全知道怎么点鸭子。在老北京,真正老饕点鸭子的时候,伙计会送上一支毛笔,请您用糖稀在鸭子身上题个字,这样烤出来可以证明没有掉包。


对老美省了这道程序,估计也是文化上有隔阂,怕说不清楚。如果对方误以为是让自己签名,这事情可就大条了。


这种相互交流的渊源相当深远。


▲ 1896年,在纽约港这条美国轮船旁的舷梯上,可以看到一些诡异的元素


▲ 看不清?放大一点


▲ 这是香港导演的鬼片吗?


▲ 当然不是,美国人的神经也受不了僵尸的。来的是大清帝国驻美国的外交官们(虽然他们的制服有些古怪),他们上船并不是要回国,而是迎接到美国访问的李鸿章大人


李鸿章在1896年访美,会见了美国总统克利夫兰,据说受到“盛大隆重的欢迎”,并郑重地向美国社会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你们报纸应该站出来,统一民众的认识。”


美国人对李鸿章的态度,似乎是新奇多过尊重,毕竟他们不了解中国人。



我觉得李鸿章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的这段话才是这次访问中最值得记忆的:


“你们对自己的国家和文化感到自豪。你们的国家是现代文明的典范,你们为你们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们的《排华法案》对华人来说是自由的吗?这不是自由!”


能够坦荡地面对对方的先进和长处,同时清晰地维护自己民众的利益,这似乎不是一个大清官员能做得出来的。尤其李鸿章还是一个经常被骂得体无完肤的家伙,骂他的,起码应该比他做得好。


毕竟还是晚了,早二十年能用这种态度面对世界,中国的改变无疑不会这么艰难。


▲ 清政府1868年向海外派遣了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外交使团,便是访美的,这个使团前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领,故称作蒲安臣使团


对于这个使团,我们的官方记载是——


他们一行到达美国后,蒲安臣竟擅自代表清政府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中美续增条约》(亦称《蒲安臣条约》),承认美国享有掠夺华工以及在中国各通商口岸设立学校的权利。蒲安臣使团的出使表现了清政府外交浓厚的半殖民地色彩,是这一阶段外国侵略者控制中国政治经济的重要表现,逐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宣传部门和历史部门谈一件事,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谈不到一块儿去。


从历史的角度,《蒲安臣条约》算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平等条约。在访问途中,蒲安臣因劳累过度骤然去世,生前最后几天还在大声疾呼:


“我希望中国的主权能够得到保持,我期望它的独立能够得到保证,我期望它能够得到平等的待遇,从而使它能够得到与所有国家同等的权利。”


一个美国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不重要,可能更重要的是使者们的态度。使者之一的志刚写道:


“欧洲之人大率血燥,故心急、皮白、发赤而性多疑……中国重理而轻情,泰西重情而轻理。”


这似乎无伤大雅,但看看下面这张照片,感觉可能就不一样了。


▲ 蒲安臣使团到达美国两年后,又一支来自东方的使节团到来了,那就是日本派出的第一个对外访问团队——岩仓访问团。全体人员中只有正使岩仓具视穿着日式服装,还拿了一顶礼帽,穿了一双皮鞋


和蒲安臣使团的成员基本被遗忘相比,岩仓使团每一个都是日本的国家重臣,右手第二位的叫伊藤博文。1895年,这个伊藤以日本首相的身份和李鸿章在下关签了个条约,叫《马关条约》。


什么叫如饥似渴,我们该有概念了。


▲ 这种交流有时候会带了古怪的感觉——1949年12月5日,李宗仁到达美国,受到热烈欢迎……然而,作为一个已经崩溃的政权的傀儡代总统,恐怕连美国人都不知道如何接待这位曾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反法西斯名将


凤凰落魄,不外如是。


▲ 而前两年,美国人匆忙地寻找着1980年中国国家副总理耿飚访美时的照片


这不仅仅因为他是最早参观美军设施的中国领导人,开启中美两军合作的先行者,更因为他看重的一个年轻人,掌握了一个21世纪冉冉上升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在中国和美国之间,也是这样微妙。


