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编辑 / 新星
作者 /栾杰(实习生)、新星
近日有这样一条新闻上了热搜:韩国再为儒学申遗。
消息一经发出,各路网友立刻炸了锅。“孔子是韩国的,端午节是韩国的,现在儒家书院也是你们的??!”“这么搞下去,耶稣是韩国的也不无道理啊!”

这些年来,韩国在申遗方面的积极表现,已经彻底让中国吃瓜群众架起了一杆巨大的“地图炮”——它申遗的项目经常会出现和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信息。
这次韩国准备申遗的,是建于朝鲜王朝时期(公元1392年-1910年)的9座儒家书院遗迹。
不过,这已经不是韩国第一次想把儒家书院申请为世界遗产了。

2015年,韩国就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遗产申请,却被无情打脸。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给韩方的回执:“韩国的儒家书院未能显示出与中国及日本书院有显著不同,且书院周边不属遗产范畴。”
2016年4月,韩国不得不主动放弃了对儒家书院的遗产申请。

▲《排字礼部韵略》(1460)

▲朱熹与吕祖谦合著的《近思录》(1794)
2015年,韩国可不止干了这一件事——它成功把儒学典籍申报为“世界记忆”。韩国当时申报的《儒教雕版印刷木刻板》,除了朝鲜王朝时期本土儒家学说相关作品的雕版印刷用木刻板,还有中国儒教经典,例如朱熹和吕祖谦合著的《近思录》。中国的文化典籍被韩国申请了遗产,当时也引发了国内的一系列争议。有人直呼“感觉‘世界记忆’就是个娱乐节目”,另外一部分网友则对于中国为何在儒学申遗方面无作为,致使韩国抢先申遗而感到不解和愤慨。

今年7月份,韩国文化遗产厅遗产委员会开会,决定再次为儒家书院申报世界遗产。韩联社24日称,韩国文化遗产厅的官员当天透露,韩方充分考虑到了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建议,此前已要求地方政府完善相关制度,保护各地书院独特的文化特质。不过,这古迹的文化特质可不是一两年就能培养、维护出来的,韩国官员这话说的……
韩国申遗让国人积怨的起源之一,是2006年国内论坛传出消息:韩国要将“祭孔”申报为世界遗产。凡是有基本文化常识的中国人都知道,孔子可是正儿八经的炎黄子孙,“祭孔仪式”也是在儒学成为中国正统文化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传统活动。虽然在近代经历了一些波折和冲击,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近些年“祭孔仪式”一直都得到高度重视。在2006年的时候,山东省曲阜市申报的祭孔大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东曲阜祭孔大典
为什么韩国同样把祭孔典礼列为国家级85号重要无形文化遗产呢?

▲韩国“成均馆释奠大祭”,被誉为韩国的“祭孔大典”。
其实韩国的祭孔典礼,真正的名字并不是“祭孔”,而是“成均馆释奠大祭”,其仪式严格遵照古礼,沿袭了中国周朝始创的礼乐规范,因此看起来与中国的传统祭孔仪式十分相似。不过韩国“成均馆释奠大祭”不光祭拜孔子,也包括孔子以外的其他圣贤,尤其是韩国历史上的一些圣贤。而网友经常提到的“孔子是韩国人”的消息也是谣言误传、无稽之谈,并没有相关的信息表明其来源的真实性。
另一个积怨根源就是曾经在国内闹得沸沸扬扬的“端午节申遗”。
2005年,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收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消息传到国内,许多人感到十分荒谬和愤怒:端午节不是咱们中国老百姓的传统节日吗?怎么成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太不要脸了!一时间群情激昂,要求还中国端午节一个公道。
不过这又是一个媒体搞出来的“误会”。

