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18|回复: 3

[好摄之徒] 【在线影展】第19期:常河:中国本土问题的敏锐攫取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5 01: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9-3 03:04 PM 编辑

腾讯网  Jan 6, 2016
2016年 第3期 | 总19期
本期编辑:迦沐梓

常河:中国本土问题的敏锐攫取者

常河有着多重身份,摄影师、《东方早报》和澎湃新闻的副总编辑、国内外各大摄影赛事的评委。在媒体工作已经18年,他说支撑他坚持下去的是一种理想。从《中国动物园》、《上海城中村》、《玻璃盒子》、《过敏症》、《文明的价值》再到日常街拍,常河始终能对中国本土的问题保持高度敏感,并试图以一种社会工作者的立场多元化的表达。


1.jpg
常河用一年多的时间,走访上海、拉萨、广州、北京等12个城市的动物园,拍摄了100多幅作品。“动物园的动物太孤独了。”常河说,“人们对动物园动物的孤独状态太习以为常,以致于这些动物被忽视。有的连食物都没得吃。”他说拍这组片子的初衷是希望人们,尤其是成年人,能够去关注这些曾给予我们快乐的动物园动物。图片出自常河作品《中国动物园》,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PP)自然环境类二等奖。




2.jpg
动物园是我国文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每一个大一点的城市都会有自己的动物园,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全额拨款,在市场经济时代也是靠申请政府补贴存活。动物园可以反映人类两个内在心理:一个是关闭,一个是观看。权力可以让一切驯服,将一切体制认为“非人化”的因素关进牢樊。同时,观看意味着理解彼此间的尺度和距离。观看者进入动物园的时候,他们会说“这是猴子”、或者“我看到了大象”,猎奇式辨认成为一个最重要主题,而不是理解这些动物本身是人类世界的组成部分。图片出自常河作品《中国动物园》。




3.jpg
图片出自常河作品《中国动物园》。




4.jpg
图片出自常河作品《中国动物园》。




5.jpg
图片出自常河作品《中国动物园》。




6.jpg
图片出自常河作品《中国动物园》。




7.jpg
常河的《玻璃盒子》系列,给出了从巨型城市到三线城市无所不在的变相的性服务产业的一个类型学描述。近十年,每天下班的路上,他都会经过这些标示着发廊、美容、按摩字样的空间,他称它们为“玻璃盒子”。这些发廊的基本形态,就是临街面路,以及时满足与方便寻找为特色。它们以玻璃为门面,就是为了适当地给出一些内容的提示与引诱。而粉红色的灯光,则是一个特定的信号,全国皆然。图片出自常河作品《玻璃盒子》,上海。




8.jpg
在这个暧昧色彩的鼓励下,人们推门走进这个盒子中。如果说商店橱窗是要明确展示商品的话,那么玻璃盒子里展示的身体却因为法律、社会习俗等原因而必须有所顾忌,因此在可视性方面变得暧昧。它们既引诱,又拒绝,在挑逗欲望的同时,也挑战观看的可能。图片出自常河作品《玻璃盒子》,山西侯马。




9.jpg
图片出自常河作品《玻璃盒子》,湖南长沙。




10.jpg
图片出自常河作品《玻璃盒子》,陕西西安。
 楼主| 发表于 2016-9-5 01: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1.jpg
图片出自常河作品《玻璃盒子》,广东连州。




12.jpg
图片出自常河作品《玻璃盒子》,西藏日喀则。




13.jpg
常河是一个过敏体质者,当在普通人看似平常的灰尘或者细菌,对他却会产生极其强烈的反应,这让他我每年总有一段非常难熬的日子。当一些外来物侵入人体时,人体的免疫系统会产生一些过度反应;而当一些外来物种入侵到本地生态环境时,同样会产生灾难的后果,水葫芦便是这样一种可以造成生态灾难的绿色植物。由于中国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河流中包含大量的重金属物质,造成水葫芦这种无性繁殖的植物疯狂生长,遍布南中国的河道湖泊。而在水葫芦死后,它会沉入水底,造成更严重的环境污染。图片出自常河作品《过敏症》。




14.jpg
图片出自常河作品《过敏症》。




15.jpg
图片出自常河作品《过敏症》。




16.jpg
图片出自常河作品《过敏症》。




17.jpg
图片出自常河作品《过敏症》。




18.jpg
图片出自常河作品《过敏症》。




19.jpg
《文明的价值》是常河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现场抓拍的纪实性作品。上海世博会是奥运会之后政府所组织的最为宏大的“party”,部分民众甚至有被强制游览的义务,其也因“拥挤不堪、耗时排队、不堪重负”而被抱怨。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听上去更像是一场反讽,游览世博的过程完全见证了城市病的全部。常河之所以取名为“文明的价值”,他希望在这一举世瞩目的文明成果展示博览会期间,观察和纪录在现行社会制度下,快速发展所带给中国人的躁动和不安。图片出自常河作品《文明的价值》。