▲ 这种交流也有中断的时候——大国嘛,一旦碰撞起来,板块交界的地方就会火星撞地球


这位振臂高呼的老哥多半不会想到,当照片上的两位都过世之后,两个国家会爆发一场血腥的战争。这也没什么好惊异的,两百个亿固然多,但对方也不是白拿的,按照你的战略意图做事,怎么能不要代价?政治就是利益的碰撞与交换,和开公司一样。


一个普通公司员工当然不可能参与大战略的制订与决策,有人会说你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儿瞎激动个啥?言外之意是不值当。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正确,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照片上这位的健康状况比大多数宅在家里的弟兄们都好。为啥呢?吼多了不上火嘛。


这个道理如今很多朋友也晓得了。所以我在山东画报出版社的一位哥们儿每天都出去到山上吼一吼。他们有一个团队,每天去喊山,内容无外乎“王大毛我爱你老婆”一样无聊的咚咚,但吼通了任督二脉,对健康颇为有利,喊的是什么倒也无所谓。


前些日子,这喊山团惊动了警方,盖他们没注意省政府就在那个山上……


▲ 1944年的驻延安美军观察组与中共领导人边走边谈——从身边警卫人员的回忆录来看,领导大多是平易近人的,不近情理的往往是做具体工作的


在延安的美国人与我国的领导人相处融洽而且多数被拉到了亲华的阵营中,和毛泽东、朱德相谈甚欢的驻延安观察组组长包瑞德上校也是如此。


当“情况不明决心大,心中无数办法多”的赫尔利到达延安的时候,他看到的便是一个完全被“赤化”了,身穿蓝色棉袍而不是美军制服的包瑞德,这位还打量着赫尔利笔挺制服上各色勋表调侃道:


“哟呵,除了谢斯起义(1786-1787年间谢斯领导马萨诸塞州的农民起义)那一仗,美国打过的仗您老可都参加了。”


这无论如何不是一个和领导相处的好态度。


双方都很努力地试图保持这种关系,哪怕是后来内战已经打起来。


▲ 1946年,马歇尔到延安的时候,毛公带他看演出,左一左二便是这两位,右一是国民党代表张治中将军,他们之间……是一个上海来的电影演员蓝女士


后来北京曾经以间谍罪缺席判处包瑞德上校死刑,而包瑞德在1970年出版的回忆录中也少说延安的好话。但他仅仅因为与延安的瓜葛没有升职,并没有如谢伟思那样遭到开除和逮捕,又很让人想到“双簧”这种中国特有的曲艺艺术。


有人说包瑞德的回忆录出得太晚了,晚到离开延安二十年才写,要我说还是出早了,若是再等两年,尼克松就会去访华,那时候的文章,肯定可以写得更流畅一些。



关键是,人世间,原本就有这种更加简单、更加善意的相处方法。


* 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2 07: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留美幼童用辫子做几何--近代中国追逐世界的步伐从未停下 

 2017-11-16 萨苏 萨苏

他们并没有因为学了洋文便不爱自己的祖国,但他们心中的祖国,与大清王朝已经有了不同。


▼ 系列前篇:

中美老照片01:美国总统的中国情结

中美老照片02:从中日访美看甲午之败



中国和美国之间--你没见过的老照片


03



▲ 一百五十年前,这个中国人用辫梢作工具,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黑板上画了一个圆


没有人记住他的名字,但这一刻,刘徽和祖冲之的灵魂或许会微笑——在习惯中世纪般的黑暗后,中国人带着一丝幽默,重返了一个叫做科学的领域。


也有的人留下了名字,但……比如这个人,他的媳妇比他有名,情敌,好像也比他有名。


“你是人间四月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 梁思成,理工男中的网红,他守着一堆泥巴干什么?


