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3|回复: 0

[史地人物] 每日签 | 泰坦尼克号里藏着我父母的爱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10 10: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泰坦尼克号里藏着我父母的爱情 

 2017-04-10 吴呈杰 每日签




 1 


1912年4月10日,一艘长269米、载满2207名乘客的巨型邮轮从英国南安普敦出发,计划中的目的地是美国纽约。4天后的深夜,这艘号称“永不沉没”的轮船撞上冰山,船体断裂成两截后永葬大西洋海底。


《泰坦尼克号》剧照


它的名字是“泰坦尼克号”。在古希腊神话里,泰坦是一个与诸神作战,最终陷入迷狂的精灵族群。


直到85年后詹姆斯·卡梅隆的史诗巨作《泰坦尼克号》上映,再次将这个傲慢的称谓带回人们视线。在演员安德鲁·威尔森撰写的回忆文章中,他认为“泰坦尼克”是当时世上认知度最高的三个单词之一,排在前面的是“上帝”和“可口可乐”。

 

1998年4月1日,也就是4月10日的前10天,《泰坦尼克号》正式引进中国,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这个记忆被无数人分享,对于我,一个95后来说,泰坦尼克号和我对父母的爱情印象神奇的联系到了一起。他们是小城里的青年,一生似乎没有什么波澜,这部片子成了他们爱情的一个借力点。



 2 

 

上映的时候,我一岁半。

 

于情于理,我是不可能在当时看过这部电影的,可是,每当提到《泰坦尼克号》,我脑海里还是能浮现出当年万人空巷的火爆场景。直到多年后我才想明白了当时的蹊跷:原来我爸妈把这片子挂在嘴边太多次了。

 

我爸妈在1995年的元旦因相亲结识,到第二年的新年结婚。我爸长得又瘦又小,体重刚刚过百,常年戴着一副厚重的圆框眼镜;我妈身高1米7,在当时人们的眼中着实是有些魁梧得过头。


这两人站一块,怎么看也不般配。从认识到结婚的一年间,都没有什么感情的实质进展的。

 

在近些年的记忆中,他俩甚至不约而同地把《泰坦尼克号》的上映时间给弄混了。他俩坚称是在“谈朋友”阶段去看的,当我提醒这片子是1998年才上时,他们才终于醒悟过来:可不是嘛,那会为了摆脱我去看电影,不得不把我寄放在外婆家。



 3 

 

1998年的4月初,天气微凉,江南地区的春意还没完全舒展开。估计因为这是她和我爸第一次两人看电影的缘故,我妈的装束隆重得有些滑稽:上身裹着从我外公那借来的、价值1000多块的皮大衣,下面是一身黑色的一步裙。


因此,当她侧着身坐上我爸的踏板摩托车,突突突地往镇上唯一一家电影院赶时,想的不是接下来要看的电影如何如何,而是怎么努力在不走光的前提下不让自己从车上掉下去。


 

在此之前,他们对看电影的记忆都还要追溯到中学时代。那时周周都有露天电影在广场上放,电影院里也还常贴出新上电影的海报。票价通常是两三块,考虑到当时工薪阶层的月收入也不过三四十块,要舍得买票必须得经过一番心理斗争。


因此,一个更耍小聪明的方法诞生了:逃票。以我妈为代表的女生会提前两小时躲在影院厕所里,我爸那帮男生则会偷偷摸摸翻过影院两米高的围墙。

 

影院的好时光终结于80年代中期。电视机开始进入家家户户,先是9寸的黑白电视机,很快就有人家换上了12寸,再接着,彩色电视机也出现了。人们习惯于一大家子吃完晚饭后一块窝在沙发上看电视,电视上就有种类丰富的译制片可供选择,谁还愿意特地走几里路去花那冤枉钱?

