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0|回复: 0

[人世间] 《发现》:切尔诺贝利30年后 来来去去的“定居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5 11: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切尔诺贝利30年后 来来去去的“定居客”
搜狐图片  2016-4-24


1.jpg
“开学第一天,一朵花都看不到。花都染上了辐射,在我们撤离后的一年里,整个村子被工人们埋起来了,他们开始冲洗窗户、屋顶、大门,不会漏掉任何东西,然后用起重机把房子拉到洞里。洋娃娃、书本和罐子散落一地。接着挖土机将所有东西都挖起来,盖上沙土之后铲平。我的盆栽和两本邮册也在地下,我本来还想回去拿的。我还有一台脚踏车也没拿出来。”一位经历过大爆炸的青年回忆当时的景象。如今他们都已长大,在过去的这30年间,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对于那场灾难的印记已然深入体肤。
  1986年4月26日当地时间1点24分,前苏联的乌克兰共和国切尔诺贝利核能发电厂(原本以列宁的名字来命名)4号反应堆发生严重泄漏及爆炸事故,大约有1650平方千米的土地被辐射。后续的爆炸引发了大火并散发出大量高辐射物质到大气层中,涵盖了大面积区域。事故导致上万人由于放射性物质的长期影响而致命或患得重病,至今仍有被放射影响而导致畸形胎儿的出生。
  2006年4月3日,乌克兰Rudniya学校,学生头戴防毒面具进行安全演习,学校位于切尔诺贝利核污染区。责编:杨一凡



2.jpg
【放不下的“隔离区”】“隔离区”是一个以四号机组为圆心,半径为30公里的圆形地带。以圆心100米半径、10公里半径分为三层,森林覆盖率极高,景色优美。切尔诺贝利城位于外层。在这里工作的人们每隔两周就要轮班一次。换班的人离开“隔离区”休养,防止遭到过量辐射。在切尔诺贝利的公路上,盖革计数器显示的数值一般都在安全值之下,但是将盖革计数器放在路边的土地上,或者受到污染的挖掘机挖斗里,它就立刻发出报警声,上面显示的数值高于最高安全辐射值十倍甚至是几十倍。谢尔盖称,这里的空气现在已经没有辐射污染,但是土壤、地下水以及植被的污染程度仍旧很高。切尔诺贝利城现在使用的供水管道,全部系污染之后新建,使用的水源是深井地下水,尽量避免使用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工人下班搭乘火车返回位于乌克兰斯拉维蒂时,接受辐射测试。



3.jpg
【人烟荒芜的重污染“鬼城”】普里皮亚季距离核反应堆不到2公里,这座城镇始建于1970年,用于安置为切尔诺贝利核电厂工作的科学家和普通工人。事故发生时当局没有及时警告居民,爆炸发生2天后才发出疏散通知。时间仿佛静止在灾难发生时,到处是当年人们匆忙撤离后小镇被遗弃的场景。隔离区内有几十个废弃的村庄,许多房屋都已经残破不堪,逐渐消失在荒草之中。



4.jpg
【饱受辐射之害的癌症患者】从第一天起,官方就轻描淡写大灾难造成的危害,一直实行误导政策:根据一份联合国报告的估计,只有4000人会因为这场事故患上癌症等相关疾病最终死亡。
  2006年4月26日,乌克兰切尔诺贝利火车站,核电站的工人坐在车厢里。灾害发生后,近有5万居民被疏散,只能携带很少的财物离开家园。他们再也没有回去过,被迫迁往距离核电站60公里的新城镇。



5.jpg
但大型环境组织指控这份报告意在粉饰切尔诺贝利事故带来的恶劣影响,并指出这场核灾难已经导致超过100000人死亡。在1990年到2000年之间,白俄罗斯人口患癌率突增40%,1986年以后出生的孩子患甲状腺癌症的比例是父辈们的88.5倍。尽管极度渴望获得可替代能源,但切尔诺贝利的灾难告诉我们,人类在享受科学发展的成果的同时,也不得不承受不可逆转的风险灾害。
  2006年4月6日,乌克兰基辅,外科医生给甲状腺癌的患者手术治疗。



6.jpg
【不愿离开的“自我定居者”】落叶归根,故土难离,20多年过去后,许多人又迁回了自己的故乡,现在大概有500到800人返回隔离区居住,这些人几乎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对他们来说,或许辐射之害难抵思乡之痛。
  2006年4月5日,伊陵特西镇上的村民在音乐节上抽烟。这里的很多居民,在1986年发生事故后,无视官员的警告,陆续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中。他们说,虽然这片土地已经被核污染,但他们愿意生于斯死于斯,而不是怀着一颗破碎的心背井离乡埋骨异地。考虑到辐射耐受度,当局最初将这些回返者定性为非法居民,并再三把他们从家里驱逐出去。后来政府慢慢妥协,从1992年开始将他们登记为合法居民,并为他们提供一些帮助和设施。



7.jpg
大多房子通了电,有的还安了电话,他们种菜、饲养家禽、捕鱼打猎,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可是生活在这里依然十分艰苦,一般没有交通工具,回来的几百人很难获得医疗协助。为保证基本的医疗保健,切尔诺贝利医院的医生队伍每月都到这几个村庄里进行定期巡回检查。每周会有货车来到这里,为村庄里的人们送生活必需品。
  2006年4月2日,70岁的米哈伊尔在家里喝着伏特加。



8.jpeg
【从未离开过的夫妇】距离事故35公里的Redkovka村的个别居民拒绝离开。丽达和米哈伊尔,这对70岁的夫妇都出生在Redkovka,从未考虑过搬出去,即使他们知道切尔诺贝利的事故。而事实上村庄现在的人也逐渐散去,破旧荒梁,这就是那里的现状。两位老人相依为命地在这片荒芜中存活着,但上帝还是留下了那个陪你进入坟墓的人。



9.jpg
【坚守家园的姐妹花】“比起核辐射,我更害怕饥饿。”根据讲述隔离区居民故事的纪录片《The Babushkas of Chernobyl》,大约有100位妇女重返隔离区生活,邻居早已逃散,丈夫也离她们而去,这些老妇选择对抗官方的驱逐,在她们世世代代生存的土地上重新开始耕种劳作,自给自足,度过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她们的姐妹团还在壮大。



10.jpg
【一生与病痛相伴的玛利亚】然而核辐射带来的恐慌和灾难还没有散去。“我的母亲告诉我,那是特别安静的一天,阳光温暖微风拂面,她和我的父亲打开窗户,和往常并没有不一样。”一场30年前的核泄露事故,一卷在事故现场附近拾获的过期菲林,一个30年前出生的女孩玛利亚,因为核辐射,她一生与病痛相伴,心跳过快导致的手部颤动使她难以完成自己的建筑师梦想。



11.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8 02:34 PM , Processed in 0.03315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