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说:这片儿如果放到现在,果断不能过审!在这片儿面前,宫斗戏全都弱爆了!
今天,乌鸦要介绍的是:《背靠背,脸对脸》。
老王,是文化馆的代理馆长。
为了拿掉“代理”两字儿,他兢兢业业的折腾了三年,还是没能“转正”。
媳妇挤兑他:代理馆长都当三年了,这小老婆还想着扶正呢!
老王不傻,就是有点装逼。比方说,文化馆搞民意调查,老王就给自己投了一票。
搞得领导很不高兴:你的政治觉悟还不成熟啊!谦虚是党的优良传统,要知道,什么事儿都逃不过群众的眼睛啊!
再比如,局长的女儿想到文化馆上班,这本是签个字、盖个章的事儿。
老王偏要搞得很复杂,他折腾了一场“公开招聘”,安排了一堆假模假式的评委,准备用“正大光明”的方式让局长女儿“考”进来。
这官场上的事儿,只能你去领会领导的意思,哪轮到领导去领会你的意思了?这不,马屁拍到了马腿上,局长不高兴了:这招聘,咱不参加了!
局长还说了:你高招特别多,让人防不胜防啊!
你看没过几天,老马就空降到文化馆当了馆长。
老马是个农民,之前是西山乡的副乡长。老王很不甘心,一个乡巴佬,凭什么当文化馆馆长?
老马上任第一天,老王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他对全馆人说:老马同志过去专门跟农民老大哥打交道,抓火葬,积肥,交公粮,妇女结扎很有办法。以后就要跟各位文化人打交道了,我相信,他也会有办法。
老王利用熟络的人际关系,以及地缘优势,想尽办法给老马出难题。
几番较量,老马终于被挤走了,但老王还他妈是个代理馆长,继续蹲在副职上。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文化局局长的秘书小阎,就这么成了新任馆长。
表面上看,这就是一个芝麻绿豆的小官,引发争权夺利的故事。但它的复杂性和残酷性,毫不逊色于宫廷斗争。
绵延千年的官场社会,造就了中国人独特的处世哲学,隐藏自己的欲望,掩饰自己的情绪,退三步进一步,以四两拨千斤的手段,应对世事的无常,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最大程度的保护自己的利益,也才能够在复杂的社会当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引自《第十放映室》解说词)
黄建新导演把上世纪90年代的一个文化馆,拍得阴森刺骨,仿佛是恐怖片中的场景。
毛主席说: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别看这是一个小小的文化馆,却继承了封建官场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暗流汹涌。
小阎可不像老马那样懦弱,雷厉风行,政务、人事、经济一把抓,还真是个“小阎王”。
要斗垮这“小阎王”,可不像挤走老马那么容易。
转机,来自于老王的父亲。
话说,老王的老爹是个修鞋匠,在街边摆了个修鞋摊儿。机缘巧合之下,“小阎王”恰好去那里修鞋,结果王父把他的鞋给搞坏了。
阎馆长吼道:这双鞋值140块,你给我赔!你要是不赔,我把这鞋挂你脖子上,拖你去游街!
殊不知,这一切都在看似老实的王父的算计之内,他狡黠对儿子说:我这么一闹腾,群众都骂小阎。领导会怎么看他?巴掌大的地方,明天就会渲染开了,说别人坏话,每个人都会添油加醋。你爹我修了一辈子鞋,什么人我没见过,哼,小阎他还嫩着呢!
王父卖血赔鞋,闹得满城风雨,新闻还上了报纸《鞋匠被逼卖血,只因为官不仁》。果不其然,这么一闹,“小阎王”就被停职检查。
其实,老王、老马、小阎…都不是算是坏人。就以老王为例吧,他孝顺老父,拒绝贿赂,厚道待人。
但“权力”就是最强力的春药,能够让一群厚道人争得头破血流、丑态百出。一句:哪个副手不想转正?道出了中国官场的多少辛酸,多少感慨。
再比如,老王的爸爸,勤勤恳恳一辈子的老鞋匠,与人为善,热心助人…但为了帮儿子除掉“小阎王”,他巧设圈套,出手老辣…为了让媳妇生一个孙子,他甚至试图毒哑自己的孙女…
有网友写道:小小文化馆的权力斗争,隐喻的却是几亘古不变的大道理,学而优则仕,仕不达则生儿子,这就是死循环的中国。
柏杨说: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像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的流下去,但因为时间久了,长江大河里的许多污秽肮脏的东西,使这个水不能流动变成一潭死水。
这部电影,用扭曲的众生,颓败的古建,清冷的色调,阴郁的配乐。为我们讲述了一个“酱缸文化”中让人“细思极恐”的故事。
有趣的是,拍完这部电影的若干年后,黄建新摇身一变成了《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的导演。电影之外的这个结局,才真是出人意料,遐想连篇...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7 09:03 PM , Processed in 0.07229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