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6|回复: 0

[影乐之声] 知乎放映室|姜文的这部电影,才是国产青春片不可超越的「神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30 06: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姜文的这部电影,才是国产青春片不可超越的「神作」 

2017-07-29 新青年 知乎放映室

知乎放映室

和你一起发现好电影

题图:《阳光灿烂的日子》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那些隐喻该如何解释?


知友:新青年


下面是我对这部电影的 11 个大小细节分析 (多图、长文预警)


1.

首先是影片开头,给出一段颇具磁性的独白,对时代背景、大环境有个基本描述后,就没再有任何多余的镜头赘述,而是直奔主题。



把那个年代下大多数孩子们童年时期最重要的两份愿景给放出来:


对军人和英雄主义的崇拜、对自由和异性的渴望。


(说句题外话,那个年代的孩子都那么早熟吗?我这个年纪时好像还在玩泥巴呢....)


2.

然后是讲述马小军由从童年过渡到少年。


这个过渡画面很有意思。



可以看到,别的孩子把书包往天上扔完都是立马接住,而马小军把书包往天上一扔,却是过了很久都没掉下来。


这一小段时间,其实是有特殊意味的。


相当于是以“扔书包”这样一种比较戏谑的手法,来表明一种从儿时到少年的生活状态:


即,顽皮打闹、开开心心、懵懵懂懂,就这么过来了。直到青年,这种生活状态的包袱(书包)仍然被完好无损的接住,一切都还像小时候一样呢,并没有说因为长大就变得特别乖巧懂事或者怎样。


3. 长大了,紧接着就该上学了。


关于学校,这里要说一个吐槽点是冯小刚



冯小刚应该演过一些戏,不过我看的不多,也并不算很了解。


但单就这部片子中他的客串而言,给个实在点的评价:当导演还行,演戏,还是算了吧。


这人民教师演的也太生硬了,一看就觉得是在演,根本没有一种角色代入感。明明想表现出严肃刻板的气质,却演出一股喜感来。


唉,可能是我误解了吧。接着往下说。


4. 上学后,马小军开始了他的开锁生涯。


以自己父母的抽屉锁为第一把,他的好奇心也就此展开。


他在父母的抽屉里发现了很多有趣的东西,徽章、小本子、小刀.....


不过,要说最有趣的,应该是这个东西。可以对比下这两张图:



没错,这个最有趣的东西就是避孕套。


看到马小军拿避孕套当气球吹这段时,我立马就想到了星爷在《逃学威龙》里也干过同样的事。


我还特地百度了下两部电影的上映时间:


《逃学威龙》,1991 年上映 《阳光灿烂的日子》,1995 年上映。


当然,我这样做并非说想要证明姜文在抄袭或怎样,为了这样一个无关紧要的小场景,也没那个必要。


我只是感到有种收获意外巧合的惊喜。


打个比方,就像历史学家在史书中发现一桩又一桩的巧合一样,这种发现虽小,但因为其概率的难得,所以一旦有所发现便会喜不自胜。就是这个道理。


5.

随着撬开的锁越来越多,马小军碰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把暗锁。



“我向来只开明锁,因为安全,可那天我却鬼使神差地打开一个暗锁” 这句台词中,关于暗锁,这个词我思考了很久。我在想,为什么要说“暗锁”呢?这里的“暗锁”,到底意味着什么?


说实话,虽然我多少能体会到一些主人公通过这个词想所表达的那种感受,但我无法具体说明白。或者说,我还无法彻底理解暗锁这一词的玄妙。


如果你有独特的看法,不妨告诉我。


不过,更重点的是下面这段镜头,对这段镜头的理解,可以说是看穿整部电影的一大关键:



马小军拿着望远镜瞎晃,透过望远镜的画面,他看到一个女生。

然后他错愕了一下,把望远镜拿开,再看。


看到第二张图没,再看一遍时出现的画面是:那张床的上方并没有挂任何照片。


要知道,这时的画面实际上才是真实的。而之前透过望远镜看到的画面,完全是出自于马小军的想象,那并非真实存在的。


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梗。一开始看第一遍电影的时候,我比较粗心,这个梗我其实是没太看懂的。


看完电影后才弄明白,这个梗,其实也是导演为观众设下的一把暗锁。因为相信大多数普通观众看到这里肯定也和我一样,糊里糊涂的就看过去了,也没多想。


只有等看到后头,甚至是看完整部电影后,再通过一些逻辑链的重组与推敲,才能理解这些所谓的暗锁。


这里还有比较值得提醒的两点:


(1)如果细心点会发现,整部电影中,几乎每当马小军看到米兰时,就会响起一首背景音乐:意大利作曲家马斯卡尼的歌剧——《乡村骑士》。


这首曲子在《教父 3》的片尾也被用做了背景音乐。看到没,又是一种巧合。


而且姜文还拍过一部片子——《一步之遥》。


《闻香识女人》中阿尔·帕西诺最经典的那段西班牙探戈,翻译成中文,也叫《一步之遥》。


从这种种巧合看来,老帕和姜文还真是有缘呐!


