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7|回复: 0

[休闲时尚] 威尼斯当代艺术双年展,一场精致的盛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30 10: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威尼斯当代艺术双年展,一场精致的盛宴 

 2017-09-30 沈天浩 郭佳 世界说
 


欧洲在2017年陷入了当代艺术的“节庆主义”: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明斯特雕塑展,两年一度、五年一度、十年一度,重量级的大展,挤在了一起。


你可能没办法走遍这些展览,世界说(ID:globusnews)决定用vlog和文字的方式,带来“欧洲艺术现场”系列报道,喜爱当代艺术的世界说专员们,每期至少一小时的长视频,既与不同艺术家对话,也把Ta的亲身体验带给你。


且允许我们对艺术的理解各有差异,但只一点,在这个模糊又激烈的当代艺术圈,我们拒绝人云亦云。本系列共有五期。


第四期,我们把与纪录片导演王兵的对话带给你。有人说,他是中国最勇敢的导演。



世 界 说

文字/沈天浩    视频/郭佳

发自 意大利 威尼斯


从威尼斯圣马可广场一路向东,穿过如织的人群。当象牙色的宫殿建筑逐渐被港口城市典型的红砖取代,威尼斯双年展就近在眼前。与卡塞尔文献展和圣保罗双年展一道,它是世界三大艺术展之一,且在其中资格最老、知名度最高。自1895年始创,它位于威尼斯主岛东端的展区,就一直是前沿艺术的圣地。


1980年始,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引入建筑环节,与原有的艺术双年展交相辉映。如今,展会在单数年以当代艺术为主题,双数年则聚焦于建筑设计,每期长六个月有余。这意味着这座水城在一半以上的时间有双年展相伴。比起节庆感十足的卡塞尔文献展与明斯特雕塑展,威尼斯双年展更像是爱好者的老友与从业者的日课。


百岁有余的威尼斯双年展,是现当代艺术发展的活证人。比起展会肇始之时,如今的世界已然迥异,全球性的战事偃息,但恐袭、民粹伴随着保护主义,又形成新的挑战;另一方面,当代艺术圈生态比百年前更加复杂,全球各地盛开着当代艺术之花。


由此,2017年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定为Viva Arte Viva,意为“艺术万岁,艺术长存”。艺术于其自身需要存续发展,于外部又被赋予经世致用的使命——和刚刚落幕的卡塞尔文献展一样,这次双年展有很强的政治属性,人们将艺术看作一味草药,望其疗愈当今世界的疮孔。


△ 2017年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Viva Arte Viva”


威尼斯双年展的主场地,包括有千年历史的军械库,以及由拿破仑兴建的花园。展会的主要部分同样有二:中心主题展,每年选定特定主题,集结各国艺术家的相关作品;以及国家馆,由每个国家的文化机构自己组织,一般每年会邀请一个或几个本国艺术家来参展。


△ 军械库一角

中心展览的九块拼图


今年的中心主题展分为九个展馆,其主题按顺序是:艺术家与书籍、喜乐与惊惧、普罗众生、地球、传统、萨满、酒神、颜色、以及时间与永续。


艺术家作为艺术的核心,被放在展览的开篇部分;而对书籍功用的强调,则符合本次展会“上溯历史,寻找启示”的思维方式。这一部分,幼年时期目睹纳粹焚书恶行的英国艺术巨匠约翰·拉森以书籍为创作材料,将“书籍”概念融合进物理形体与宇宙奇趣之中;罗马尼亚人穆雷桑用铺张的方式表现艺术史,他将古典艺术家的许多作品叠加进一张白纸,其中有对于本国剧变后被西欧掌控话语的暗示。


△ “艺术家与书籍”:约翰·拉森以书籍为材料的再创作,他对书籍的扭曲,受到其幼年目睹纳粹焚书的影响


△ “艺术家与书籍”:穆雷桑把乔托的作品集,聚集在一张白纸上展现

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作品,是奥拉弗尔·埃利亚松的工作坊。在双年展花园的中心展馆,来自中东和非洲的难民制作木质灯具。他们共有120人,居住在威尼斯及附近地区,分三批参与到双年展的活动中,每批为期两个月,期间双年展方面为他们提供意大利语、文化和生活技能方面的课程。


制作一个售价250欧的灯,需要花掉一位难民5天的时间,不算高效——但他们来双年展之前,完全不具备在意大利的工作能力,而如今第一批前来的40位难民已有15位找到了工作。埃利亚松的实践是对当代艺术现实功用的绝佳演绎,亦是对意大利人文传统和当今全球热点问题的紧密结合。


