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8|回复: 0

[影乐之声] 16年,终于等到这部接近满分的纪录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7 02: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蓝色星球 2》细嚼慢咽指南 Vol.1

 一个男人在流浪,数不尽的人张望

【本文共 4690 字,预计阅读时间 10-15 分钟,图片 12 张,GIF 3 个,视频 1 个,请尽量连接 WIFI。本文剧透严重,不过自然纪录片好像剧透一下也没什么关系……吧?总之,先去刷一遍再来阅读是坠吼的。】

按照知乎的习惯,对于一部影视类作品的正确提问方式应该是“如何评价……”,但 BBC 的生态纪录片似乎不太适用这个路数:这些片子都是经典至极、无需评价的。几个小时之前首播的这部《蓝色星球 2》,既是典型代表。这样的巨制,我没有胆量评价,跪在电脑前刷了五遍,以示敬意。

距本片的第一部上映已过 16 年,无论是海洋生物研究还是 BBC 自身的拍摄技术都有了许多新的变化,从昨晚播放的第一集《ONE OCEAN》里就能感受到这些新意,那么在震撼之余,我谨以自己浅薄的认识,大致的解读一下片中内容。其他的各集的解读,也会在放映之后尽快放出。


本片中拍摄的宽吻海豚冲浪画面

本集的开篇是南非冲浪海豚。这些生活在南非东北部的宽吻海豚(Tursiops aduncus)族群因为追风逐浪的习性早就名声大噪了,在 2014 年,它们甚至闯进了国际职业冲浪协会巡回赛的会场,与齐聚于此的全球顶尖冲浪高手同台竞技了一下。

实际上,喜欢冲浪的海豚并非只有南非这一群,也并非只有宽吻海豚这一种。在澳大利亚的一些海滩,也有喜欢冲浪的宽吻海豚出没,甚至还发生过冲浪者与冲浪海豚意外相撞的事故。而在南美洲东南部地区,还有康氏矮海豚这样的冲浪好手。

追逐浪尖的康氏矮海豚

随着镜头一转,一群生活在红海的宽吻海豚向我们展示了这些水生哺乳生物生活中鲜为人知的一面:在成年海豚的教导下,小海豚尝试学习一种借助自然之力自我保健的方法——通过身体的触蹭,宽吻海豚将柳珊瑚分泌的粘液涂抹于身上。在近些年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包括柳珊瑚在内的许多海洋生物会分泌一些具有特殊杀菌、防过敏、消炎功效的活性物质,比如生物碱类、类固醇类、萜类、多糖类,显然一些海洋生物已经学会了使用这些生物活性物质达到比较初级的治疗效果。

本片中拍摄的宽吻海豚触蹭柳珊瑚画面

除了宽吻海豚,会使用自然界中物质进行医疗或预防的生物还有很多,在一些鸟类甚至昆虫群体里都发现了这样的例子,比较典型的比如欧掠鸟,它们的筑巢材料中经常能见到蓍草,这种植物能发出独特的气味,有效的减少巢穴中吸血蝇和细菌的数量,以此提高雏鸟的免疫系统功能。而墨西哥的一种雀鸟,甚至独创了把烟头叼到巢穴驱虫的办法。

从这些例子不难看出,对自然界草药、矿物质的利用,不仅并非我们中国人独有,甚至也并非人类独创。而反过来看,自然医学也有其局限性,以海豚触蹭的柳珊瑚粘液来看,它虽然有很活跃的抗菌性,但同时也表现出对正常细胞的细胞毒活性。而通过一些科学的手段,挖掘自然药物的有效成分,最大限度的避免它们的副作用,才是促进医学不断发展的正确方式。


长久以来,人类都有一种盲目的自大认识,认为使用工具是我们与其他生物的截然不同之处,是万物之灵长才能掌握的高级技巧。然而这一切随着珍.古道尔对黑猩猩的研究而改写,1960 年,初到坦桑尼亚的珍.古道尔首次观测到黑猩猩会使用木棍掏食蚂蚁,这也是首次发现人类以外的生物也会使用工具。

之后的几十年里,关于动物对工具运用的例子日益丰富,但人们始终未能在鱼类中发现使用工具的证据。直到 2006 年,澳大利亚潜水员 Scott Gardner 在大堡礁首次发现并拍摄到一条舒氏猪齿鱼(Choerodon schoenleinii)使用珊瑚礁撞碎贝壳的影像,从海底散落的贝壳碎屑来看,这条鱼使用这种开壳方式已经有一段时间。

由 Scott Gardner 拍摄的舒氏猪齿鱼使用珊瑚礁撞碎贝壳的过程
可以看到这条猪齿鱼侧过身子加速冲向珊瑚礁

在本次的《蓝色星球 2》中,BBC 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种猪齿鱼——鞍斑猪齿鱼(Choerodon anchorago)同样也掌握了这种技巧:

如此看来,使用工具,并非是某一条鱼误打误撞的偶然行为,这种技巧已经在不同海区、不同种之间被发现,我们以往对于鱼类智慧的简单认识可能就要从头推倒。这就是自然的魅力所在:你愈深入的去了解,它就愈回报以新的惊喜。


浪人鲹,又称珍鲹,牛港鲹

浪人鲹(Caranx ignobilis)是路亚钓爱好者比较熟悉的一种鱼类,以力大无穷著称。但实际上,浪人鲹也是一种凶悍的掠食者。

塞舌尔北部诸岛是乌燕鸥(Sterna fuscata)在印度洋的传统繁殖地之一,每年夏季,数以十万级的乌燕鸥幼雏在此诞生。对于初生的雏鸟来说,飞行是非常耗费体力的功课,体力不支的雏鸟往往飞行不远就要落在水面休息。

而浪人鲹则试图趁此机会一饱口福——但从体型上来说,长达一米的浪人鲹吃鸟并非难事,但乌燕鸥并不会停在水面坐以待毙,为了捕猎,一些浪人鲹甚至学会了计算乌燕鸥飞行的角度和速度,在乌燕鸥起飞后,依然能跃出水面将雏鸟拽下:

浪人鲹捕猎乌燕鸥雏鸟

其实浪人鲹的捕猎方式非常多样,除了像本片中这样蛮干之外,它们也擅长智取,现有的研究发现,它们似乎特别喜欢和其他捕猎者一起行动,甚至刻意的隐藏在海豹、鲨鱼的身体一侧,让猎物无法发现自己,然后凭借高速爆发突然杀出,令猎物措手不及。


本集中第二次出现宽吻海豚的画面是在一场追逐场景之中:一群宽吻海豚被附近的伪虎鲸发现并追逐,汉斯季默的配乐营造出一种紧张到令人窒息的气氛,似乎是生态纪录片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生死极速的传统套路。

伪虎鲸(Pseudorca crassidens)是一种在水族馆中经常可以见到的中小型齿鲸,在人工环境下,它的性情较为温顺,但在野生环境下,人们一直确信它有攻击其他鲸类的食性,但一直没有特别明确的证据。直到今年夏天,终于有一群伪虎鲸追杀捕食长吻飞旋海豚的画面被人们拍摄记录下来:

查看视频请点这里:不止虎鲸会杀戮!伪虎鲸追杀飞旋海豚

如此看来,《蓝 2》里这群宽吻海豚,必然也是被捕杀的命运了。

但命运又总是无法捉摸……《蓝 2》里的伪虎鲸追上宽吻海豚后,不仅没有大开杀戒,双方反而表现的非常亲昵。是的,这群新西兰伪虎鲸和瓶鼻海豚,保持这样的友好关系已经至少 20 年,在历年的研究中,它们多次结伴出现。

为什么这些伪虎鲸不捕食宽吻海豚呢?学者们推测,伪虎鲸可能和虎鲸相似,每个族群有自己固定的食谱,新西兰的这个族群主要以硬骨鱼为食,它们与宽吻海豚伴游,恰好可以起到相互协作捕食的效果。

而进一步的研究又发现,这些宽吻海豚和伪虎鲸混在一起之后,它们的叫声也都发生了变化——既不像伪虎鲸的叫声,也不像宽吻海豚,而是一种中间语言,也就是说,它们可能发明了一种新的、专门用于种间交流的新语言。

这样的事儿并不是第一次发生了,在南美洲,宽吻海豚也经常被发现和圭亚那白海豚(以前的土库海豚圭亚那亚种)伴游,双方就产生了一种中间语言。而另一种经常与宽吻海豚伴游的齿鲸——领航鲸,据信也有这种交流情况。

甚至对于“海中种马”宽吻海豚来说,语言交流似乎还……不太够,适当的肉体交流可能都是存在的,在圈养环境下,确实有过宽吻海豚和伪虎鲸的杂交后代(而且杂交后代还有繁殖能力),不过这种杂交在野外还没有被明确证实。

宽吻海豚与伪虎鲸在人工圈养环境下产下的杂交后代 Kekaimalu,这头杂交鲸拥有繁殖能力,已经繁殖多只后代

在我们哺乳动物看来,性别是一个固定的概念,除非通过一些手术手段,否则我们的性别一生都不会改变。

不过对于鱼类来说,性别则是存在许多可能性:日本鳗鲡在繁殖之前,几乎没有性别,洄游到繁殖地之后,根据种群密度产生性别分化;黄鳝一出生都是雌性,繁殖之后,逐渐转变为雄性。

《蓝 2》里介绍的这种金黄突额隆头鱼(Semicossyphus reticulatus),它一出生也是雌性,后期变成雄性,但和黄鳝那种到了年龄就变性不同,金黄突额隆头鱼的变性,是根据自己在族群众的地位变化而发生的。

作为一种拥有领地意识、相对固定家庭关系的鱼类,金黄突额隆头鱼施行一夫多妻制(类似于狮群),公鱼拥有领地内所有雌性的交配权。但雌性一旦长到一定体重,体内激素就会快速发生变化,它的头部和下巴开始凸起,变得越来越像一条公鱼,最终,它会以男儿身挑战自己的夫君并取代之,而几年之后,它体型最大的配偶又将变性为雄性,并将其取代。

