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1|回复: 0

[史地人物] 每日签 | 龙应台:一个犀利女人一生中的大河与浪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2-12 08: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龙应台:一个犀利女人一生中的大河与浪花 

 2017-02-13 卫诗婕 每日签


作为华人世界最有名的作家之一,龙应台的名字在这个时代足足活跃了四十年。

 

相信在许多人的童年、少年和青年里,龙应台的作品是不可绕过的文学滋养。在她的文字世界里,批评可以掷地有声、严酷犀利,故事可以娓娓道来、平心静气。

 

让今天的龙应台在文人中尤其显得与众不同的,是她的前台湾“文化部长”身份。

 

1999年夏天,台北市政府拟建文化局,时任市长马英九在一众文人中选中了龙应台:她拥有在华人世界的影响力,兼顾台湾本土和大格局下的历史文化,是首任文化局长的不二人选。


 

7月,定居在德国的龙应台接到台北市政府的来电,“请龙老师把履历寄到台北”。“文化局长是个什么官?”她半开玩笑,“我不求职递什么简历,马市长要了解我可以看我的书。”

 

最终,马英九登门拜访,如愿纳贤。龙应台不是没有犹豫,但还是选择把这次机会当作人生的田野调查,她有着传统知识分子的底色,拥有“书生报国”的理想。

 

13年后,伴随马英九就任新一届台湾地区领导人,开始第二个任期,她又再次登上台湾地区“文化部长”的位置。

 

她曾这样表达过对权力的认知:“如果我是一个艺术评论家,写一百篇文章呼吁台湾成立一个艺术银行,以开拓年轻艺术家的国际市场,可能无人理睬。身为部长,只要批一个‘可’字,艺术银行就成真的了。”

 

事实上,在让她响彻台湾文坛的《野火集》中,她对台湾社会的透视和批评就已暗藏了她不经意间的梦想——文化治理、古籍保护、民智教育……这部诞生于上世纪台湾解严前的杂文集犀利辛辣,在当时的台湾社会造成极大轰动。父亲曾提醒她,下笔三思,“小心被绑了扔进海里”。

 

龙应台没有退缩。当年不曾,而今不必。

 

两轮出仕中,不乏对她的文人性情和政治作为大有不满的人,称其是“马英九团队中最耀眼的花瓶”。

 

但在另一些人眼中,龙应台仍是“得到来自台湾文化界的拥抱远多于挤压”。

 

无论如何,在将自己的文化理念通过官僚机器的运作变成现实后,她又回归文坛,“事了拂袖去”的洒脱背影,自始就是她为文人从政设想好的结局。

 

无论在台湾还是大陆,都有一些不喜欢龙应台的人。她习惯做犀利、坚定的评价,深信自己的价值观,但少有多维度的剖析和推敲的仔细。自由、民主、平等的概念是她的常用母题,诚如一个网友一语道破,“启蒙时代已经过去,华人社会需要进步的、升级版的龙应台”。

 

但她又是可爱的。她渴望探究“背后的齿轮是如何运转的”,在经过实务的历练后,终于发现做官不能像作文那样“理直气壮”。

 

好友林青霞评价她,“笔下犀利 ,私底下是个傻大姐。”

 

她不修边幅,一条裤子可以穿25年。人前总是休闲装扮加一个双肩背。她快人快语,见到不合适的,就要说出来。她不想被官僚的一套束缚,穿球鞋进“立法院”,穿露趾凉鞋做演讲。


这一派作风惹来很多非议,但熟悉她的人不会对她苛求,懂得欣赏她可爱的地方——她孝顺慈爱,对年迈的母亲细语柔声,对孩子宽容体贴;她工作认真,时常在投入一本书的写作后就天昏地暗,不思寝食。


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

 

但在工作之外,她又是灵动且充满魅力的。

 

“在香港,两个女人去行山,带一支红酒,两个酒杯,一些cheese、salami和牛肉片。爬到高处,喝一点。小孩子和狗过来了,给他们点小食。”

 

她与林青霞这一段全台皆知的闺蜜情,在我看来就是两个气味相投的人的惺惺相惜。表面上看来,她们是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一个是不修边幅的公知,一个是无死角精致的女明星。但她们都是少有的人到中(晚)年仍然目光清澈、保有纯真的女性。


林青霞与龙应台

 

和那一代大多数台湾知识分子一样,龙应台成长于台南的眷村,在“外省人”的乡愁中长大。她会因为听到湖南乡音而落泪,对所有操着乡音的父辈起立致敬。


因为父亲是公务员,三年轮换工作地,龙应台的童年一直在迁徙中度过。成人后,她又远渡留学,而后旅居欧洲。

 

她曾不止一次说过,“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哪里人”。

 

一个没有归属感的人,穷极一生寻找自己的坐标。于是我们在她的文学中看到她尝试找到与家国(《大江大海1949》)、与社会(《野火集》)、与家人(人生三部曲)的情感纽带。

 

最近一次由她引发的话题,是去年10月她在香港大学演讲,当问及台下“你的启蒙歌是什么”,台下香港浸会大学副校长周伟立回答“《我的祖国》”,从而引发全场合唱。

 

这个小插曲却在网络发酵成为“龙应台被‘打脸’”,演讲动机被解读为“蓄意挑衅”。

 

事实上,在现场合唱《我的祖国》之前,在场的台湾听众用国语合唱了《绿岛小夜曲》,香港学生则用粤语合唱了《友谊之光》,氛围轻松和谐。

 

最终,龙应台专门发文回应此事,呼吁“抛开一切立场”来“守护自己的文化”,“大河就是大河,浪花只是浪花罢了。”

 

今天的龙应台正好65岁,在人生的这条大河中,她仍然坦荡从容。



文 / 卫诗婕

编辑 / 大   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8 04:28 AM , Processed in 0.07075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