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网 2017.06.15
120急救志愿者一天跟诊16次 担架抬到吐
本期作者:山西新闻网 宇巍
刘智大学四年来坚持参加急救工作,通过上百次的急救服务,积累了大量的实用急救经验,也对生命的意义有着不一样的理解。(摄影/山西新闻网 宇巍)
95年出生的刘智,是山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大四学生,四年来坚持参加急救工作,通过上百次的急救服务,积累了大量的实用急救经验,也对生命的意义有着不一样的理解。(摄影/山西新闻网 宇巍)
“出诊!出诊!”山西省太原市急救中心中心站的调度室传来了急促的喊声。早上8点03,刚抵达急救中心的刘智屁股还没坐热就接到了出诊通知。披上志愿者马甲,出发!刘智与急救医护人员匆匆登车,伴随着警报声,救护车急起、急停,颠簸、摇摆,再经过各种逆行、超速、闯红灯,坐在车上的人仿佛是在跳舞,双手想不抓紧扶手都不行……
一名84岁的老人不慎在家摔倒,骨折不能动弹,同时伴有肺部呼吸困难,情况危急。刘智与同伴抬着担架迅速跑向居住在4层的病人家。
经过医生诊治,老人需要立即送往附近医院就医,家属与志愿者合力将老人从4层楼抬入急诊车。刘智说,最怕的就是这种狭窄、杂物多的楼道,在抬着病人下楼时,走在前面的人需要随时将担架往高抬,后面的人则弯腰将担架稍放低一些,时刻保持担架平稳。而每下一个台阶,每过一个楼道的拐角,都需要抬担人员配合好,不容有丝毫的闪失。
遇到这样高楼层的病人,一趟下来担架员的体力基本就消耗光了,因此,太原市急救中心的急救人员几乎都落下了腰病。刘智总结四年来数百次的跟诊经验,说道:“呼救最多的是老年人心、肺、脑类疾病,其次是交通事故呼救,第三是醉酒呼救。”
一位40多岁的女士因为骑电动车与机动车发生碰撞,全身多处软组织损伤。刘智与急救医护人员迅速出诊,在送往医院的路上,坐在驾驶舱里的刘智不时从玻璃窗观察医疗舱里的状况,医生和护士的一举一动他看都很仔细。
驾驶员齐师傅有着9年的救护车驾驶经验,驾驶技术简直没话说,救护车往往要争分夺秒地行驶,车速很快。若是第一次坐齐师傅的车,心慌、手抖、出汗是正常现象。用志愿者们的话来说,这些救护车司机不去开赛车真是可惜了。
救护车就是教室,韩护士利用待命时的空暇时间为志愿者们讲解救护车设备的使用方法,同时告知大家在救助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事项。一套新引进的远程医疗系统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兴趣,救护车在去往医院的途中,可以通过无线通信技术提供实时的病人信息,同时还可以实现远程诊断与初级的看护,从而大幅缩减救援的响应时间,为病人的抢救赢得宝贵时间。
待命时间,刘智与急救医护人员做起了“心肺复苏操”。“说到这套操真的很神奇,不仅适合各个年龄段,更重要的是可以将心肺复苏全过程通过舞蹈形式表现出来,这在全国可是首创。”刘智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