如果告诉你玩意儿和联合国大厦有什么关系,肯定有人以为老萨在开玩笑。不过,这的确不是玩笑。1945年12月10日,美国国会一致通过提案,欢迎联合国将总部设在纽约。那么,谁来设计这座历史性的建筑便成为一个严肃的问题。


梁思成,便是设计委员会中唯一的中国代表。而这堆“泥巴”,便是联合国大厦最初的模型。


▲ 梁思成在设计组中并不是主角,但能参与这一盛事,对当时的中国来说,已是很值得欣慰的事情


这个设计组是很有水平的,设计的大厦比预期便宜了三分之一。这得益于他们审时度势,认为实际工作不需要那么大的楼,于是把大厦降低了六层。


这个思路和韩国的议会大厦恰好相反,那个大厦要比需要的大一倍,理由是得考虑统一后北方议员所需的空间。还好联合国没照这个思路修,不然计算上可能参加联合国的外星人会是个什么情况?


▲ 外星人云云是开玩笑,但如果梁思成先生的发言权真的足够大,联合国大厦很可能要加上一个大屋顶的


联合国这件事上,中国人中有比梁先生更耀眼的明星。


▲ 吴贻芳,中国代表,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女性,画面右端则是中共代表董必武


1945年4月25日,联合国宪章被参加“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的各国批准,中国因为按字母(C)排序成为第一签字国。于是,中国代表顾维钧和吴贻芳分别成为第一名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男性和女性。


吴贻芳是以无党派人士的身份参加签字的,在仪式上还发表了演讲。对这位东方女教育家来说,可惜的是,参加这一活动和她大部分教学生涯中拍摄的照片在政治运动中被毁;可幸的是,她度过了那个黑暗的时代,迎来了学生们呼唤“老校长,老校长”的时刻。


1985年,吴贻芳在北京安然辞世,这时,德先生和赛先生在中国得到了尊敬,古老的国家度过了一次劫难。


中国人出现在纽约的联合国大厦,走过了漫长的道路。


▲ 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的棒球队,右侧可以看到一名中国学生,这一年是1881


这个棒球队员也许就是那位用辫梢画圆的中国人,也许是他的同学,他们到达美国属于容闳为清王朝组织的留美幼童计划。


这是中国在留了辫子之后第一次尝试系统地学习近代工业文明——计划是成功的,大多数幼童回国后在中国近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计划也是失败的,不等他们毕业,便被清王朝的官吏看到了洪水猛兽的雏形,紧急将这批开始热爱自由的中国孩子用近乎绑架的方式送回了主子奴才修园子的大清国。


中美一个充满希望的计划化作一帘幽梦,只有梦中的人知道它是真实的。


▲ 从现存的照片看,这些中国孩子在美国似乎都很喜欢棒球这个项目


一个留美幼童在回国后,给他的美国女友写下了这样一封信:


“晚上夜黑似漆,船身摇动,使游子备感惆怅。我走上船舷,观赏浪中的粼光大小如棒球,闪亮无比。我真愿有你同在,不知你可喜欢?”


写这封信的是薛有福,曾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是该院棒球队队员。他的信从一艘船上发出,这艘船便是中国福建水师的旗舰扬武号。


1884年8月23日,中法马江海战爆发,扬武号壮烈战沉,薛有福与舰同沉,和他同难的还有三位同学——邝咏钟、黄季良和杨兆楠。如果留在美国,这一年,正是薛有福从麻省理工毕业的时间。


他们并没有因为学了洋文便不爱自己的祖国,但他们心中的祖国,与大清王朝已经有了不同。


▲ 美国的船台上出现一艘带着“飞鸿”字样的战舰,然而,中国海军的序列中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一艘巡洋舰


清末订购的这艘巡洋舰在民国初年完成,但北洋政府无力付清尾款,只得将其变卖——飞鸿号最终变成了希腊海军的赫拉号,一直服役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是一个令人觉得抱憾的故事,但并不完整。


北洋政府变卖了这条军舰,但怎样使用变卖得款却是一个问题,最终,这笔钱被用来资助了一批中国留学生去麻省理工学习飞机工程,他们中有:


波音公司第一位工程师王助(波音公司对他的评价是The first and the best)

