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间》第121期:乡村姐妹的不同人生
凤凰图片 2017-07-20
齐美霞和齐丽霞是一对双胞胎姐妹,生长在河南兰考县的一个小乡村。15岁那年,姐姐美霞因为一场意外的疾病错过了报考高中的时间,从此姐妹俩开始了不同的人生。美霞留在家乡安稳度日,而丽霞去了大城市打拼。但不论身处城市还是乡村,她们都没有向命运低头,各自活出了另一番模样。图为2012年春节,美霞(右)和丽霞在老家的田地里围着一条围巾相视而笑。【本组图片由Female Focus(她们的焦点)长期摄影项目提供,该项目以女性摄影师拍摄的女性题材作品,来探索女性问题以及由此延伸的社会问题,由南方周末图片总监、评论家李楠发起并主持。】廖璐璐/摄(本栏目由华夏银行特约)'
大学毕业后,丽霞辞去老家的“铁饭碗”选择去深圳闯荡。她先后在多家工厂打工,然而,每天宿舍、食堂、车间“三点一线”式的生活让她感到单调、乏味。在工厂里,丽霞遭遇过各种不公平的事情,不过,最让她感到困惑和难以忍受的还是女工之间的争斗。七八个人挤在不到10平方米的宿舍里,遇到问题连个说话咨询的人都没有。“为什么没有人关心女工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丽霞一直在思考。图为上大学时的丽霞。
2004年,丽霞在深圳街头第一次接触到公益机构,这让每天在生产线工作十几个小时的她看到了另一种改变现状的可能。她从一名志愿者开始踏入公益行业,一做就是五年。2009年11月,丽霞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自掏腰包在北京东三旗村村口一家倒闭的饭店二楼租下了一个不到40平米的空间,成立了“木兰社区活动中心”,为在北京生活、工作的外来打工女性提供服务和帮助。图为木兰的第一个办公地点,现在这里早已不复存在。
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自然村和城中村不断被拆除,房屋租金也连年上涨,丽霞为了木兰的存活辗转求生,几乎每年都要被迫搬家。创办木兰的过程中有很多困难,依靠着朋友的帮衬、爱心企业的捐助,丽霞才努力坚持了下来。图为2013年8月,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使丽霞心急如焚,她的嘴上起了一圈火泡。
虽然艰难,木兰还是组建了文艺队,活动非常丰富:学习唱歌、舞蹈、走秀甚至是演话剧,还陆续创作了很多原创歌,每年的打工者春晚都会出现木兰文艺队的身影。另外,木兰还组织了女工摄影小组,开设了儿童摄影课。图为2013年1月,木兰成立三周年的活动上,丽霞和大家唱起了她们自己创作的歌曲“木兰花开”。
来北京的时候,丽霞把做了多年“留守儿童”的女儿瑞卿也带了过来。瑞卿一直在家乡农村生活,她是北京众多流动儿童的一个缩影,生活在典型的城中村,在打工子弟学校上学。但是她依然喜欢北京,她跟丽霞说:“妈妈,这是我在小的时候做得最正确最好的一个决定,跟你一起来北京,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图为2012年12月,丽霞去学校接女儿回家。瑞卿在北京的一所民办学校读初中,从学校到家单程需要2个多小时,所以孩子长期住校,周末才会回家。
丽霞很少有时间参加女儿的班级活动,2012年的元旦,她突然出现在瑞卿的元旦班会上。瑞卿很开心,笑容一直浮现在脸上。
2012年大年三十的绿皮火车上人山人海,丽霞只买到了站票。9个小时的回乡路她却走了四年,已经四年没回过老家的丽霞此时还不知道怎么和家里人解释她这些年都在北京做什么,“公益”、“草根NGO”,这些名词,身在农村的父母从来都没听说过。图为站了5个小时,终于有机会等到两个座位,女儿靠在丽霞的身上累得睡着了。
四年不见的女儿终于回来了,母亲拉着姐妹俩的手感慨万千,说多希望两个女儿都陪在自己身边。虽然不懂丽霞(左)在北京做什么,但了解到女儿从事的是正经工作,母亲也就放心了。
虽然丽霞这四年在北京的公益之路异常艰辛,但是在姐姐美霞心中,妹妹看似颠沛流离的生活却让她羡慕和向往。美霞在家乡结婚生子,并成了乡村小学的一名教师。十几年间,她一直被家庭与工作、责任和义务重重包裹,渐渐地遗失了自我。图为2012年春节,美霞在厨房做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