△ “艺术家与书籍”:埃利亚松的工作坊


“喜乐与惊惧”篇意在还原人类作为情绪化个体的存在,在世界的脆弱性被表现无遗的2017年,探究人类情绪化表现中的“不完美性”尤其微妙。旅居柏林的叙利亚裔艺术家马尔万画自画像,其中一望即知的脆弱性既来自人性本原,亦缘于其身为阿拉伯人却流亡在欧洲的特殊处境。


△ “喜乐与惊惧”:马尔万的自画像


“普罗众生”与“地球”篇章侧重60、70年代的艺术。展出中有阿根廷艺术家乌里布鲁于1968年威尼斯双年展创作的“绿色威尼斯”,当时艺术家用30公斤强效染料将威尼斯大运河染绿了8个小时;还有日本关西艺术团体the PLAY 1969年沿宇治川自京都漂流向大阪的大胆实验,本次展会期间,the PLAY新瓶装旧酒,在威尼斯海域又做了类似的漂流。


△ “地球”:乌里布鲁《绿色威尼斯》


△ “地球”:The PLAY 1969年沿宇治川的漂流


比起中规中矩的“传统”、“颜色”和“时间”,“萨满”与“酒神”显然是更新奇的话题。“萨满”之所以为萨满,是因为艺术家如今被赋予类似巫师及传教士的角色任务,他们被期望以极感性的方式,浇灌当世人们干涸的心灵。


这一部分最宏大的作品是巴西艺术家内托构筑的网状空间,它的灵感是巴西亚马逊丛林部落开会的大帐篷,土著们喜欢在里面喝一种提神饮料,艺术家由此指涉部落习俗对于当代社会创伤的疗愈作用。


△ “萨满”:内托构筑的大帐篷


“酒神”篇侧重艺术中的享乐性以及和女性相关的东西。因为在男性主导的传统社会,女性大多作为艺术的被写体,与淫逸的概念相连。


来自沙特的女性艺术家马鲁用不同颜色的磁带,拼贴出三个阿拉伯语单词“欲望”,“禁止”,与“挣扎”;法国阿尔及利亚裔艺术家阿蒂亚的作品更具内省性,他将阿拉伯世界女性歌者演唱的视频与北非常见的库斯库斯米放在一起:随着歌者的声音,放在地面上的小米感受到振动,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 “酒神”:沙特艺术家马鲁用磁带拼成阿拉伯词语。她在2016年于吉达举办的展览,是沙特第一个女性艺术家个展


△ “酒神”:阿蒂亚作品中,跟随律动变换形态的库斯库斯米粒

国家展馆的电影院


比起中心主题展,各国家馆所展出的艺术作品更为多样。每个国家自行指派策展团队选择主题。国家馆在军械库和花园展区均有分布,此外还有不少于威尼斯的城市各处星罗棋布,因此绝难遍至。


主要国家的展馆多位于双年展花园,它们多建于1960年代之前,其中不少出自斯卡尔帕、阿尔托这样的名家之手,有鲜明的年代感和独特的美学特征。这些建筑与花园内的绿地、毗邻的海边堤岸一起,营造出堪称完美的观展环境,因此比起有些肃杀的军械库,双年展的花园部分显得更加平易近人,观展体验也更轻松,尽管二者的展览内容并无根本差异。


△ 双年展花园里的中心展馆

△ 斯卡尔帕深受日式美学影响,这从他在双年展里营造出的花园样式中可见一斑


本届双年展,美国馆请来黑人同性恋艺术家布拉德福德,展出主题是“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艺术家在展览一开始就用巨大的装置,占据了展厅的绝大部分空间,给观者营造出被压迫被边缘化之感。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去年的奥斯卡影片《月光男孩》——如今尽管平权运动如火如荼,但黑人及LGBT群体尚处于弱势地位,在特朗普时代尤其有发声的必要,而支持这些弱势集体,也是艺术界的传统立场;但另一方面,少数群体的频繁发声,已经让一些路人开始感到厌烦,而政治正确的泥潭,更让不少民众闻之色变。由此,两方陷入各说各话、互不理解的罗生门。