(2)之后在游泳馆游泳时,米兰所穿的泳衣,和马小军在照片上看到的正是同一款式。(可以对比下下面这两张图)



好,这就有问题了。既然马小军一开始在床上看到的照片是假的、是自己想象的,那为什么照片中米兰所穿的衣服,却和后来在游泳馆所穿的衣服是完全一样呢?


难道马小军有特异功能,能预见未来?


不,在解释这个问题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三点:


之后在游泳馆发生的那段情结,是真实存在的。 马小军在床上看到米兰穿泳衣的照片,是自己想象的主人公是以回忆的方式在讲述整个故事。


这就说明一个问题:


主人公在通过回忆讲述整部影片时,虚虚实实真假难辨,他已经完全搞混了想象和真实,而是半真半假就这么讲完了整个故事。


6. 见过米兰,撬开这把暗锁后,换来的是马小军长久的等待。



这里我截了 3 张图,请注意看这 3 张图下面的台词:


我终日游荡在这栋楼的周围,像只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焦躁不安地等候着画中人的出现。


前面说过,姜文的这部片子,虽然也是青春片,但要比我们现在拍的《致青春》、《那些年...》.....强多了。


这不是瞎说。


如果单给我看这句台词,我事先什么都不知道,那么我会猜测这肯定是哪本文学书当中的描写。


换言之,不论从配词、画面、心理描写、铺垫.....或是其他一切方面,《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电影都要远胜其他青春片一大截。


我是从来没有收集电影截图习惯的。但唯独这部片子,我留了下面这 3 张图:



这尼玛也太美了,连我一个男生都被惊艳到了!


说实话,要是没看过马小军骑自行车载米兰这一段,我都不知道青春片还可以这么拍,还可以拍的这么文艺、这么美。


姜文真的是下了苦功夫的。这是从百度百科上摘取的一些幕后花絮:


影片中看似阳光灿烂的酷暑其实有三分之二是在气温十度以下的秋冬季节拍摄的。马小军冒着倾盆大雨找米兰表白那场戏竟然是在北京 1 月份零下十几度的气候下拍摄的! 在拍摄过程中,姜文临场发挥,特别注重捕捉现场的即兴灵感。影片素材总共拍了 25 万英尺,创下了中国导演耗片比最高的记录。 


片中米兰家里挂有一张照片,马小军一见就丢了魂。但姜文怎么拍也拍不出那个味道,于是他用了 4 本胶片(约 40 分钟)来拍,等于一共拍了 23040 张照片,再从中精选出一张,耗片比高达 23040:1! 为了让演员尽快进入到那个年代和各自的角色,姜文对他们进行了封闭式的“腌制”训练,,让这帮演员穿上军装,住进部队营房,切断了一切的对外联系,每天读诵毛主席语录、诗词,听红色歌曲。 


王朔在片中客串了“小坏蛋”,他回忆起那场戏的拍摄经历,当时是因为虚荣所以答应客串出演,可是到了卢沟桥,他就后悔了,因为北风呼呼的还得拍夏天的戏,冻得他鼻涕直流,狼狈不堪。 姜文饰演的成年马小军在拍摄时有不少的戏份,但在影片后期剪辑的时候,姜文觉得自己的表演有问题,所以最后大刀阔斧把自己的戏份差不多都剪掉了。


我就想问,这几年国内那些青春片,哪一部是像这样掏心掏肺拍的?


至少目前我能看到的,一部都没有!花脑子和没花脑子拍出来的作品,一眼便知,就算想隐藏也隐藏不起来。


因为只要是部电影,那么不论光线、画面质感、铺垫陈设、或是叙事结构....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都能透露出制片方的用心。


这种“想拍出好片子”的用心,至少在姜文身上是尽显无遗的!