马尾中国海军飞机工程处处长巴玉藻

著名飞机设计师曾诒经

海军名将李世甲

……


遍查近代史,没有一个中国政府不曾试图励精图治的,他们只是常被自己的影子压倒。


王助后来还是回了国,在马尾海军工程处和巴玉藻合作,一起为中国海军制造水上飞机。他们设计制造的水上飞机从舰载侦察机到鱼雷轰炸机应有尽有,可惜,直到抗战爆发,国家也没有力量支持任何一种飞机的批量生产。


▲ 王助和一位比他更年轻的中国人,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里唯一的理论专家——两代人证明了同一件事情:中国人并不缺乏赶上世界的能力,只要你给他们这个机会


中国人走出去,美国人也同样走进来。


▲ 湘雅医院的创始人胡美先生在给中国病人诊疗——请注意他是怎么诊的!


当然,中医的望闻问切,至今也没有几个美国大夫学会。但这份努力,总是值得珍视的。


让中国和美国急速走近的,是那场反法西斯战争,当太平洋爆发的一瞬间,世界主要国家仿佛一夜之间感受到了中国的宝贵。


而这张照片,也拍摄于此时:


▲ 但,能有几个人明白这个美国沙滩上的中国姑娘为什么带了一面中华民国的国旗?


那理由,竟是让人有些哭笑不得……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2 07: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恩来离克林顿有多远?只隔着太平洋和一个叫谢淑丽的美国女人 

 2017-11-17 萨苏 萨苏

周恩来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每一个他接触的人拉得和中国休戚与共。


▼ 系列前篇:

中美老照片01:美国总统的中国情结

中美老照片02:从中日访美看甲午之败

中美老照片03:留美幼童用辫子做几何



中国和美国之间--你没见过的老照片


04



▲ 骑在骡子上的是到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采访的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随行人员正在给民兵解释这个奇形怪状的家伙的确属于人类而且是我们的朋友


部队曾给福尔曼配了一身八路军的军服,意思是避免他太过显眼,万一遭遇会成为日军的首要目标。但他在敌后活动的时候最终还是换了自己习惯的这身服装。


在《北行漫记》中,这位老牌记者讲道,以自己的体型,即便换上八路军制服也同样显眼——在华北,谁见过体重三百磅的八路啊?


福尔曼的体重应该不是夸张,他到延安的时候,朱德送了他一匹骡子,不料三天以后他又来找朱德,希望再给他一匹。面对疑惑的总司令,福尔曼很不好意思地告诉对方,那匹骡子已经被自己压死了。


朱总司令只好又给了福尔曼一匹“边区最强壮的骡子”——或许便是画面上这匹。


▲ 两名美国援华空军飞行员走在云南街头,墙壁上的“还我河山”提示着照片拍摄的时间


美国对中国最认真的了解,应该是始于这场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争——抗日战争不仅仅是抗日战争,它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组成部分。从漫不经心,到惊讶于这个东方古国的抵抗潜力,最终发现自己也注定是战阵中的一方,美国人在这个过程中有了对中国较丰富的认识——这之前,中国和非洲的位置,估计很多美国人是分不清的。


▲ 这场战争前后,美国和中国开始隔着太平洋认识对方,而其中少不了友好使者,比如熊猫


▲ 于是,在抗战胜利后,美国的游行队伍中便出现了“滚滚”的形象


只是这种美国化的国宝,看起来总是有点儿怪异,美国人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捕捉到滚滚的萌点。


也有些让人感到捉摸不定的照片。


▲ 夏威夷的海滩上,一名华人少女身后插着当时的中国国旗——据照片的拍摄者解释,这并不是在进行抗日宣传,而是因为日本人刚刚偷袭了珍珠港,这女孩子出来游泳,若是不放一面国旗在身边,会被美国人当日本人打了


相比于精神上的故乡欧洲,美国在抗日战争中对中国的援助只能算是杯水车薪(总共似乎只占租借法案的3%)。这些援助的对象是国民政府,国民党方面后来计算过总数,对此颇有抱怨。


然而,如果和共产党方面相比,老蒋这边实在是应该知足了。国民党这边好歹是从美国人那里榨出油来,只是个多少问题,共产党这边说起来,那实在是一言难尽。土八路土八路,心眼实在啊,和洋鬼子打交道,哪有不吃亏的?