20.jpg
图片出自常河作品《文明的价值》。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5 01: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9-3 03:28 PM 编辑

21.jpg
图片出自常河作品《文明的价值》。




22.jpg
图片出自常河作品《文明的价值》。




23.jpg
图片出自常河作品《文明的价值》。




24.jpg
图片出自常河作品《文明的价值》。




a.jpg    
常河摄影师,《东方早报》和澎湃新闻的副总编辑。1997年毕业于山西大学新闻学专业,2008年英国波顿大学摄影研究生。曾担任国内多家媒体图片编辑,于2003年任《东方早报》副主编,澎湃新闻副总编辑。

2007年摄影作品《中国动物园》获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PP)自然环境类二等奖;2007年摄影作品《玻璃盒子》参展法国巴黎fotoquai摄影节;2011年纪录片作品《1350KM》入选法国FIPA及中国CIFF。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5 01: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mat1.gtimg.com/news/2015/ ... ad-banner.png"); background-attachment: initial; background-size: initial; background-origin: initial; background-clip: initial; background-position: center center; background-repeat: repeat-x;">
常河:摄影师要有观点,要让影像更有传播性
文/周仰

作为一个后知后觉、很多时候又不思查证的人,我一直以为常河是第一个获得“荷赛”(World Press Photo)奖项的中国人——好好跟他聊了一次天才发现,原来这是我的错觉。真的,认识常河大概也有三五年吧,不过比较深入地聊,这似乎还是头一次。

平安夜,小雨,接到常河微信,中午有空,于是匆匆出门。抵达《东方早报》五楼办公室的时候,他还在办公室交代工作。作为《东方早报》与澎湃新闻的副总编辑,常河非常繁忙,每次见到他,脖子里挂着蓝牙耳机,时刻准备处理突发事务的样子,后来他说,其实是在听有声书。脚踩纸媒与新媒体这两条船,常河十分重视手机端的阅读,他说,每天他甚至会花上两个小时来阅读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文章。当问到多长的文章能够让他在手机上专心读完,他的答案是:两千字以内!

沿着陕西南路走去吃饭的地儿,一路上常河不时从口袋里掏出小巧的索尼rx100拍摄,一位作业中的环卫工人、餐厅门口的两个椅子……

现在互联网传播的路径过来以后,我觉得摄影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观点。你单纯看一张照片,能立刻看到观点和立场吗?很少能看到。不是说摄影没有观点,而是说很多摄影师拍的作品没有观点。

谷雨:前几天你在微信跟我说最近在反思,是反思什么呢?

常河:我在反思摄影的短处,什么东西是摄影做不到的。从现在互联网传播的路径过来以后,我觉得摄影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观点。你单纯看一张照片,能立刻看到观点和立场吗?很少能看到。不是说摄影没有观点,而是说很多摄影师拍的作品没有观点。其实老的纪实摄影是很有观点的,通过照片就能够看出价值判断,可是现在的摄影师没有观点,很多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影像,其中可能有观点,但那需要你的知识结构、你的阅历,才能对其中的观点进行理解,可是对大部分人来说,这些影像中的观点是不清楚的。你不能说那些作品里没有观点,但它隐藏得太深。对传播来说这是不利的,在传播中,你可以稍微隐藏一下观点,但是终究还是得让人知道这是观点。

谷雨:所以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摄影师开始混合其他的媒介,比如音频、文字、视频……你觉得摄影和它们的关系是什么?

常河:我觉得最重要的,对我来讲,摄影的作用还是在于传播,它还是传播属性的一个媒介。摄影可以是表达、可以作为工具,但对我的工作来说摄影就是传播。工具类的影像其实是不需要观点的,但是传播类的,如果你没有观点,就会带来很多短板。在传播中,一段图片说明,根本不能界定你影像所表达的范围,所以这样的影像大多是作为证据在使用的,拍得再漂亮,也是作为证据,所以它的传播属性,特别在移动端媒体上,是很弱的。

