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53|回复: 0

[哲史艺丛] 聂建松:他是牛顿的精神导师,布鲁诺丧命的推手 | 这不科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22 06: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聂建松:他是牛顿的精神导师,布鲁诺丧命的推手 | 这不科学 

 2016-09-22 聂建松 大家


这不科学

宗教与科学的相爱相杀


文 | 聂建松


一、从“赫尔墨斯”到“赫尔墨斯·三重至大者”

在古希腊人的神话中,赫尔墨斯是奥林匹亚众神之一,宙斯和迈亚之子,众神的使者,亡灵的引导者。他被认为是诸神之中最为狡黠的,而且在“言语”上尤有造诣。柏拉图在《克拉底鲁篇》(Cratylus)中,借苏格拉底之口这样描述他:

我应当想象赫尔墨斯这个名字必定与语言有关,表示他是一个解释者,或者信使、贼子、谎言家、议价者——所有诸如此类的事情,都与语言有着极大的关系。

不仅如此,自柏拉图之后,赫尔墨斯还被人们视为掌握了“神秘知识”的神祗。

然而,任何神话故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然,我们在此不用关心赫尔墨斯的形成,而主要关心的是他在之后的一个颇具影响力的流变——第二个赫尔墨斯,即“赫尔墨斯·三重至大者”(Hermes Trismegistus)的神话。

自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征服埃及之后,他建立了著名的亚历山大城。这个城市很快便成了当时帝国的中心,同时汇集了希腊埃及两地的文明,而两地的神话也开始相互接触、碰撞和融合。赫尔墨斯在此也遇到了一个“对手”,即埃及神灵“透特”(Thoth)。在埃及神话中,他是象形文字的发明者、众神的书记员、掌握最多奥秘知识的神,在死者的世界中,他又会化身成为定罪者,用羽毛在天平上去称重人心。

赫尔墨斯和透特二者之间有着惊人的对应之处:同样精通语言;同样掌握了不为人知的隐匿知识;甚至同样在死者的世界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当时的人们越来越将这二者视为同一尊神明——只不过不同地方的人对他的称呼不同罢了。甚至有人认为赫尔墨斯帮助荷鲁斯(Horus,埃及法老的守护神)夺回了对埃及的统治,而这原本是透特的工作。


埃及的透特神的经典形象之一,拥有朱鹭头的透特


另外一个引发“赫尔墨斯神话”流变的重要因素,是被称为“欧埃梅洛斯主义”(Euemerism, Euhemerism)的神话诠释学说。这个学说源自马其顿王国的宫廷神话学者欧埃梅洛斯(Euemeros),他主张任何神话故事都可以追因到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身上,只不过后人将这些历史故事和人物“神化”了,使得故事和人物成为了“神迹”和“神”。

在这种学说的影响下,“赫尔墨斯-透特”逐步走入历史当中:他不仅“成为了”一个人,而且曾经“真实地”生活在埃及这片土地上,正是他教会了埃及人航海、建筑、武器以及哲学。故而,会有些古代作品被视为是“赫尔墨斯-透特”所作,这也是日后《赫尔墨斯文集》(Corpus Hermeticum)的来源。

人们越来越将“赫尔墨斯-透特”视为一个人,而且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伟大的哲学家、祭司和国王,故而人们也按照当时敬奉帝王的习惯开始为他书写“皇家谱系”。其中最为经典的一个家谱如下:赫尔墨斯生阿伽陀代蒙(Agathodaimon,意为“善灵”),阿伽陀代蒙生“第二个赫尔墨斯”(the second Hermes)——赫尔墨斯·三重至大者,而赫尔墨斯·三重至大者自己也有一个儿子,名曰塔特(Tat)。

赫尔墨斯的影响并非仅仅局限于希腊和埃及的宗教之中,他的家谱也见于基督教的记载之中。在奥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的作品《上帝之城》(Civitas Dei)中,就记载了类似的内容:

赫尔墨斯又说:“与我同名的祖先赫尔墨斯居住在这块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土地上,他难道不会帮助和庇护从各地来到这里的凡人吗?”他这样说是因为这位被他称作祖先的老赫尔墨斯,亦即墨丘利,据说就住在赫尔墨坡利斯( Hermopolis,意为“赫尔墨斯之城”),也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你们瞧!他说的两位神,阿斯克勒庇俄斯和墨丘利,曾经一度是凡人。……就墨丘利来说,许多人不相信他曾经是凡人。也许作为神的赫尔墨斯与作为“三重至大者”(Trismegistus)的祖先的赫尔墨斯名字相同,但不是一个人?在此我不想争辩他们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但是按照这位赫尔墨斯的后裔的证词,赫尔墨斯神像阿斯克勒庇俄斯一样曾经是凡人,受到他的同胞们的高度尊敬,只要说明这一点也就够了。