△ 美国馆:布拉德福德的巨大装置占据展厅大部分空间,营造出压抑被边缘化之感


韩国馆也聚焦于政治领域。艺术家李莞(音)在韩国的旧物市场上花50美元买到了新近过世的记者K先生的1400张照片,其时间跨度从日占时期一直到朴槿惠时代。美国文化的无孔不入,独裁时期的白色恐怖,以及新世纪的政坛乱局,使得韩国社会始终存在对民族身份的认同问题、对官僚的不信任、以及深重的压抑感,这些都很容易让人想到《汉江怪物》、《恐怖直播》等近几年风靡国内的韩国影片。


△ 韩国馆:Mr. K的生命轨迹


迥异于韩国馆的严肃,英国馆本次邀请到艺术家巴罗,呈现了颇为戏谑的展览“Folly”。Folly一词既有讽刺剧之意,又可以指代花园里的小仓库。巴罗利用日常生活中的边角料,制作出一些看似坚固、实则脆弱、又可以随时拆卸重组的装置。这种玩世不恭的创作思路与艺术品外强中干的特性,自然贴合经典的英国朋克片《猜火车》。


△ 英国馆:巨大的中空柱子


作为东道国,意大利有着双年展中最主要的国家场馆。他们以“魔幻世界”为主题,布置出昏暗神秘的展览环境。


艺术家安德雷奥塔·卡洛在位于军械库的意大利馆上部搭了一块板子,上面放上水,营造出巨大的镜面,映出军械库拥有数百个年头的木质天花板。由此我想到意大利新晋导演保罗·索伦蒂诺在其影片《年轻气盛》中表现的相似美学。有趣的是,索伦蒂诺以水为镜进行美学实验的场地,恰是离双年展一步之遥的威尼斯圣马可广场。


威尼斯双年展与电影之间展现出的奇妙关系,似乎并不应该让观者感到突兀——不久前落下帷幕的威尼斯电影节,其实正是威尼斯双年展项目中的电影环节。相似地,双年展也有音乐、舞蹈、戏剧等环节,是核心展览的平行活动。


△ 意大利馆:安德雷奥塔·卡洛利用水镜制造的装置效果


△ 保罗·索伦蒂诺《年轻气盛》剧照,图中即为威尼斯圣马可广场

双年展里的中国


中国馆与相邻的意大利馆,是本次展会中面积最大的两个国家展馆。今年,中国馆选用“不息”为主题,展出了汤南南、汪天稳、邬建安、姚惠芬等人的作品。


通过展现皮影、苏绣等古代工艺在当今手艺人中的传承,以及以当代艺术为媒对中国古典美学的诠释,中国馆试图表现了本次双年展主题的一半,即“艺术长存”(Arte Viva)。但在回答展览主题的另一半“艺术万岁”(Viva Arte)上,中国馆的答案就不甚明确:展览偏向于系统化的陈列,却少了一点内省性与情绪感染力。


△ 中国馆:大量的皮影元素均由汪天稳先生创作


相比之下,中国香港馆的展览格局小了,却多了些感性与真挚。香港馆以赈灾曲为布展线索,展出中的两个视频让人尤为印象深刻:其中一个,香港工联会的合唱团正在演唱名曲《We Are The World》,但惟见合唱团成员嘴巴翕动,却不发出声音;在另一块小一些的屏幕上,一个男人泛舟于陆港之间的海面上,哼唱着1991年华东水灾时香港文艺界推出的赈灾歌曲《滔滔千里心》。被噤声的恐惧与无可奈何的疏离感,是切实存在、需要被另一方认真倾听的东西。


△ 香港馆:香港工联会合唱团表演了一出《We Are The World》的哑剧


当被我问及为何香港近年无甚自然灾害,却选用“赈灾曲”作为展览主题时,香港馆的工作人员回答:“因为香港人这些年来活得不快乐”。


“快乐”,在过去,或许是相当一部分艺术作品被创作出来的初衷。但在当代艺术走向哲学表达、艺术家被赋予社会使命的今天,“快乐”似乎不再是创作过程中的追求,却似乎变成了艺术工作者的奢侈品。


面对复杂难解的社会问题,艺术家试图在作品中给出答案,观者则试图在作品中寻找答案,这是一份额外的压力。


香港馆的最后是一个色彩斑斓的舞台,上面空无一人,惟有一句毛泽东的名言“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这是我此次观展的最后一个场馆,从这里走出来,回到双年展以外的世界,漫步在绝美的斯拉夫人堤岸上,竟难以想象世界归根结底是属于谁的。


△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20 04:55 AM , Processed in 0.05344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