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9|回复: 0

[史地人物] 北漂倒退几百年 那是一种刑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15 11: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漂倒退几百年 那是一种刑罚


 2017-07-04 世界遗产地理 世界遗产地理

如今在大城市闯荡的人,大多离家几十里,乃至百里、千里、万里,“北漂”是描述这些人的词汇之一,若是倒退几百年,这就不是闯荡寻找机会了。


在某旅游类综艺节目中,陈柏霖一人带着条狗被“流放”到非洲,远离团队,独自在非洲闯荡。

 

一人、一狗,开着车,驾驶在非洲的原野上,路上有美景,有珍稀动物,感受着原始、纯粹的非洲大自然。如果这被称为“流放”的话,古代那些真正被流放的人就不服了。



| 五刑之一 |

 

流放是我国古代主要刑罚方式之一,又被称为“流刑”,起始于秦,形成于汉,确立于北魏,隋唐逐渐完备,宋朝以后各个朝代都在沿用。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秦国领土扩大,为了有效控制这些地区,征发大量百姓去戍边,或让百姓直接移民,迁徙也逐渐成为一种处罚手段。但在秦代,流放仍是一种较轻的刑罚,与国家需要相关,而且流放地点也选为国家要重点发展的地方。

 

两汉时期,流放逐渐成为仅次于死刑的刑罚,儒家德刑并重的思想出现,人们开始逐渐思考不合理的刑罚方式,比死刑更轻一些的流放渐渐被人们接受。到了北朝,流放正式上升为五刑之一。

 

| “惟得就远,不得就近” |


在不同朝代,流放地点和流放时间的选择都不尽相同,但主要原则都是:远、偏!比如宋朝规定:“诸流人应配者,各依所配里数无重要城镇之处,仍逐茱那之,惟得就远,不得就近。”

 

唐朝流放主要集中于岭南、黔中、巴蜀一带。元代将南方人流放到北方,又把北方人流放到南方,规定“流则南人迁于辽阳迄北之地,北人迁于南方湖广之乡”,就是明确了流放一定令受刑者背井离乡。

 

明清两朝对各省不同犯人流放都有明确规定,如直隶人犯流陕西,广东人犯流福建,江西人犯流广西,另外清代还不时把一些重犯迁往东北边地,主要是宁古堡、尚阳堡等地。

 

| 琼崖奇缘 |

 

在海南“五公祠”二楼的大柱上有一副引人注目的楹联:“唐宋君王非寡德,琼崖人士有奇缘。”


海南五公祠


海南是唐、宋时期的一个主要流放地点,唐朝名相李吉甫的儿子李德裕,也曾官至宰相,最后被政敌贬到海南岛崖州(今琼山县)。拖家带口被流放后,李德裕的子孙就世世代代生活在了海南岛,据说今天岛上乐东县大安乡南仇村的李姓基本都是他的后裔。


一湾海峡,阻断了这些人的仕途,也阻隔了他们回家的路。


李德裕是“五公”之一,其他四位都在宋代,分别是李纲、赵鼎、胡铨和李光,他们都是南宋时期因为主张抗金被流放到海南的,而且都是宰相、副宰相的级别。


| 宁古塔没有塔 |

 

东北自古为朔风凄寒之地,所以清初统治者把这里作为流放地,其中,边陲重镇宁古塔尤为“声名远播”,清朝年间,不知有多少“犯人”的判决书上写着:流放宁古塔。


“宁古塔”,这三个字是清朝诸多受流刑犯人心中的噩梦。


电视剧《甄嬛传》中甄嬛的父亲被流放宁古塔

 

今日的黑龙江省宁安县就是古称为“宁古塔”的地方,但是宁古塔并没有塔,这三个字是满语的音译,意为“六个”(宁古为六,塔为个)。据《宁古塔纪略》记载,宁古塔“初至者必三袭裘,久居则重袭可御寒矣。至三月终,冻始解,草木尚未萌芽”,而且去往宁古塔的路途险象环生,要一路北上,出山海关,渡辽河,越长白山,涉松花江,一直走上3000多里的路途,才能到这冰雪笼罩的苦寒之地。

 

地理位置偏远,且环境艰苦,令很多人宁可自杀,也不愿被流放到宁古塔。

 

| 此心安处是吾乡 |

 

提起流放,有一个人不得不提——苏轼。苏轼在临终前写了一首《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首诗可视为他对自己一生命运的总结。

 

苏轼先后被贬官流放到许多地方,遍及大江南北乡曲里野,这在他的诗文中也有体现。密州、黄州等地名常在他的诗词中出现,他被贬被逐之地之多在中国古代文人中也是屈指可数的。

 

元丰二年(1079年)“乌台诗案”,苏轼逃过一死被贬黄州,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河北,最后到了黄州,到黄州时没有任何住所,只能在一所寺庙住下。他的仕途生涯中还有两次赶赴杭州任职,主动回避朝廷矛盾。

 

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59岁,被贬惠州(在今广东),在惠州待了三年,本以为远离了京城已经足够了,没想到刚刚得到喘息,朝廷又要他渡海,又被再次贬到了儋州昌化。儋州就是今天的海南。昌化,古名檐耳,环境恶劣,药物食物都紧缺,他先住官房,有关方面说不可以,苏轼只得买地造房。


今日的海南,是冬日度假的好去处,但在古代作为一个流放地,即便于年迈的苏轼而言,也会百般不适应。


被流放到海南的时候,苏轼已经六十多岁,本打算终身待在那里了,然而三年后又遇赦北归,大约是疲于奔波,他在北归途中于常州去世。

 

古代被流放的人,有的人说得清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有的人直到死也想不明白为什么流放自己,还要牵连那么多远房亲戚。被流放的痛苦,也只有几百年前那些人自己,和那片土地会懂得。


新媒体编辑 /新星、祁瑛(实习生)

以上内容由《世界遗产地理》整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8 04:45 PM , Processed in 0.04491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