这段记载非常著名,然而在之后整个中世纪,这些内容也成了西欧对赫尔墨斯仅存的记忆。赫尔墨斯和冠以赫尔墨斯之名的作品虽然从罗马帝国境内逐步消失了,但却又出现在另外一个世界之中,即“伊斯兰教-阿拉伯世界”。穆斯林没有排斥赫尔墨斯,反而接纳了他,并且把他视为是《古兰经》中的先知易德里斯(Nabi Idris)——他曾向埃及人传授金字塔的建筑方法;他曾在大洪水前向巴比伦人传授数学;他还是第一位掌握炼金术(Alchemy)的人


二、赫尔墨斯、《翠玉录》以及炼金术的传说

我们现今的所用“炼金术”(Alchemy)一词源自于阿拉伯语。不过这不是一个纯粹的单词,而是一个复合词,它由阿拉伯语的冠词al和希腊语的chemia一词构成。我们如今所使用的“化学”(Chemistry)一词,也与chemia有着词源学上的关系。因此,在一定意义上,炼金术一词其实也可以翻译为……“就是这种化学!”(the Chemistry)。要知道,即便到了17世纪,人们也没有在“化学”和“炼金术”这两个词之间做出非常明确的区分。

虽然炼金术一词源自于阿拉伯语,但是实际上它早已经存在了。

先举一个不太光彩的例子:罗马的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就曾经下诏要禁止“伪造贵重金属”,因为彼时就有人传授将“普通金属”转换为“贵重金属”的方法。甚至这还引起了罗马帝国的“通货膨胀”——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在贵金属作为货币的年代,这是不太常出现的现象。

然而,正如“原子裂变”既能用来制造毁灭人类的核武器,也能用来建立造福人类的核电站,炼金术不仅仅是伪造贵重金属的骗人把戏,它实际上有一个高贵的出身。我们之前说过,亚历山大的征服令埃及和希腊在文化上逐步融合在一起,而他的后继者们更将这种混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其中便以亚历山大大帝的好友托勒密一世·佐忒(Ptolemy I Zoter)所建立的“缪斯神庙”最为著名。在彼时,神庙不仅仅是人们敬奉神明、举行礼仪的地方,同时因为知识的神圣性,神庙同时也是图书馆,而这座缪斯神庙大概就是当时最为著名的图书馆之一。

也正是在这座“神庙-图书馆”中,埃及人的工艺技术与希腊人的形而上学走到了一起,炼金术或曰化学,也由此诞生。值得注意的是,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赫尔墨斯-透特”逐步转型为“赫尔墨斯·三重至大者”。在当时希腊化的埃及,“赫尔墨斯-透特”本身就是掌握了各种神秘知识的形象,而且在人们看来,祭司(赫尔墨斯的三重身份之一)又恰好掌握着某种能够改变自然物质的神奇知识,因此将赫尔墨斯及其后代视为炼金术的发明者或者传承者,也就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故而,炼金术也被后人称为Ars Hermetica,亦即“赫尔墨斯的技艺”。

按照流行于后世的传说,赫尔墨斯生活在《圣经》和《古兰经》所记载的“大洪水”之前的埃及,他发现了各种神秘难懂的知识,这其中就包括了炼金术。他预见到了以后将要发生的大洪水,害怕所发现的知识就此消失,因此命人建造了金字塔,并将这些知识篆刻在一些“石版”之上,死后与他一同葬在金字塔内。然而,这些石版并没有一直沉睡在金字塔之内。传说它们被希腊哲学家“图阿那的阿波罗隆尼乌斯”(Apollonius of Tyana)发现,得以重见天光。据说,这批“石版”都是由某种“翠绿色的物质”所制成,因此被人们称为《翠玉录》(Tabula Smaragdina)。

《翠玉录》的文本相当之短,却相当之晦涩,但是这部作品却成为了后世炼金术士的必须的研究对象。这其中最为有名的炼金术士当数伊萨克·牛顿爵士,他不仅将《翠玉录》翻译为了英文,同时还为其做了评注(commentary),并且他也视其为通向“真理”的一条路径。不过,就历史考据而言,如今所见的最早《翠玉录》文本,应当先是从希腊文转译到阿拉伯文,又从阿拉伯文转译到了拉丁文。

Verum, sine mendacio, certum et verissimum:

真实,无虚,确定且至真:

Quod est inferius est sicut quod est superius, et quod est superius est sicut quod est inferius, ad perpetranda miracula rei unius.

低下者有如高上者,并且高上者有如低下者,皆为去完成“至一存在”之奇迹。

Et sicut res omnes fuerunt ab uno, meditatione unius, sic omnes res natae ab hac una re, adaptatione.