▲韩国“江陵端午祭”
韩国申请的并不是端午节,而是江陵端午祭。端午祭是韩国的一种庆祝方式,流行于以江陵市为中心的岭东地区。江陵地区的端午祭,包含了满洲萨满祭祀、舞蹈、民间艺术等内容,其文化起源于中华民族,属于中国端午节亚文化或者说是衍生品,但没有纪念屈原(中国有些地方纪念的是伍子胥或介子推)、赛龙舟、吃粽子等中国端午节的标志性内容。
而中国的端午节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在春秋之前就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到南北朝时期,南朝梁的君主为鼓励人们忠君爱国,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在三国时期的东吴(今浙江地区)有五月五日迎伍子胥的习俗,而晋地(今山西地区)有追念介子推之说。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韩国江陵端午祭虽脱胎于中国的端午节,但其内容和形式均体现了韩国的文化习惯、风土人情,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无可厚非,与中国的端午节并不冲突,更谈不上“剽窃”。
谈完最经典的端午节和祭孔,就该说老梗——泡菜。2013年12月,韩国的“越冬泡菜文化”和中国珠算一起,被收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泡菜在韩国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象征。
四川人表示:泡菜?我们也会啊!
其实泡菜也起源于中国,《诗经》中出现的“菹”字,就是韩国泡菜最初的雏形。“菹”在中国的字典里被解释为酸菜,主要用蕨菜、竹笋、沙参、茄子、黄瓜、萝卜加上盐、米粥、醋、酒糟、酱等腌制。
朝鲜时代末期,那里的人们大量种植白菜,泡菜的腌制方法传入高丽,白菜成为了他们泡菜最主要的制作原料,然后泡菜在他们那就发展成为今天的样子。
不过联合国收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泡菜,而是韩国的“越冬泡菜文化”。委员会认为,韩国人腌制越冬泡菜的文化代代相传,反映了邻里间“分享”的精神,并且该文化增强了韩国人的纽带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上的申遗还说得过去,可下面这个“遗产”可就让人有些火大了——
2014年3月16日,韩国国土海洋部表示,拟将暖炕技术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暖炕技术是啥?
不就是咱东北那疙瘩的土炕吗!
这都能申遗啦?

果然新闻一出,中国网民们纷纷惊呼:“全世界,不,全宇宙都是“思密达”的了。”也有人调侃:“如果东北大炕都是韩国的,那《乡村爱情故事》不就成了韩剧?”

▲韩国的“暖炕”

▲中国东北农村流行的“土炕”
实际上,韩国的“暖炕”在构造和原理上同中国东北农村沿用至今的“炕”如出一辙。尽管外形和砌炕的材料有些许差别,但都是通过燃烧树枝或木炭给炕加热的方式以达到暖屋的效果。韩国现代普遍使用的地热采暖技术也是来源于此。
1998年,吉林德惠市揽头窝堡遗址发掘出土有距今约800年的火炕。《左传》中写道:“宋寺人柳炽炭于位,将至则去之。”这种可烧炭的“坐位”,显然是炕的雏形了。宋朝的《三朝北盟会编》上说:“女真……其俗,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或以桦皮,或以草绸缪之。墙垣、篱壁,率皆以木。门皆向东。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以上资料说明,火炕很有可能起源于中国,通常认为是由东北的女真人带入中原地区的。
也有研究认为,女真人的火炕技术是高句丽先人所传,证据是在今俄罗斯克拉斯基诺的古沃沮人遗址,发现距今2000多年前的火炕。实际上,炕在中原地区早就出现了。2006年,河北徐水县黑山遗址就发掘出西汉时期的炕。
不过火炕的起源问题,在考古研究上仍未有定论。
对此,中国文化部非遗司的工作人员表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在推荐何种项目申请时,会请专家论证哪些项目更合适申请。“我们还有很多代表人类文明的项目,一些急需保护的项目还尚未申上去。”“我们不会按照韩国的节奏来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年可以申请的数量有限,而目前国内已有包括太极、24节气等10多个申请项目在排队。
这是我们的遗产太多申请不过来了么!
不过韩国的“暖炕技术”申遗如今也没了下文,如果要申请成功,恐怕没那么容易。
由于韩国在历史上与中国的渊源颇深,其文化受中国影响十分深远,在世界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上,容易与中国发生矛盾和冲突。虽然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有资格申请成为世界遗产的更是不胜枚举,但在文化宣传、遗产重视程度上做的确实逊于韩国,之前被爆出的数个国家5A级景区乱象频出更令人痛心疾首。希望我们之后不会再在网上看到某条韩国申遗的新闻后,底下的热评又是“XXX又被韩国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