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85|回复: 4

[百家杂谈] 国庆知乎热门问题 |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不爱用微信语音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9 09: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庆知乎热门问题 |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不爱用微信语音了? 

2017-10-09 知乎日报


国庆最热讨论

(10.01 - 10.08)



1


你在参加婚礼时

经历过哪些尴尬的事?


该话题总共获得了 11,427,298 次浏览



知友:睢景行(7400+ 赞)


有段时间在婚庆酒店兼职服务员,因而见过些比较尴尬的事情。


其中一次当婚礼正进行到交换戒指的时候,台下突然一个女的跑上台去抱着新娘就亲,还是舌吻,足足亲了快一分钟才被从一脸懵逼中醒过来的新郎拉开。


新郎刚要说些什么,结果跑上台的那女的流着泪抬脚就踢到新郎下体,然后边哭边笑着下台走了!


留下台上弯腰捂着下体的新郎,泪留满面的新娘,和台下在风中凌乱的亲朋好友!


可能看到这里大家都和我想的一样,觉得那女的和新娘肯定有特殊的关系吧!


其实我们都错了,等婚礼结束我收拾餐桌时,听到新郎在跟某人打电话。


我听了会儿才明白,打电话的人就是刚才跑上台的那女的,而事情起因是那女的是新郎的前女友,因为被新郎抛弃了所以要来报复新郎,所以在上台前往嘴里挤了些芥末膏含着……


我说新娘干嘛被亲后干了整瓶矿泉水还哭到婚礼结束都止不住呢!

 楼主| 发表于 2017-10-9 09: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


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

用微信发语音了?


该话题总共获得了 3,266,912 次浏览



知友:MovkDong(1100+ 赞)


「语音」之所以不再是微信交流的主要方式,一方面表情文化实在是愈发风靡,尤其是 GIF 表情,它相比于文字和声音更直观、精准和生动,可以应付各种场景下的对话。


另一方面,微信使用户极不情愿被打通的工作与生活之间的边界破壁,通讯录好友的数量与成分不断杂化,让语音这种能传递丰富情绪,带有私密甚至 sexy 色彩的信息载体,值得用来对接的人群比例日趋下降。


于是看起来,语音交流不是那么流行了,甚至很讨人厌。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9 09: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


 从心理学角度看,

 陈小春和 Jasper 的互动中,

 你觉得哪些地方特别珍贵?


该问题总共获得了 890,983 次浏览



知友:范平雨(5600+ 赞,知乎编辑推荐,心理学话题优秀回答者)


这对父子让我最惊艳的有两点:


1、界限清晰。


你是你,我是我。当陈小春发脾气的时候,Jasper 的反应都是:「爸爸生气了。」


他不会像一般的孩子那样看到家长生气了第一反应是害怕,而是把爸爸的态度、情绪、言行和自己分开来。


如果他觉得爸爸生气没有理由,就会直接要求爸爸不要生气。(第一期中那句经典的 Can you stop angry now?)


如果爸爸生气是有合理原因的,他也会就事论事承认自己的错。(爸爸带娃记中 Jasper 穿着袜子下床,陈小春发发火问他是不是会弄脏袜子,他很委屈但也乖乖点头。)


感觉 Jasper 内心的信条是:「你是我爸爸,我爱你,但是你是你,我是我。我不会因为你对我的态度而怀疑自己、影响自己的判断和行为。」这一点在这么小的孩子身上非常罕见。


