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客:相遇温情与卡苏乎人的坚毅
网易图片 2016-12-12
每一次好整以暇的背后,都要经历无数次的兵荒马乱。卡苏乎人知道这一点。当村庄对面的色果(藏语谐音)山顶积起第一道雪时,卡苏乎人就得开始考虑这一年年尾的大事:准备冬肉。首先,你得有一头养了三年的牦牛,或者花5000元买一头别人养了三年的牦牛。然后,杀牛,清肠,将肉分门别类地挂起晾晒,或者炖上。
“多一克温暖”的人——海澜之家、网易和暖流计划的志愿者们,也知道这一点。他们得经过周全策划、精心准备,赶制羽绒服,购买文具、毛雨靴等等,从数千公里外、有着空调和暖气的城市出发,穿过万米高的云层,然后越过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的田地、河流、牧场和高山,来到同仁县色果山下。
在更大的风雪尚未翻过色果山时,卡苏乎人和“多一克温暖”人在经过各种兵荒马乱之后,相遇携手,好整以暇地度过这个冬天。色果山是卡苏乎最高的山峰,即便在整个扎毛乡,它的地标意义也不容忽视。从同仁县城出发,顺着隆务河逆流而上,驶进扎毛乡。翻过扎毛水库的垭口,就能看到色果山,它远远的,高高的,耸立在水库那头,群山之外。色果山看着不远不近,但要走近它,得转很多个弯。你还得不断在山路上盘旋盘旋又盘旋,90°,180°,360°,不同角度,很是考验车技。路是新修的水泥路,一车余宽。路外是小河,正值枯水季节,干涸成小溪流的样子,又被两侧冻结的冰渣挤压成一道小小的水沟。这条水沟,是从色果山上流淌下来的。
与远眺中神秘又让人心生期待的色果山不同,近观色果,它的山坡平缓,却在山腰处陡然间变得凌厉起来。因为树木稀少,草木枯黄的缘故,巨大的山体一览无余,没有深谷,没有怪石,显得大气。卡苏乎人居住在色果山下,对面那座相较平缓的山坡成为他们的世居地。卡苏乎人,对季节的判断大多来自于色果山。它高大,一屏障目,不可能绕过它。色果山脚出现一缕缕鹅黄,预示着春天来了;色果山坡牦牛群群、帐篷点点,说明夏天到了;山腰出现金黄之象,表明秋天到了。色果的冬天,来得很早,还在10月初,祖国其它大地尚处秋日的金黄色中,色果山顶就覆盖起稀稀落落的白雪。
卡苏乎的冬天很冷,3200米海拔,属于高寒地区了。纵然卡苏乎人有厚实的藏袍,还有从祖辈那里继承来的耐寒体质,以及铁炉子旁边成堆耐烧的牛粪,仅凭这些,要抵御风雪,还远远不够。他们仍保有先祖们的生存智慧:在冬日来临之前,备好食物,以便他们度过无法觅食的冬季。当色果山飘落第一场雪,卡苏乎人就开始考虑,该杀哪头牦牛了。杀哪头,都不忍。这些牦牛多喂养过两三年,每到夏天,他们将牦牛赶至山上,在那里一呆就是四个月,以天为幕,以地为席,彼此相依为命。
雪后,卡苏乎人会选定一个阳光尚好的日子,喊上自家兄弟,或者隔壁友邻,来参与“冬肉”这场大事。一双双像涂着红漆的双手,熟练地摆弄着脏器与脏器之间,牦牛的各个部位被逐一分割,又被分门别类地放置。
分门别类地将铅笔、卷笔刀、水彩笔、橡皮擦、笔记本等等装进书包,送到卡苏乎孩子们的手里,并不是一件顺手就来的事情。即便,“多一克温暖”人已经身经百战——在“多一克温暖”行动前两个冬天,他们走过了许多偏远贫困的山区,包括甘肃、河南、青海、河北、新疆、宁夏、内蒙、贵州等12个省份的200多所小学的贫困山区。而2016年冬天,他们定制的冬衣被送往19个省份。
但仍免不了手忙脚乱。11月27日上午,在处于同仁县某民居楼深处的仓库里,一群人蜂拥着抬箱子,时不时有几句略带惊讶和疑问的声音传出。“那箱书呢,我记得还带了书来的嘛!”“孩子们的衣服都上齐了,老师们的衣服可带上了?”“雨靴放在哪里?就是里面有绒的,专门给孩子们过冬穿的!”......半小时后,满载温暖的物品们终于装上了车。“多一克温暖”人大多出生、成长于相较发达的城市,进屋有空调、暖气,出门有厚实的羽绒服,面对寒冬,他们能够淡定无虞。
这世界上有许多的资源与善意,但真正去饯行公益,把公益做到实处,把物资送到需要的人手中,这并不容易。走进他们,得跨过平原、翻过高山、淌过大河。当他们历经艰辛到达这些苦寒之地,站在四处透风的房屋,感受着寒冷彻骨的山风,看到孩子们的玩场依然停留在十几二十年前,跳绳、划拳和追跑。他们难以想象,也充满无力感。“多一克温暖”人在初冬到达云南鲁甸的南筐小学,他们遇到一个名叫杨得容的小女孩,衣裳单薄,给她穿上“海澜之家”的羽绒服时,她不停地抽鼻子,问她话,她只是一脸茫然,沉默不语。虽然国家给予大量救援,新房子也陆续建造,但要迅速从地震中恢复元气,需要时日。