谷雨:移动端屏幕很小,似乎多影像的质量也越来越不看重。

常河:不是说不看重,而是看重的形态不一样了。之前纸媒的方式,相对视觉化的东西没那么多,所以读者还容易去注意一张照片,会去看下面的图片说明,而现在在手机APP里影像非常多。但我也在思考,Instagram为什么成功?我想图像的观点性、视觉奇观、观看者的心理感受,我觉得这些大概是不同纬度上的坐标,我还没特别想清楚,或许它们之间可以达成某种协调。Instagram上的很多照片,或许还是更偏向于影像的奇观一点,它可能没有特别的观点。另外,重复性的项目也很容易获得成功,就像Brandon Staton的“人在纽约”(The Humans of New York),照片其实很多挺平常,但是他每天坚持做这件事,就能带来价值。

谷雨:那个项目里也有很多文字。

常河:对,摄影师做了很多采访,这些其实是讲述者的观点,这或许也是他热门的原因之一。要让影像更有传播性,这只是我们的方法之一,加入音频、视频、文字,也只是实现传播得更远的一种手段。

谷雨:我觉得这中间的度也很有意思,如果文字过多,是不是就不再是摄影项目了?

常河:我觉得不应该有这种限定,“我是一个视觉工作者”,或者“我是一个文字工作者”,最重要的目的是你的内容可以传播出去,这才是最重要的,它适合什么形式,就用什么。以前的分工特别细,现在的分工不是说不细了,也很细,但是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了。而且技术的革新也让获得一张照片更容易了,手机上也能获得很好很好的照片。

谷雨:不过用手机拍摄我感觉会有不同的预设,我个人就觉得手机照片一定得用app处理过才好看,而相机拍的则没有这样的预期。

常河:这还是我前面说的奇观效果,这是视觉传播的原始动力之一。奇观某种程度上可以和观点达成一种置换,我在看很久以前的谁写过一本美学,好像是黑格尔,商务印书馆出的,很多本。哲学问题最终不就是关于审美的问题吗?我在想,美本身是有观点的,可是可视化的东西,其中的观点被人理解,又不那么容易。所以我最近就在想这些问题,你觉得呢?

谷雨:这些问题很有意思,我也一直疑问,到底是不是有什么只有我能看到、并等我拍下来才能被人们看到的东西,你觉得呢?

常河:我拍,我传播,是因为我看到了它,我带入了我的观点,那我传递的不是照片,而是我认为的美的信息。或者说,我理解的照片背后的价值。我是这么想的。只是希望影像更有生命力一点。

谷雨:在我们对于摄影的预期似乎已经跟以前完全不同了,总是期望看到更新奇的呈现方式,好像很难再欣赏那种传统的、直白的拍摄方式。

常河:这就是视觉一代一代需要创新的地方,但我觉得那种长期坚持的拍摄方式还是很必要的。所以基于这样的原始冲动,我觉得要让影像传播更广一点,要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要让它更有价值。

每一个作品都有内在的普世价值,在这个影像极为充沛的时代,剥离了这些价值你再期望看到影像的奇观,你认为这个奇观容易获得吗?

谷雨:我来的路上在想,你好象是我听说的第一位获得世界新闻摄影大赛“荷赛”(World Press Photo)奖的中国摄影师。

常河:不是,其实我之前还有过很多很多。

谷雨:哦,那可能是我以前并不关注,但是你得奖的时候(2007年),荷赛还没有想现在这样受到各种非议。那时它似乎还更受到尊敬一点……

常河:中国摄影师最大的短板,就是我们所有人看影像,总是从影像本身来看,我之前也和很多人一样,我们没有从影像背后的人文价值、社会价值、新闻价值等等层面来理解这些事情。每一个作品都有内在的普世价值,在这个影像极为充沛的时代,剥离了这些价值你再期望看到影像的奇观,你认为这个奇观容易获得吗?我们看问题的方式错误了,我们看那么多艺术作品,也仅仅看到了奇观,真的理解了其背后为什么要这么拍、要表达什么吗?你看论坛里许多人讨论,就是只讨论构图怎么样、调子怎么样、色彩怎么样……就像我当时拍的动物园,真的就是拍动物园吗?那个时候动物园是我的一种隐喻……有的人只是把它当动物园来看,当然也有人能够看懂。只是隐喻的内容我到现在也不能明说。

谷雨:“荷赛”有一个多媒体的类别,似乎断断续续?

常河:你可能没留意,其实一直是有的,只是它正式公布比荷赛其他奖项晚一个月,因为2月评委们忙着评选照片的部分,之后才会忙视频部分。

谷雨:我感觉这两年荷赛的类别一直在变动。

常河:对,它也想去适应现在互联网的特性。

谷雨:其实我好奇的是,荷赛原本最基础的,比如“突发新闻”类别,它还有意义吗?