▲ 延安鲁艺的校花苏菲,便是硬生生被这个美国佬马海德给抢走了,害得每次见到这个家伙溜过来,鲁艺无可奈何的男生们只好哀号:“苏菲带走,香烟留下!”


其实土八路虽然实在,但不缺心眼,干吃亏的买卖是不会做的。所以,马海德虽然带走了苏菲,但这个美国佬也不得不付出些代价——这就不止是香烟的问题了——马海德就这样留在中国打了一辈子工,连国籍都换了,到底谁赚了谁的便宜,实在是个说不好的事儿。


然而,接下去的二十多年,对很多中国人都是动荡不安的。


▲ 这个小伙子叫江宪泉,他旁边的这个老人叫作马歇尔


江宪泉一次和人比赛,别人一个面包可以切66片,他可以切144片。于是被安排作了马歇尔的厨师——此时马歇尔忙碌地试图调停国共之间的冲突。


马歇尔计划造就了欧洲的复兴,但美国在中国没有这样的成就——国共之间是你死我活的关系,他们的矛盾并不是谁打破过谁家的玻璃。马歇尔最终黯然返回美国。


江宪泉随他去了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开一家餐馆,以中国味的西餐而著称,一直干到2011年干不动了才关门。他在晚年回忆,貌似强大的马歇尔上将其实并不是无敌的,他怕草莓、大蒜和带壳的海鲜,见到就会向后转,哪怕有几十万美国大兵撑腰也解决不了将军的过敏问题。


美国在中国的存在,被认为是在支持蒋介石,这个说法准确与否暂且不论,但美国人离开中国,被认为是抛弃了蒋介石,这未免有些冤枉。


▲ 发工资的时候出现了这样的“盛况”,说明国民政府对政权的控制已经到了极为混乱的程度


用关之琳的爷爷(?)关麟征将军的话说:“捏着鼻子都救不过来了。”


▲ 人又不是上帝,你让美国人除了点个烟,还能干什么呢?


这不是抛弃,是顺应时势吧。美国人当时的政策有一个翻译比较好,叫做“等待尘埃落定”。只不过当时杜鲁门没瞧得起北京的本领,直到在三八线上硌了牙,才明白了尊重的意味。


几经博弈,中美之间的晴雨也是世界的温度计。



不过,即便是两国隔得最遥远的时代,也不妨害马海德和宋先生喝个交杯酒——老马回去会不会跪搓板咱就不知道了。


▲ 而人与人之间,这样的情景总是更令人期待。周恩来说:我更愿见谢淑丽,而不是尼克松


问题是,这个叫谢淑丽的女生是谁?


谢淑丽(Susan Shirk)出生于1945年,1968年毕业于加利福尼亚大学,主修国际政治。她在研究生时代研究东亚政治。“然而那里给我的感觉和月球一样遥远”谢淑丽如是看待她的研究对象,直到1971年。这一年她获得了一个机会,作为美国学生访问团的一员,比尼克松更早地开到了这个国度,也比他更早地接触了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


时光荏苒,大多数中国人不再熟悉这个名字,但在美国,时至今日谢淑丽仍是最有发言权的中国问题专家。谢淑丽写作过《中国,一个易碎的超级大国》,描述对中国的看法,并得到很多美国人的认同。她有时候甚至比某些中国人更关注这个国家的发展。


在美国没有人认为谢淑丽是个卖国者,因为她在思考中美问题的时候总是站在美国的利益一边,但她又是个有名的亲中派,因为她总是在设法将美国的利益与中国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塑造双赢的方向。她面对美国人总是呼吁理解中国,而面对中国人常常把话说得难听,让人恨不得骂她干涉我国内政。


周恩来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每一个他接触的人拉得和中国休戚与共。


顺便说一句,谢淑丽是克林顿时代的美国助理国务卿,负责亚洲太平洋事务。


周恩来和克林顿离得有多远?只隔了一个谢淑丽。


中国和美国离得有多远?



其实太平洋并不宽。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 06:42 PM , Processed in 0.07667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