这里还顺便问一句,有没有觉得马小军挺像《家有儿女》里的刘星的?


喏:



感觉不论长相还是顽皮程度,真的都挺像的……


7. 电影另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于它的人物心理刻画十贴切。



可以看看马小军迷上米兰后的一举一动。


把身子贴在米兰床上去感受她的存在。甚至连米兰的一根头发丝都不放过。


多形象贴切啊!


女生可能不太能理解这种行为,但作为一个有过少男时期的人,我可以说,这一点都不夸张,马小军的这种渴望心理几乎是每个男生都曾有过的。


但是,像《同桌的你》里头的堕胎;像《致青春》里头的出国分手最后又重聚。这些经历可能确实存在于部分人的青春中,但并非大多数人的青春里头都有此类影子。


所以,这是《阳关灿烂的日子》和其他青春片不同的又一个地方:


姜文虽然拍的够俗,但贵在俗的真实、接地气。可能我们看着会觉得,马小军这种人物心理未免有些龌龊、上不了台面,但谁又敢否认这不是切切实实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呢?所以谁也别跟谁客气,我们只是不说,只是都把好的东西放到台面上来,但下面的暗流涌动,我们难道不知道吗?


显然,都是知道的!


姜文也在电影中借那位影院管理员的嘴巴,道出了实情:


(认真看这几幅图下面的台词!)


成人电影因为片场闯进了许多孩子而被停放。


老首长问管理员,“孩子在哪?”


这时候管理员的回答特别有意思:遍地都是啊!


不妨认真琢磨琢磨这句话,以及管理员说话时的语气。


遍地都是啊!


不得不说,这句台词真是太他妈出彩了!


试想,如果放到一个正常的生活情境里,那么这时候管理员面对老首长级别人物的问话,正常的回答和反应应该是怎样的?我觉得多少会有些唯唯诺诺吧,至少再怎么也不会如此声音洪亮地说出“遍地都是啊!”这种话,而应该赶紧抄起棍子来赶这些孩子走才对。


所以,这里是不是存在一些明显的不正常呢?


我觉得,这种不正常恰恰是一种刻意的安排。


导演只是想通过“遍地都是啊!”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关于青春期的最简单的事实:


处于那种年纪下的少年少女们,心中存有一些悸动和幻想,这真的是再普遍、再正常不过的了!你有、我有、他有、谁都有!真是,只要还在青春发育期,哪个不是像这帮影院中的孩子们一样?明明很迫切地在想、却又不敢声张,只好偷偷摸摸地干些大人们反对的事。


看看最后一张图下面那句台词:


哎呀,这些孩子可没有一个是从门走进来的!


是啊,拦是拦不住的,因为我们都是不走正门的孩子。你不走、我不走、他不走,谁也不走!


关于性教育这一方面,我们国家真的应该好好反思反思了。


8.



经过漫长的等待,马小军终于等到米兰。


第一次,看到的只有米兰的脚。


可以看到,米兰脚上系了一串钥匙链,这串链子是个关键的象征符号。我在后面还会提到。


9.

第 5 点里说了,马小军在床前看到的米兰照片,只是他自己的幻想。


其实不光如此,包括后面马小军和米兰结识后的大部分相处时光,实际上也都只是他的个人幻想。


关于这点,影片中已经多次点明了。


比如,看照片时:



马小军问米兰关于墙上照片的事,遭到米兰矢口否认。这不是在骗马小军,而是真的不存在。


马小军送米兰回农场时:



大夏天不可能有烧荒草的味道,而马小军却闻到了,说明这份记忆并不可信。


其次,马小军目送米兰转身回农场时,前一秒,米兰还在,后一秒突然就给出一个空镜头,米兰消失了,这其实也是在暗示,这段记忆是不真实的,是马小军自己幻想的。


甚至包括后来令人感动的雨中拥抱,也是不真实的:



米兰并不是没反应,只是她真的从未抱过马小军。


如果细心点也会发现,为了道破“想象”这一真相,电影中多处都在暗示:马小军是一个胆小怯懦,且十分喜欢幻想和伪装的人

比如:


对着镜子想象,破口大骂、报复那个差点把自己给逮了的警察:




聚众斗殴时,连情况都没问清楚,慌乱中就拍了对方一板砖,拍完后还一副惊慌失措的模样。



站在烟囱顶上高呼,把自己想象成瓦西里


(瓦西里是二战时苏军的一位著名狙击手)


包括独白中也有直接提到:



所以,上烟囱这件事极有可能都是刘忆苦做完后被马小军通过想象给安插到自己身上的。


因为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在上烟囱前打赌时,刘忆苦说他上去过。



还有,最后的生日宴会上,马小军和刘忆苦起冲突时的那段独白更是直接证明了想象这一事实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v ... icxnKsS0LnqIM1tYA/0) 170 225 fill; border-width: 35px 45px;">

千万别相信这个,我从来就没有这样勇敢过、这样壮烈过。我不断发誓要老老实实讲故事,可是说真话的愿望有多么强烈,受到的各种干扰就有多么大。我悲哀的发现,根本就无法还原真实。

记忆总是被我的情感改头换面,并随之捉弄我、背叛我,把我搞得头脑混乱、真伪难辨,我现在怀疑和米兰第一次相识,就是伪造的,其实我根本就没在马路上遇见过她,那天下午我和大蚂蚁受刘忆苦的委派,在门口等米兰,才是我们第一次认识,这也说明为什么我和大蚂蚁去玩儿什么瓦西里,而没有参加谈话,因为我和米兰根本就不熟,我和米兰从来就没熟过,我的天呐!米兰是照片上那个女孩儿吗?还有于蓓培,怎么突然消失了呢?或许、或许她们俩完全就是同一个人!我简直不敢再往下想,我以真诚的愿望开始讲述的故事,经过巨大坚韧不拔的努力却变成了谎言.....


这段独白相当有力地说明了这虚假的一切。关于英雄主义、关于和米兰的亲近、关于勇敢....这些都只不过是一个懦弱少男心中那可悲的自我吹嘘与想象罢了。


整部电影的真实故事梗概应该是这样的:


最初认识米兰的,应该是刘忆苦。约米兰来大院儿玩的也是刘忆苦。 而马小军第一次见到米兰,其实是和大蚂蚁受刘忆苦委派那次。 后来大家在一起玩儿,慢慢和米兰相熟后,马小军喜欢上了米兰,并由于喜欢的过于着迷,导致心生幻想,以至于多年过后,再讲述起当年这个故事时,已经分不清幻想和真实,便在幻想和真实的夹杂中,说出了这整部电影。


但是,下面这第 10 点应该是真实发生的。


10.

马小军最后被冲昏头脑,强暴米兰



关于第 10 点这段情结,有两个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 米兰脚上的钥匙链和第三幅图


(1)我先说说米兰脚上的钥匙链


可以看第一张图里,马小军在强暴米兰时,并没有直接扑上去,而是先解了开米兰脚上的钥匙链。


在第二张图里,马小军把钥匙链扔到地上,镜头还给了个特写。

这个钥匙链在之前也多次出现过(我随便截几张图)



这串钥匙链里头一定是包含了一些意味的。


关于这点,知乎上有位朋友分析的挺好,我大概把他意思转述一下:


这串钥匙链,其实是马小军识别爱情的一个符号,象征着他梦寐以求的一段爱情,破坏了它,就相当于放弃或毁灭了自己的深情一片。 所以马小军强暴米兰时才会先扯下这串钥匙链,这相当于和自己过往对爱情憧憬的一种诀别。不光马小军,我们每个人在青春年少时可能都有这么一把钥匙,它或许是一只笔、一截发卡、一本书、一封信.....


(2)第三幅图,也就是下面这张


马小军强暴米兰未遂,反被米兰压倒在床上。


这里有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米兰成功反制马小军后,采取的下一步行动是,帮马小军解开了裤腰带。


当时看到这里,一瞬间我还以为我看错了。被强暴者反过来帮助施暴者强暴自己,这不是逻辑有问题吗!


后来反复看了几遍这一段,再联系起前边的情结。我给出了一个比较粗浅的合理解释:


如果我是马小军的话,这个时候,我其实并不会真想强暴米兰。因为米兰代表的是我心中一种对爱情的美好愿景,我并不希望自己这种美好的愿景受到“强暴”一词的玷污。


至于为什么又真的实施了强暴这种行为,更多可能是出于一种报复心理,报复米兰对自己的视而不见、报复米兰和刘忆苦走的过于亲近。


11.

影片最后,从前的玩伴都长大了。




电影画面一反常态,变成了黑白,与之前的唯美彩色形成鲜明对比。 这可能也正是影片名称想要表达的,只有回忆中逝去的日子,才是阳光灿烂的日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9 02:00 PM , Processed in 0.136849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