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7-4-8 09:11 PM 编辑
腾讯网 2017.04.09
49岁调味师的豆瓣保卫战
本期作者:张磊
“临江寺”豆瓣的制作工艺,遵循古法制作,代代相传,49岁的余绍军是厂里资历最老的调味师。他希望工艺能够传承下去,毕竟自己会慢慢老去。
关闭
3月1日,四川省资阳市临江镇,沱江的水缓缓流淌着,火车在老成渝铁路上发出哐当哐当的响声。在“临江寺”豆瓣厂古色古香的院墙内,晾晒场上一缸缸排列整齐的豆瓣在时光中慢慢发酵。49岁的调味师余绍军揭开一缸已经放置了400多天的豆瓣,空气中飘散着弥久的清香。(图/文 四川法制报 张磊)
“临江寺”豆瓣迄今有280年历史,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阳市唯一的“中华老字号”,老一辈的人在炒回锅肉的时候都会放上一点“临江寺”豆瓣,出锅的味道才正宗。
“临江寺”豆瓣的制作工艺,遵循古法制作,代代相传,49岁的余绍军是厂里资历最老的调味师。
1982年,15岁的余绍军进入了“临江寺”豆瓣厂,那个时候正是“临江寺”豆瓣红火的年代。“当时,工厂的大门口是招待所,常年住满了全国各地慕名前来的客商。买豆瓣需要托关系、批条子,最长的要等一个多月才能买到豆瓣,即使这样,厂门口还是停满了货车。”余绍军说。
刚进厂的时候,余绍军根本没有资格参加豆瓣的制作工艺。而是被安排去剥胡豆壳,然后学习制作酱油和醋,一天要工作10多个小时。有的时候甚至是通宵上班,每隔2个小时要去看看豆子发酵的温度,然后不停地翻动均匀,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老茧。
这一干就是8年,余绍军终于能够进入制酱区工作了,一天最多要搅300多缸酱。好学的余绍军向当时的调味师提出想要学习调味技艺的请求。师傅同意了,但却并不倾囊相授他调味的配方,“师傅教我的时候都留了一手,核心秘方从来都不告诉我。”余绍军说。
于是他就开始自己摸索,每天等大家都下班了以后,余绍军就一个人留在小小的配料房里专研。历经10多年,上千次的失败和尝试,终于酿出了跟师父同样口味的豆瓣酱。
在“临江寺”豆瓣的厂区内,有“迦叶”“菩提”两口千年古井,至今豆瓣产品制曲环节都必须用到这两口井的井水。当地传说,唐代武则天曾在古成渝道上赐建蒙刺寺时,打下古井。明末清兵入川,蒙刺寺300武僧寡不敌众,在扑江而亡前,将两井垒土掩埋,并放火焚寺。1729年,江西籍人士聂志兴在临江镇安家,从事豆瓣、酱油的贩卖。偶然听到唐代古井“神水”的传说,最终找到被乱石填满的古井,将其买下,用作酱园生产。
古井水由此沿用至今,280年过去,菩提、伽叶两井依然是“临江寺”豆瓣美味的独门秘器,井水高于数百米外的沱江水面近20米,每天取水四五个小时后,井水涨回到原位,真可谓取之不竭,其中奥妙,至今无人能解。神奇的古井水使临江寺豆瓣口感独特,若改用达标自来水,则不能入口化渣,中有硬芯,色泽干涩,口味不佳。古井水成为“临江寺三绝”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