任何帮助,对于偏远山区的孩子们来说,实在有限。但这并不意味着,“多一克温暖”不应该为此努力。让人忧心动容的事情太多,世界展现它不够美好的时候也很多,“海澜之家”和“暖流计划”志愿者不是人云亦云的抱怨与吐槽,而是翻山越岭,将特地定制、充满暖意的羽绒服送到老师和孩子们手中。三年里,“多一克温暖”不仅是地域和数量的扩大,在资源整合和公益机制也不断成熟:作为服装行业的明星企业“海澜之家”提供物资,并与“暖流计划”志愿者执行温暖计划,而网易、优土、凤凰作为传播平台最大化传播公益。或许,这印证着“海澜”之意:以海阔天空之博大,创波澜壮美之事业。
所以,“多一克温暖”人来到这里,将那些印有米老鼠的书包,和装有藏红色羽绒服的“海澜之家”经典蓝黄色的手袋,被一一分到帮扎小学孩子们的手中。在卡苏乎,“多一克温暖”人也能收获温暖。
卡苏乎村是个传统藏民村落,他们与外来人沟通的唯一方式是:怯生生地靠近,不停地微笑,表达着善意与谢意。“海澜之家”的志愿者下陡坡,上斜坡,穿小径,过土坎,去遇见一个又一个藏民。他们同样只能回以微笑。他们惊奇地发现,在这里,微笑能换来一顿杀牛饭——他们殷勤地拉住你,不停地说:“嗦,嗦,柔,柔。”意思是:吃肉。“海澜之家”人带着温暖走进色果山下的那几天,正是卡苏乎人冬日里最为繁忙的时节。
11月28日中午时分,帮扎小学的教师索南项修在村子里转了一圈。他盘着念珠走在山道上,路过一户人家,大门被一把铁锁锁住,门外树干上挂着一个沾着血的塑料纸。他猜想,这家人刚刚杀过了牛。这会趁着清闲,去寺院了。隔壁那家院子的门虚掩着,但门内很安静。推开,三个女人站在院子里,细细说着话。个子最高的女人是桑杰吉,她旁边那位被岁月压弯了腰的老太太是她的母亲,另一个是邻居。
抬头看向屋檐,齐整地挂着很多肉,据说,这些肉属于牦牛大腿和背脊,是最精华的部分。这些肉被风干之后,就能拿来直接吃。它们很经藏,可以从冬天藏到夏天。她家头一天才杀了一头牛,花5000元买来的――养头牦牛得3年,费神。家里只养了5头羊,每到藏历5月(公历7月),桑杰吉将羊儿们赶到山上,搭起小帐篷,一呆3个月――这个季节,草场茵盛,是藏民放牧的最好时节。走前,顺便包上十来串干肉带去色果山坡。她时常要下山看看,父母双亲已老,膝下一双儿女大的六岁、小的两岁。家中8个姐妹,其中4个儿子,都分家出去了。37岁的她至今没有结婚,跟父母住在15年前改建的老房子里。
卡苏乎人各家各户的大屋檐都被改造成玻璃房,挡住寒风,又盛满阳光。桑杰吉家也不例外。桑杰吉往屋子中央的铁炉子里添了些碎牛粪――这是藏民主要的燃烧物,从年头到年尾,他们都很注意收集它。火苗蹿起,噼啪作响,铁炉的热气通往床铺,与炕无异。她的老父亲常年坐在炕上诵经,他身旁,2岁的孙女从被窝里露出了几缕卷卷的头发。时间从老人庄严又琐碎的经文,孩子酣甜又轻盈的睡梦中淌过。但在这个海拔3200米的村庄,生活并不轻松。交通闭塞,什么资源都没有;冬季冷又长,地里什么都种不下。他们不会汉语,甚至都不能在2小时车程外的同仁县城务工。他们只能倚仗色果的草场和虫草。
每到4、5月是藏区挖虫草的旺季。据说在同仁,要挖虫草得交10000元钱,挖多挖少都归自己。这两年,虫草价格降了很多,从约35元/根降至18元/根,45天的虫草季,能挖1000根。好在卡苏乎有色果山可倚仗,他们走过斜缓的山坡,爬过陡峭的山崖,走向色果山的深处,翻越到色果山的另一边。只要有色果山在,卡苏乎人心里就实沉许多。他们根据色果的四季风云变幻来安排农事,倚仗色果的草场来养活他们的牛羊,凭借色果山中的虫草奔向更好的生活。
他们在色果山下,拜佛、放牧、生火,以及迎来“多一克温暖”人。在某个时刻和某种程度上,海澜之家、网易和暖流计划、以及来自天南地北的人,具有色果山的意义。他们从数千里之外的地方来到这里,带来一个更辽阔的世界,一种更温情的关注,把他们内心中最光明最温暖的那一面,留给色果山下这些挣扎着摆脱困境的人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