 

镇上唯一一家电影院就此陷入十余年的沉寂。这是当时全中国的普遍现象,设备老旧,没有观众,电影院濒临倒闭,中国电影市场处在最低迷和最艰窘的时刻。1994年是中国引进好莱坞分账大片的元年,但直到《泰坦尼克号》,大多数国人才第一次在影院见识了好莱坞大片。



 4 

 

在去看《泰坦尼克号》前,我爸妈已经在各种场合听说过这部影片了。由于时任国家领导人江泽民在公开场合表达了对《泰坦尼克号》的肯定,广播和报刊更是不遗余力地全方位宣传。


那年春天,《泰坦尼克号》都成了小镇上人们见面打招呼的话题:“你看了没有?”在我爸妈的印象中,“船难”“美国片”“凄美的爱情故事”都是给这部片子预先贴好的标签。



电影票是我妈单位发的,每人都有两张。购买《泰坦尼克号》团体票作为给公司员工的一项假日福利,这是当时的一种通行做法。共能容纳七八百人的大厅挤挤挨挨地坐满了,还遇到不少左邻右舍的熟人。

 

电影没有按时开始,人们在黑暗中面面相觑。影院经理赶紧出面解释:“片子的拷贝还在路上,大家别急。”


由于《泰坦尼克号》在中国只引进了一套原版素材,一套素材最多可以复制300个拷贝供给全国影院放映。面对大量的全国观众明显不够,折中的解决办法就是几家影院共享一个拷贝。因此,常常是一个镇子上的影院刚刚放完,再马不停蹄地送到相邻镇上。

 

直到今天,他们还能回忆起印象最深的几个片段:撞船当晚,在三等舱里一群爱尔兰移民在跳舞;热气腾腾的蒸汽车间里,汗流浃背的工人还在劳作;一句“冰山!”的叫喊后长达三分钟的惊心动魄;坚持到最后一刻的乐队;无法逃生、偎依在床上的一对老人;拨停时钟,记录下最后时刻的邮轮设计师;手握船舵与船共沉的船长……



 5 

 

最让我爸妈有感触的,还是那个印在海报上的经典镜头:杰克引导露丝站到船头的栏杆上,迎着风张开双臂。感触一方面是对两人跨越阶级的爱情的祝福,另一方面也是想到了自己:到结婚时,他们甚至还没有彻底了解彼此,反而是在婚后生活的柴米油盐和小打小闹中,真正“谈起了恋爱”。


 

看《泰坦尼克号》的时候正是他们的磨合期,我的出生某种程度上承担了激发他们争吵的导火索的功能。我小时候爱撕纸,找到可以撕的纸让我乐此不疲。对此,我爸妈各执一词:我妈认为这是孩子的天性,不用刻意引导;我爸觉得会养成坏习惯,坚持要给点教训让我长长记性。这样的争执绵延了五六年。

 

因此,《泰坦尼克号》像是一个突兀但闪光的坐标,横亘在我爸妈的青春岁月中。他们都还年轻,各自都有些不肯退让的意气,吵起架来能掀翻天花板。但当生活的潮水涨了又退,堵在胸口的那块顽石也不免被磨平了棱角,砥砺出最圆润的模样。

 

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泰坦尼克号”式的爱情,故事更像是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凯特·温斯莱特合作的第二部电影《革命之路》。一对年轻的夫妇彼此深爱对方,当然也幻想过一场激动人心的出走,但还是不得不共同面对温水煮青蛙的生活。有一种说法是,《革命之路》正是《泰坦尼克号》的另一个结局,倘若杰克没死,那美好的爱情童话总会被琐事烦忧的世俗压力给打成原形。

 

观看《泰坦尼克号》电影本身也像是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历险,从这个角度上,我爸妈可以称得上是婚姻制度的幸存者。



 6 

 

2012年4月10日,3D版《泰坦尼克号》在中国上映。我高一。

 

片子在宣发时大打怀旧牌,还发起了“我和泰坦尼克号”的故事征集活动。中国观众显然很吃这一套,3D版《泰坦尼克号》在中国收获了10亿票房,占了全球票房的43%。

 

在接受采访时,卡梅隆这样分析3D版《泰坦尼克号》在中国的火爆:“我个人听过很多类似的故事,所以我相信《泰坦尼克号》确实和很多人的人生轨迹联系在一起。

 

我在一所寄宿制高中上学,只有周末才能回家。那天刚刚公布了期中考试成绩,我的名次下滑了不少。一路上,爸妈都在喋喋不休地教育我:别看现在才高一,已经到了冲刺高考的时候;要想上北大,你的数学还得加把劲;帮你找好了课外补习的老师,暑假去上课吧……我怔怔地望向车窗外,看着一闪而过的影院招牌,没来由地说了一句:

 

“我们去看《泰坦尼克号》吧?”

 

在影院里,我们度过了最安静的194分钟。


文 / 吴呈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8 11:46 AM , Processed in 0.05927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