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41|回复: 0

[知识] 讲真,你不懂卤煮的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2-23 04: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讲真,你不懂卤煮的美! 

 2017-02-22 少安叔 食城记

每一座城的居民心目中,都有一道与当地气质极其相称的食物。或许这种食物没有多么传奇的故事背景、没有高大上的文人墨客做背书,有着的仅仅是多年沉淀习惯而成的味道与形态。这种食物,是当地人心目中的图腾,沟通的桥梁。并为当地人所津津乐道。它不轻易被外来者所接受,也不轻易做出任何曲意逢迎的改变。而对于北京城来说,【卤煮火烧】就是其中一种很北京的市井食物。



说起卤煮火烧,得分开两部分来写。所谓卤煮,其实就是卤汤炖煮出来的猪肠、肺头少许五花肉,用卤汤熬制出来的下水肉食。北京人,把这个叫做菜底。 火烧,就是北方地区常见的面饼。或发面或死面,各有不同。



在炖煮这些东西的同时,大锅里还煮着大火烧。饱吸了卤肉的汁,既有肉香,还有面饼的筋道。连汤带菜,盛出一碗,浇点腐乳、韭菜花和辣椒油,再撒上点蒜泥。小肠的柔韧,肺头的软烂,老汤的香浓,动物内脏的油脂,再加上韭菜花、蒜泥的鲜辣开胃,很是一个惬意。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谁把卤煮火烧列入小吃类别当中。而在北京人的眼里,传统小吃里面根本没有卤煮火烧的地位。北京城内(过去地区划分)也没有卖它的。



那时候,卤煮火烧是南城贫民区(如今的宣武、崇文、丰台一带)苦力阶层的食物,卤煮火烧做的再好吃,也上不了台面。散了工的体力劳动者,花不多的钱就能吃到有肉、有菜、有主食的一餐。而这广受喜爱的饭食,其实是对一款著名美食-苏造肉的低配版模仿。



苏造肉,也有说是苏灶肉的·。虽然坊间争执不一,但是源头却都指向苏州。这是一款由清朝宫廷流传到民间的御膳。溥杰与妻子嵯峨浩所著的《食在宫廷》介绍,此菜是由苏州著名厨师张东官传入清宫的。张东官原本是苏州官员的家厨,乾隆在陈府赴宴,对张东官的厨艺很是赞赏,于是将其带回皇宫内做了御厨。坊间传说种种与乾隆帝有关的食物,目前来看只有这件事是真的。



颇受皇帝赏识的张大厨,根据乾隆偏好重口味的饮食习惯,用五花肉加丁香、官桂、甘草、砂仁、桂皮、蔻仁、肉桂等九味香料烹制出一道肉菜供膳。清宫膳单上的所谓‘苏灶’,说到底,全出自张东官主理的厨房。苏指苏州,灶指厨房。‘苏灶’遂誉满宫廷内外。而叫苏造,则说明了是苏州厨师制造的美食,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也说的过去。



苏造肉流传到民间后,有贩卖者将火烧放在肉汤中炖煮,每天早上在东华门外设摊专门以此为早点,向宫廷官员售卖。用五花肉加丁香、官桂、甘草、砂仁、桂皮、蔻仁、肉桂等九味香料烹制出一道肉菜供膳。



时间向前推移到清朝光绪年间,三河县人陈兆恩就是众多贩卖苏造肉的餐饮老板之一。当时的全国经济环境不是很好,穷人也比较多。陈兆恩改用廉价的五花肉替代了肘子肉,并添加了更加廉价的猪下水为补充食材,因为价位低廉,既解馋又充饥,颇受老百姓的喜爱。最后,经过陈家三代人的努力,终于创立了小肠陈这个百年金字招牌。



中国人,向来擅长把看似无用的动物下水(内脏)做成各种诱人美食。四川的蘸水肥肠、广东的三及第粥、三及第汤无不是当下名吃。有的人嫌弃内脏所独有的气味,有的人则偏好这种气味,并认为没有脏器的“臭气”就不是正经的内脏美食。其实,各花入各眼。讨厌的,自由他讨厌去,不喜这种味道的人,不懂的卤煮的美好。

文 | 食城记

图片 | 源自网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9 12:37 AM , Processed in 0.02964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