这个年龄的孩子,还处于自我中心阶段,更常见的情况是孩子认为周围人的态度都和自己有关,甚至有些孩子见到爸妈吵架会认为是自己的错。


能培养出界限这么清晰的孩子,说明平时家人相处界限都很清晰,各人为自己的言行负责。这一点在中国文化重集体轻个人的氛围下,极为难得。


相信等 Jasper 长大了,绝不会出现父母逼婚、父母替孩子做决定之类的事情。


2、情绪健康,能把情绪和行为分开。


第二期爸爸出海捕鱼,第三期孩子们下地道找东西,Jasper 都有情绪激动的时候,但是他都能很快平复,该做什么还做什么。


对待爸爸,Jasper 一边可以理解和安抚爸爸的情绪,一边也会表达他对爸爸吼他这种行为的不认同。


陈小春也是,一边生气,一边意识到自己的表达不当,会尽力克制。应采儿和陈小春参加第一季《极速前进》的时候也表现得很明显,情绪上来了不会刻意掩饰压制,但是情绪表达不当事后也会反省,反省的是表达方式而不是否认自己的情绪。由此可见这一家人的情绪是很健康的。


老实说我在这么多亲子节目中看到对负面情绪处理得当的孩子极少,要么是像石头、康康这样压抑,要么像林大竣、诺一这样转移注意力回避,要么像 Kimi、森碟这样一哭就停不下来。


比较好的像王诗龄、张天天、安吉这类孩子,会等情绪自然发泄自然过去,可以坦然表达负面情绪和自我调节负面情绪的极少。


以前我去给家长讲情绪教育,表达负面情绪的正面例子只有一个,就是北京卫视《二胎时代》里面曹颖和王斑的儿子王子。以后再去讲情绪教育,可以加上 Jasper 这个正面例子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9 09: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


 如何评价 2017 年诺贝尔文学奖 

 授予小说家石黑一雄?

 他是一个怎样的小说家?


该问题总共获得了 1,356,818 次浏览



知友:吴琦(1400+ 赞,单读主编,知乎编辑推荐)


2017 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终于再次做出了一个中规中矩的选择。作为一个日本裔的英国作家,石黑一雄很早就奠定了自己严肃作家的地位,因而也是在很早之前就得到了中文世界系统和持续翻译的一位。


从个人而言,他最吸引我的文学特质来自早期的几部作品,包括处女作《远山淡影》和很受读者欢迎并改编成电影的《长日留痕》,就像颁奖词中着重提出的「幻觉」、「与真实世界相连接的深渊」,都指向了他对人类记忆的持续挖掘和细腻展示。


这很可能始终是他的文学起点。尤其难得的是,在早期作品中,人们即便带着移民作家的有色眼镜来观察他,也不太能发现这种身份在他创作中的痕迹,这是他下笔比较高级的地方,他很少直接书写那种异域、他者的经验,甚至社会和历史的层面也只作为背景,比如他写一个老旧的英国管家的情感与记忆,或者战争中的一对母女,都和他自己的生命体验看起来没有直接关系,但仔细想,本质上确是血肉相连的。


那种历史和现实的流动性,被他幻化成了某种更本质的文学语言,残留在故事中,更准确地说,残留在故事的结构和节奏中,残留在故事的氛围中,我们读到的那种隐晦的恐怖、克己复礼的保守、绞缠的历史纠结,会非常隐秘地提醒我们关于这位作家的日本、英国身份以及写作位置。


而这种阅读感受,是在我看来他身上最迷人的部分,也让他很难被一两个标签所定义和概括。


连同他那种缓慢与延宕的叙述语气一起,互为表里,在他被封神之前,就赢得了广泛的读者,而不是一个陌生的籍籍无名的名字。


反而我并不觉得他其他几本实验或变身之作有特别的新意,比如最新的《被掩埋的巨人》、或是再早一点的《别让我走》、《无可慰藉》,都有中文译本。


但主题和故事上都愈发抽象化、隐喻化,很多故事都完全是想象的再造品,但不知道是他离现实太远,还是这种写作的动机本身离现实太近,都导致原本最吸引我的那种虚实之间的距离感、穿梭感变得太好琢磨。


感觉是他作为严肃作家的身份,作为世界公民的认同,从背景走到了前台。他开始直接讨论遗忘,处理和解,甚至是用科幻的文体来写克隆人以及人性的黑暗未来,这些都是一般认为诺贝尔文学奖最喜欢的命题,甚至与和平奖有些雷同了。