常河:意义还是有的,对这个职业的人的鼓励还是需要的。

谷雨:所以你觉得拍摄突然新闻的这类职业新闻摄影师还有必要继续存在?

常河:他们会很艰难,因为讲故事的方式太单一了,太容易被人替代了。

谷雨:所以他们需要鼓励吗?

常河:我认为这不是鼓励能解决问题的,他们需要的是方向。

谷雨:我一直觉得技术是解放了这些职业摄影师,他们可以不用去抢新闻,而可以拍更深入的内容。

常河:一点都没错。

我必须寻找一个方式,不停地训练、保持我的潜意识,因为它如果长期不用就会锈掉、荒废掉,所以必须得保持自己对生活的观察。

谷雨:刚刚在路上,我看到你在用一个小相机拍照,这是一个新的创作项目吗?

常河:不是新项目,只是不要让自己荒废了,我现在拍照的机会并不多,也没时间出差,没时间去做自己的事情……现在拿着手机一般都是玩,很少会真的用来拍照,拿手机打开相机也要花很多时间,因为我装了太多软件。所以用这个相机,2000万像素,反应又快,现在买了这个相机之后每天平均50张左右吧。

谷雨:其实我对街头摄影并不是很了解,为什么想到要回到街头呢?

常河:实际上是因为我现在没时间拍照,我的作品会需要更多深思熟虑才能去拍,但我觉得不能让自己的潜意识弱化,很多时候你拍的东西都在自己的潜意识里。哪怕前期可以设计得很好,但是到了现场之后,能不能表现好,都在你的潜意识里。如果长期不拍,这种潜意识就会弱化,所以我必须寻找一个方式,不停地训练、保持我的潜意识,因为它如果长期不用就会锈掉、荒废掉。所以必须得保持自己对生活的观察。

谷雨:其实之前思考聊什么的时候我也想到过要问你,怎么去平衡你的多重身份,在《东方早报》和澎湃新闻的工作很忙,所以你怎么去平衡这方面工作与你的摄影创作?

常河:大项目还是需要一点时间去创作,一年中找出一点时间还是可能的。但是当你真的去拍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没有了掌控力,会手足无措,因为你荒废了很多东西,这是最要命的。一旦荒废了一些东西,就麻烦了。因为你对一些事必须要有预判,事物怎么发展、人怎么运动,这种预判的能力是需要保持的,时间长了不用就会失去。

谷雨:2014年在连州看到的关于污染的项目是完成了吗?

常河:还在做,但是我在思考改变方式。之前那些是用两千张照片用矩阵的方式拼出来的,我觉得它工作量的负担特别大。最重要的我觉得要表达一些东西,并且需要快速地完成它,而图像又不能减分。所以我还需要改进。我已经换了两种方式了,之前是4x5大画幅拍摄,然后是矩阵,现在在找其他的方式。

谷雨:环境也是现在很受关注的题材。

常河:是的。赵亮最近拍的一个关于环境问题的纪录片挺好的,他一路根据卢广拍过的地方去拍。

谷雨:卢广的影像还是很让人印象深刻的。

常河:印象深可能可以引起人对这个领域的关注,但是(污染)其真正的危害单纯看照片是不够的,照片背后透漏出来的东西是,怎么说呢……如果只是有一张照片,而不加说明,你知道它发生了什么吗?最著名的胜利之吻,也会有人说是美军在强奸慰安妇……所以这就说明影像在传递信息的时候,是有弱点的。

谷雨:影像可以从感性的层面给人触动,但是理性层面的理解还是要依靠其他媒介。

常河:是的,从平面媒体的属性上说,就是需要文字。

谷雨:所以你希望近期能把环境的系列完成?

常河:我只能尽量,但是时间还是不能保证。这个项目成本也很高,我需要飞到一些地方,然后在附近发散性地去找。对我来说,拍摄的成本是非常高的。

谷雨:那你能够申请一些创作基金吗?