针对这一现状,美国海洋生物学家罗伯特·沃纳认为,这是鱼类为了在一夫多妻制虾最大化自己的利益所做出的演化选择:

“一夫多妻制的鱼类……雄性间的竞争十分激烈,而雌鱼更倾心于强大的雄鱼。因此,较弱小的雄鱼会在竞争中输给强壮的雄鱼而无法获得伴侣,也就失去了繁衍后代的机会。而另一方面,作为雌鱼,即便比较弱小,也仍能作为“后宫”的一员而留下子嗣。也就是说,在鱼偏弱小时,作为雌性更有利于留下后代。

然而,在身体长大后,有利的性别就不再是雌性了。对于身强体壮的鱼来说,如果是雄性,就可以组建自己的“后宫”,让多个雌鱼为自己传宗接代。在这种情况下,在身体较小时作为雌性、在身体长大后变为雄性的话是最有效率的传宗接代的策略。一般认为,这就是一夫多妻制的鱼类会由雌性转换为雄性的理由”——《 @《科学世界》杂志 》2016.8

虎鲸捕食鲱鱼这段是我个人最喜欢的。

每年冬季,会有大量的大西洋鲱鱼涌入挪威的安斯峡湾寻找暖流,而一个被称为“挪威虎鲸”的大型虎鲸族群也会尾随而至。

前边说到伪虎鲸的时候提到过,虎鲸的各个类型,食性是非常不同的,有的虎鲸族群几乎只吃须鲸,有的族群几乎只吃鳍足动物,还有的只吃鲑鱼。根据食性的不同,各个族群的捕猎方式也有所不同:以鳍足动物为食的南极虎鲸,流传着一种合理制造波浪、将躲藏在冰块上的海豹冲入海中的办法;而同样是以鳍足动物为食,巴塔哥尼亚虎鲸则独创了一种抢滩登陆的捕食方式。每个族群的捕食方式,几乎可以被认为是族群内部的一种文化,是经过代代相传、勤加练习才能熟练掌握的。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虎鲸的抢滩登陆捕食法

在北大西洋还有一个虎鲸类型,就是以大西洋鲱鱼为主食,也就是《蓝 2》片中展示的这一群。在这些“挪威虎鲸”内部流传的捕食文化,是一种被称为旋转木马猎杀法的高超技巧。

旋转木马猎杀法的前提是要把鲱鱼鱼群分割挤压,虎鲸群从四周和底部将鱼群压缩成一个密集的球形,然后用尾部快速拍打鱼群,把鱼击昏或打死。

BBC 能拍摄到这个画面实属不易: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地渔民认为虎鲸吃掉了太多的鲱鱼影响了渔业,大量的捕杀虎鲸。由于寿命很长,许多当年经历过屠杀的虎鲸现在依然还建在,甚至有的虎鲸体内还留有子弹,因此,安斯峡湾虎鲸对人非常抗拒,BBC 借助一只吸盘摄影机,以一头参与捕猎的虎鲸的视角,终于让我们见识到了这些美妙绝伦的画面。

值得一提的是,《蓝 2》里有一个小插曲很有意思:虎鲸好不容易聚起了鱼群,突然冲过来几头座头鲸大快朵颐。

按照《蓝 2》的说法,这些座头鲸是最近十几年才出现在安斯峡湾的,我查证的资料显示,除了座头鲸之外,这里还新出现了长须鲸的身影,那么这两种须鲸的造访都是什么意图呢?

首先不能排除的是,这两种须鲸就是为了捕食才赶来的,随着渔业资源的匮乏,大型须鲸在其他地方无法捕猎到足够的食物,追到安斯峡湾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有趣的点在于座头鲸,《蓝 2》里座头鲸直接冲进虎鲸聚拢的鱼群,看起一大口吞下,但其实效率并不高,因为座头鲸自己就有一种更加高效的捕猎方式——气幕捕鱼法,为什么放着更高效的方法不用,非要去吃虎鲸聚拢的鱼群呢?(详见:转发了也没什么屁用,老子根本就不是虎鲸

这就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座头鲸和虎鲸的爱恨情仇:最近 60 多年来,人们观测到了一百多次座头鲸和虎鲸的直接冲突,其中大部分是座头鲸主动挑起的……总之,人们观察到座头鲸特别喜欢干预虎鲸的捕食,甚至会从几公里之外专程赶来驱赶虎鲸——哪怕虎鲸攻击的猎物并不是座头鲸。所以,座头鲸故意冲进鱼群干扰虎鲸进食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额,好傲娇啊……


说实话,最近生活上事情太多,一直没有时间去吹吹海风放空一下。趁着《蓝 2》的机会,写这么点拓展阅读,权当给自己的 10 月份交个差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2 12:40 AM , Processed in 0.06101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