我还没有来得及仔细做功课去看他自己到底如何解释这种变化。但这种变化的确有溢出文学审美的部分,也的确呼应了我们的世界潮流与社会心理的结构和变化,不知道这与他的得奖有怎样的关系。


当然,最想说的对于一个奖项的过分关注甚至陷入赌博,始终是一件错乱的极其不符合文学精神的书,任何对此事投入过度热情的作者与读者,都应该面壁。


文学本身应该是一件不断冲突边界、冲击既有认知的事情。这一次很遗憾诺奖没有把一个更崭新的面貌介绍给广泛的读者,但幸运的是中文读者很早就有机会认识石黑老师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9 09: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


 如何评价车评人闫闯驾驶玛莎拉蒂 

 在测试中致使工作人员被撞身亡?


该问题总共获得了 2,318,555 次浏览



知友:Johnny Durn(900+ 赞)


先上几张图:



这些图观众看了当然大呼过瘾,肯定比 iPhone 随手拍的要好,可是你们谁又在乎过摄影师为了这几张图所冒的风险呢?


有没有人好奇,为什么大部分片子我都是 45 度侧面拍摄,很少拍正面?原因很简单,如果我失误从摄影车上被甩出去,后车不至于碾死我。


买不起摇臂,没钱改装一辆摄影车,我反正是每次都只能露半个身子在车窗外,尽可能的多拍。


后来俱乐部里的 Alan 给我发了几张他朋友在后备箱被甩出去的照片,从那以后我们就再也没有拍摄过这种动态照片。


下半年我们拍的一些照片基本上都是 Studio 静态为主,比如



为了提升自己的拍照技术,最近去买了 Easton Chang 的汽车摄影课程来自学。



这还仅仅是我出于兴趣爱好来玩的事情,毕竟我不靠这个东西吃饭,到了闫闯这些靠车评为生的人手里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


闫闯全公司上下就指望着他这个 IP 养活着整个公司,他的一言一行都要有传播量,也要扛起社会舆论的责任。


这件事情最大的意义还是在于保障这个行业的支援人员的利益安全。


为什么这么说,车评这个行业其实不需要太多人手,况且摄影师、剪辑师什么的都是铁打营流水的兵,真正核心利益的是镜头前面抛头露面的主持人。


这就导致了国内很多车评团队,优先保障核心利益,压缩周边成本的例子。车评行业经常需要团队坐飞机到另一个地方进行拍摄,所以很难把自家的摄影车带上。


几个人人肉可以带设备无非就是几台单反摄影机,三脚架,顶多加上无人机。像摇臂这种团队级别的东西根本没办法带走。


9 月 28 日,为了完成《闫闯说车》新一期的栏目内容,闫闯带着自己公司的若干名摄像师,前往北京平谷区嗨谷汽车公园取景。


在拍摄其中一组重要镜头时,车子在弯道处意外撞到了正在定点拍摄的同事。


事发后,闫闯第一时间联系 120,然而不幸的是现场的救助工作未能挽回他的生命。随后闫闯积极配合警方调查,截止到现在事件依然在调查中。


没猜错的话应该是要求摄影师在距离弯心特别近的地方拍摄动态,因为玛莎是运动轿车,正好符合宣传要求。


但是团队有没有想过,这种情况用三脚架 + 快门线就能让摄影师站远一点?


再不济,你们找个物体当支点,大幅度摆动三脚架模拟摇臂可不可以?非要让摄影师贴脸拍摄?


车评行业是一个新兴的新媒体行业,不管国内外都一样。而且拍摄动态的时候,危险程度不亚于好莱坞的特效追逐拍摄。


这个行业目前没有安全指标,也没有相关法规,要么靠个人素养避免危险,要么靠钱砸出一辆可以上天入地的拍摄车,要么就只能压缩成本人肉拍摄。


对于国内团队,请把镜头背后的人也当人看待,人愿意为你冒险,也请你们为人家的安全考虑考虑,谢谢。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20 02:16 PM , Processed in 0.06895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