常河:申请基金要兑现承诺的,像我现在的时间安排,很难兑现承诺,而我又不希望拿了钱不做好事情,所以……

谷雨:这确实是矛盾,现在很多年轻人就会辞职了之……

常河: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没有我们这一代那样的负担,这很好,而像我移民到这个城市,还是需要考虑一些问题,家人也需要安全感。

谷雨:所以可以说现在这些街头拍摄是你平衡工作和摄影的方式。

常河:没错,就是让我保持一种状态吧。我之前试过用大的相机,但是携带不方便,而且太有入侵性;手机因为装了很多软件,又变得太慢,而且一旦拿起手机,就很容易陷入社交媒体。所以现在这个小相机正好。

谷雨:我感觉现在很多论坛上面,一些人对于纪实的理解就是街头。

常河:这种理解当然是不全面的,但是我觉得街头是很好的训练观察力的地方。

现在这种情况下,单幅照片的传播力度会越来越弱,但也不绝对,从媒介的属性上是这样。现在大部分人讲故事的方式都是并列式的,而不是线性的。

谷雨:其实你现在在澎湃新闻的工作中也会不停接触到很多新东西吧。

常河:对,但是和影像没有什么特点的关系。

谷雨:不过和你说的传播是很有关系的吧,比如你们有没有研究过,图像的传播……

常河:现在这种情况下,单幅照片的传播力度会越来越弱,但也不绝对,从媒介的属性上是这样,可是在Instagram上却不是这样,比如《美国国家地理》的照片在Instagram上的点赞率还是很高的,因为它保持着一种影像的奇观性,我觉得还是不错的,单纯看每张都是很棒的照片。

谷雨:还是让人能够惊叹的。

常河:没错。

谷雨:那么关于组图,我们在做编辑时,很讲究图片的顺序,但是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顺序真的那么重要吗?

常河:顺序的目的是用蒙太奇的方式来讲故事,所以我觉得顺序永远都重要,但是问题在于现在大部分人讲故事的方式都是并列式的,而不是线性的,并列的时候前后顺序就不那么重要了。其实现在主要就是两种讲故事的方式,一种就是重复,比如贝歇夫妇的类型学,这是并列式的,那之间的顺序就没有那么重要。当然这类故事中顺序也还是有一定的作用,但其作用没有那种带有时间性、空间性的故事中那么强。其实我之前拍动物园、发廊等等,都是并列式的故事,更多只是从视觉上来考虑照片的排序,没有考虑其他层面的东西。

谷雨:嗯,不是逻辑层面的顺序。说到并列式,我一直有的一个问题就是,同样的东西重复次数多了,就真的会获得新的意义吗?

常河:是的。这从美学的理念上来说,就是整体大于局部之和,这是包豪斯的设计理念,更早你也可以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中找到相关内容。

谷雨:我留意到现在并列式的故事越来越多,比如许多人的肖像加访谈,而不是曾经那种深入某个人的生活进行拍摄。

常河:对,现在很多人也伪装自己,不愿意让人介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但如果是关于某人的纪录片,那样深入的跟拍,看到之后带给你的震撼还是很不一样的,是吧?

谷雨:是啊,毕竟深入的跟拍和切片式的方式能展现的内容是很不同的。

常河:没错。

谷雨:你最近有没有看到什么特别喜欢的作品?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国外的。

常河:最近就是阎雷(Yann Layma)那组80年代的中国,特别火,封面照片是一对情侣。

谷雨:这还是由于其时间性带来的价值吧,毕竟是80年代的影像,因为我们已经隔了20年去看,一定是有一些新鲜感。

常河:这个因素是有,隔着时空的好奇心,但我觉得他的影像还有更多的东西。外国摄影师,带有这种跨文化的身份,视觉是非常多元的。很多人说,他们不了解中国,所以拍不好中国,但是正因为不了解,他们拍到的是普世价值上的中国,他发现的东西恰恰是属于人类共性的。中国人所谓强调的中国特性,其实是在地缘文化、地缘政治中我们所重视的东西,但是只能在自己的文化中打转,而外国摄影师找的是人类共性的东西。

谷雨:你之前知道谷雨的非虚构项目吗?

常河:知道的。

谷雨:你觉得谷雨的项目怎么样?

常河:谷雨挺好的,鼓励了纪实摄影师的创作,我觉得他们还是需要这部分支持,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但我觉得这部分影像应该更有观点,更能在普世价值上更能表现当代的特点,这是一个走在马路上人都互相不看人的时代,每个人都在盯着自己的屏幕。而且我觉得摄影背后的东西还是要更深厚才行,看问题的方式、知识结构,等等。很多人看重摄影的表达性,但是表达这个东西,70年前的曼·雷早就做了,现在每个人都在玩表达,但是很少有人赶得上曼·雷的那滴眼泪,我觉得那种创新和感动是完全不一样的。

作者简介

周仰,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报道摄影硕士,现居住在上海。译者,独立摄影师。与腾讯图片、《城市画报》、《摄影世界》等多家媒体长期合作,并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学院担任新闻摄影课程外聘教师。在上海持续拍摄个人项目,作品关注年龄、遗产与记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4 04:49 AM , Processed in 0.07197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