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客:陇南高山上,住着“神”的村庄
网易图片 2017-02-14
武都高山戏起源于鱼龙一带的传统戏种,当地海拔约2000米,“高山”之名由此得来。武都区鱼龙镇下辖的村庄地处偏远,导致当地经济相对落后,另一面却因此保存了自古传下的文化遗产。在西方洋节越来越盛行的今天,他们用传统的戏剧庆祝着刚过去的中国农历新年。摄影/潘超越 编辑/刘书琪
高山戏,又名高山剧,武都曲子戏,是甘肃省独有的两大特色剧种之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鱼龙镇下属村有30多家高山戏剧团,后来都逐步解散,村里的戏楼要么被拆,要么塌陷,当地逢年过节登台唱戏的传统就这样在十多年前打破了。随着村中“戏模子”、老艺人相继过世,年轻演员又严重缺失,武都高山戏文化一度濒临消亡。图为2017年2月6日,高处拍摄的鱼龙镇观音村。
2008年,武都高山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它被兰州大学宁希元教授誉为“中国戏曲理论研究的活化石”。一批高山戏艺人和学者开始着手拯救该戏曲文明,武都高山戏的锣鼓声再一次回荡于高山之间。图为2017年2月6日,农历初十清晨,一名村民站在观音村的老庙前,等待“出灯”仪式。
自古以来,鱼龙地区庙会、祭祀、社火等民俗活动极其盛行,高山戏即是从这里的民间祭祀、歌舞和传统社火中孕育、演变、发展而来的戏曲剧种。图为2017年2月6日,在观音村村庙里,老艺人为一名装扮关羽的村民整理面具。鱼龙镇各村在“大身子”的扮演上有所不同,观音村以喜扮传统的“刘关张”为特点。“大身子”是当地对身穿艳服、头戴面具的“神”的尊称。
2017年2月6日,在观音村村庙里,一名青年“把式”在“出灯”仪式前用手机拍摄身边的同伴,他们有的扮演男性角色——把式;有的扮演女性角色——旦角。在这其中,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参加武都高山戏的表演。
高山戏的舞台演出程式一般分为:“踩台”“开门帘”“打小唱”“演故事”。其中“演故事”是高山戏的正式内容,其他打麦场地的表演如“圆庄”“上庙”“走印”等,则带有明显的祈福、娱神性质。图为2017年2月6日,在观音村,行进队伍在举行“圆庄”仪式。
图为2017年2月6日,在观音村,行进的队伍前往村外的一块空地举行“圆庄”仪式,有“画地为圈,圈保平安”的寓意。
在“过关”时刻,顶着神狮的人和“把式”演员用腿在跪着的村民头上“画”一圈,村民相信,这可以驱逐旧一年的晦气,护佑来年身体健康。图为2017年2月6日,在观音村村庙外,女人们以跪地的形式等待“过关”仪式。
图为2017年2月6日,在观音村的一块空地上,两位“大身子”正在表演。周围的斜坡上聚集了一堆围观的村民。
图为2017年2月6日,在观音村,武都高山戏演员们在后台准备登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