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81|回复: 0

[风味小吃] 福桃 | 烧麦烧卖,傻傻分不清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2-19 01: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福桃 | 烧麦烧卖,傻傻分不清楚 

 2017-02-17 李舒 福桃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开时,你能想到什么?


我只能想到桃花烧卖,这是属于一个美食爱好者的浪漫。



这种吃食在《金瓶梅》里只出现了一次,是西门庆和清客们的家常饭食:“西门庆只吃了一个包儿,呷了一口汤,因见李铭在旁,都递与李铭下去吃了。那应伯爵、谢希大、祝实念、韩道国,每人吃一大深碗八宝攒汤,三个大包子,还零四个桃花烧卖,只留了一个包儿压碟儿。左右收下汤碗去,斟上酒来饮酒。”


最早在文学作品里出现“烧卖”一词,我记得是《快嘴李翠莲》:“烧卖匾食有何难,三汤两割我也会。”《快嘴李翠莲》是宋元时期的作品,所以在那时,“烧麦”已经是十分常见的面食了。


不过,这个食物似乎见过许多种称呼,有“烧麦”者,“烧卖”者,亦有“稍麦”者。元代高丽出版的汉语教科书《朴通事》上记载,大都(今北京)午门外的饭店里有“稍麦”出售。对于“稍麦”,还有两段注解,一为:“以麦面做成薄片,包肉蒸熟,与汤食之,方言谓之稍麦。麦亦作卖。”二为:“以面作皮,以肉为馅,当顶作为花蕊,方言谓之稍麦。”


清人郝懿行不这么看。他认为,“稍”是“稍稍”的意思,“言麦面少”。因为“稍麦”裹着肉馅,外皮很薄,由此得名。郝懿行的时代,烧卖的称呼简直五花八门,除了上述三种,还有“稍梅”、“纱帽”、“稍美”等称呼。

“捎美”来自清末民初薛宝辰的素食说略“以生面捻饼,置豆粉上。以碗推其边使薄。实以发菜、蔬、笋,撮合。蒸之。曰捎美。”薛宝辰是陕西人,这个做法应当也是陕西做法。“稍梅”的称呼出自湖北,我觉得大概是因为成品似梅花而得名。“纱帽”是上海嘉定的说法,《嘉定县续志》云:“以面为之,边薄底厚,实以肉馅,蒸熟即食,最佳。因形如纱帽,故名。”


桃花烧卖是明代的家常小吃,不仅《金瓶梅》中出现,《万历野获编》亦有。所谓“桃花”,应该取的是烧麦之顶穗犹如绽放桃蕊,和古人所说的“当顶作为花蕊”相合。明清小说里,烧卖出现的频率很多,比如《儒林外史》第十回:“席上上了两盘点心,一盘猪肉心的烧卖,一盘鹅油白糖蒸的饺儿。”清朝乾隆年间的竹枝词有“烧麦馄饨列满盘”的说法。李斗《杨州画舫录》、顾禄《桐桥倚棹录》等书中均有烧卖一词的出现。


烧卖的流传方向,是由北而南,因为馅料的不同,出现了各种种类的烧卖。南方人的烧卖里有浸泡蒸熟的糯米,再配上猪肉馅料炒制而成。我初到北京时,像个游客一般去吃“都一处”的烧卖,据说,这是被乾隆皇帝点过名的烧卖。形状特别精美,不过个大皮厚,吃下去只有饱的感觉,味道实在一般。



我最爱的,乃上海的下沙烧卖。第一次吃,简直惊艳,精髓在里面细碎碎的笋丁,还有若有若无的一点肉皮汤,一啖,真正鲜掉了眉毛。这几年满大街都是“下沙烧卖”,分不清哪家正宗哪家伪劣,妈妈曾经给我买过一次,里面居然加了酱油,一股酱肉包的味道。


看来,就连烧卖也有“人生之若初见”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5 08:51 AM , Processed in 0.02964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