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图片 2013年07月15日
中国人的一天:核武老人的悲喜一天
图/文 姜鹏
魏世杰,一位隐姓埋名从事国防科研26年,著有长篇小说三部、科普图书十余种,有着传奇经历的核武老人。他的家和一般意义上的家有些不同:一家四口,三个病人。这位72岁的古稀老人,独自支撑着这个不幸的家庭,他的坚强和乐观,让人动容。
魏世杰老人的全家福。一家四口,三个病人,其中两位是精神病人,一位是智障病人。
已是六月中旬,地处滨海的青岛市黄岛区已然入夏。上午的阳光透过玻璃斜射过来,散发出阵阵暑热。魏老在阳台晾晒夹衣,打算将其收箱入柜。印象中一向矍铄、有着钢铁意志的老人,看起来有些疲态,眼皮也有点浮肿,昨夜后半夜,女儿突然犯病,大喊大叫起来,他急忙起来为她喂药,又安抚了很久,才让女儿平静地睡去。
魏世杰老人196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物理系,原核工业部九院副研究员,隐姓埋名从事核武器研制26年,取得17项国家科研工作成果,现定居于青岛市黄岛区。老伴陈位英和魏老原本同在一个基地工作,因为两个孩子都患有终生不能康复的重病,对她刺激很大,起初是重度抑郁,后发展成精神分裂症,病情时好时坏。此时,她感觉有些头痛,喘不动气,一边喊丈夫,一边无力的躺在沙发上,魏世杰老人未等歇上口气,又赶紧搬个小凳子给老伴按摩。
客厅的茶几上,药品如小山般堆积,足有整整三个塑料袋。这是老伴和女儿半个月的用量。老伴和女儿,每天吃什么药,每次吃多少,魏世杰老人像医院的护士一样了然于胸,每天三次按量配好,又每天三次分别给妻女派发,递上水,直到监督她们服下才安心。
每天的上午,头天半夜吃过大量高效安眠药的女儿药效未散,还在隔壁房间昏睡,如果老伴身体恰好没有不适,便是魏老一天最安逸的时光。这时,老人可以靠在床上看看书,上上网,刷刷微博,或是打打字,写他最爱的小说。电脑屏幕上,是他开始构思的另一部长篇小说《紫蝴蝶》。
在此之前,他的长篇小说《禁地青春》被改编成31集电视连续剧《青海花儿》,全国热播。另一部长篇小说《东方蘑菇云》,早在1993年就已获得过全国优秀图书奖。魏世杰老人还写过《原子小演义》、《飞行传奇》、《兵器知识》、《海洋之谜》等科普著作,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科学的奥秘。一位叫张沿江的读者,千方百计联系上魏世杰老人,希望再买一本魏世杰老人20年前写的《原子小演义》,给他的孩子阅读。一本书可以影响到两代人,魏老提起这个总是颇感欣慰。
上午10时,已连续两天不肯吃饭的海燕从房里走出,她茫然四顾,沙哑着嗓子喊爸爸。海燕2000年患上精神分裂症,幻听,幻视,有时抑郁,有时躁狂。听见女儿的呼唤,魏世杰老人有些喜出望外,他放下手里的书,紧着步子从厨房里拿出一只瓷碗,眉眼中是抑制不住的开心:“我女儿要吃饭了,她要喝牛奶了。”海燕寸步不离地跟在老父亲身边,反复要求爸爸“甩干净碗里的水”,魏老耐心地甩碗,一遍,一遍,又一遍,甩完让女儿看:“碗里没有水滴了,女儿,真的没有了。”
天气热了,有强迫症的女儿穿着毛衣不肯脱下。魏世杰老人弓着身子,翻箱倒柜从衣橱找出一件鲜艳的新衣,他顾不得抹去一脸汗水,满脸堆笑,想说服女儿穿上。
老人在准备午饭,他把西兰花洗净,跟几粒虾仁炒在一起。患有高血压和高血脂的魏老,显然愿意吃得清淡些,而老伴是湖南人,偏重麻辣油腻。如何将两个人的口味折衷,不惹老伴生气,是魏世杰老人每天的必修课。对精神病人,哪怕一丁点的冒犯和刺激,都可能成为发病的导火索,他必须每天小心再小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