并且正如一切存在皆由“至一”而来,藉“至一”而成,故而藉着某种“调整”,一切存在皆是由此“至一存在”所生。

——《翠玉录》拉丁文版开篇,笔者自译。


这一段文本可能反映了某种“本体等级论”(Ontological Hierarchy),这在古代哲学中并不鲜见,然而需要说明的是,“高者”和“低者”存在着某种转化关系的学说却不常见!这种学说恰好体现在炼金术中的“嬗变”(Transmutation)思想之中——物质之间,尤其是贵贱金属之间能够相互转化。另外,那个“至一的存在”,在很多炼金术士看来,则可能意味着一个著名的炼金术概念——哲人石(the Philosopher's Stone)。


三、赫尔墨斯的回归与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学”

1453年,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克,很多珍贵书籍也随着帝国的灭亡而流失海外,其中就包括了一卷被称为《赫尔墨斯文集》(Corpus Hermeticum)的神秘作品。在数年之后,这卷作品又重现在一个叫作李奥纳多(Leonardo de Candia Pistoia)的意大利人手中——此人并非收购旧货的古董商人,而是由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Medici)派出的专员,他的任务是去欧洲各处修道院搜集古书。

很快,这卷作品就到了“美第奇的柯西莫”(Cosimo de Medici)手中。他将之交给一位年轻学者,此人便是马尔西利奥·费奇诺(Marsilio Ficino),而这个年轻人当时正雄心勃勃地准备翻译柏拉图的《对话录》。不过柯西莫说服了这个年轻人,让他放下柏拉图,转而开始翻译这卷作品。翻译完成之后,费奇诺写了序言,将“赫尔墨斯·三重至大者”列为一个伟大智慧传统中的一员(这个“智慧传统”也被称为“恒久哲学”【philosophia perennis】,对莱布尼茨的思想非常有启发性)。



赫尔墨斯·三重至大者正在传授“恒久哲学”


本文的主角赫尔墨斯·三重伟大者,之所以被称为“三重至大者”,是因为他是最伟大的“哲学家、祭司和国王”。他是史上第一位可以被称为“神学家”的人,奥尔菲斯(Orpheus)则是第二位。毕达哥拉斯学习了奥尔菲斯的“古老神学”(Antique Theology)并将它传给门徒,而这种神学又启发了柏拉图。这也是为什么费奇诺要去翻译《赫尔墨斯文集》,因为在他看来,这同样也是在翻译“柏拉图”。不仅如此,他还将这个传统视为“基督教神学”的先声,也就是说“希腊哲学”是基督教的预备阶段。

通过这样一个神圣智慧谱系的建立,赫尔墨斯·三重至大者的到来,或曰回归,使得炼金术的研究内容进一步地丰富起来。在此之前,受阿拉伯人的影响,欧洲实际上也有自己的炼金术传统。这个传统是建立在“亚里士多德主义学说”(并非完全等于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之上的,它的“嬗变”和“原初物质”(哲人石)学说一方面可以从亚里士多德那里找到依据,另外一方面又基于某种实践成果。譬如,亚里士多德肯定不会认为存在“哲人石”这样一种具体事物,然而炼金术士不仅坚信的它的存在,甚至还描述了它的性状特征——比如其中的一种学说认为,哲人石是纯黑色的,因为黑色意味着包含了一切颜色;另外一种学说则认为,哲人石可能是血红色的,因为这种颜色象征了生命。在这些亚里士多德主义者的炼金术士中,最著名的当数大阿尔伯特(Albertus Magus)了——此人正是托马斯·阿奎那的老师。

而在费奇诺给出的智慧谱系当中,柏拉图成了主角。实际上,柏拉图的《蒂迈欧篇》也是中世纪炼金术传统的一个来源——在此篇中,柏拉图调和了元素说和毕达哥拉斯的“数字”,还给出了一个物质世界的生成学说,即“物质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由于赫尔墨斯学说与基督教具有某种天然的亲缘性(《赫尔墨斯文集》某些篇章的形成时间,与基督教的形成时间非常接近),使得《赫尔墨斯文集》在柏拉图和基督教学说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当时的炼金术士看到《赫尔墨斯文集》的激动心情——它为批判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学说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理论武器。

不过,赫尔墨斯的影响远不止如此,他对当时的天文学还产生过影响。哥白尼曾经引用过一句放在赫尔墨斯名下的话来为日心说辩护(不过也就一小段而已)。此外,布鲁诺的死跟赫尔墨斯有很明显的关系:一方面,他本人受赫尔墨斯学说的影响极深;一方面,他在宗教裁判所接受审判时,因为听说一位教授研究赫尔墨斯学说受到教皇的赏识,结果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要否定自己之前的认罪,要求面见教皇宗为自己翻案。正是这个鲁莽举动使得他被视为拒不认罪的顽固分子,成功地被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上……

原标题:《炼金术的祖师爷——“赫尔墨斯·三重至大者”》


【作者简介】

聂建松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十年相声票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7-20 01:19 PM , Processed in 0.07338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