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25|回复: 3

[好摄之徒] 【在线影展】第75期:青年、智者、戏班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27 03: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7-27 03:56 PM 编辑

腾讯网  2016-07-26
2016年 第59期 | 总75期
本期编辑:迦沐梓

青年、智者、戏班子

当黑布笼罩住拍摄者,所有的光在眼前的取景框中。在这里,面孔反转,世界颠倒。当按下快门,当光孔全开,当难以呼吸的曝光过后,眼前所见就这样进入玻璃底片,等待水流般的晕染在纯银的影像平面上绽开。摄影师邸晋军的作品就使用了这一古老的火棉胶玻璃湿版工艺。在数码成为潮流的时代里,这样的尝试是对摄影本性的回归,是对摄影术做一次怀旧式致敬。本组图片由腾讯图片和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联合推出。


1.jpg
湿法火棉胶玻璃版工艺是来自18世纪的古老技术,就是先将盐化的火棉胶涂抹在玻璃片上,并将玻璃片浸入硝酸银溶液,形成碘化银的感光层;然后将玻璃片从溶液中抽出,立即置入照相机曝光,最后再显影,定影。湿法火棉胶摄影法之所以称作湿法是因为从拍摄到显影及定影,感光乳剂都得保持在湿的状态,干了会失去其感光性,所以外出拍摄也要配备暗房。因此湿法火棉胶摄影常被人称为“摄影师与其暗房的艺术之旅”。图为赵爽,出自邸晋军《青年》。




2.jpg
邸晋军拍摄的《青年》就是使用的古典火棉胶玻璃湿版工艺,选择青年,是因为这个群体充斥着他的生活,通过这个项目,他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当代青年人的思想内涵、内心彷徨及精神诉求。他们是当下中国的表象,是邸晋军探究中国的途径。图为腾仔抽烟,出自邸晋军《青年》。




3.jpg
工业革命使得摄影机器变得越来越轻便,从早期笨重的大型木质相机时代,到各类画幅的胶片相机时代,直到现在我们可以装在口袋里的数码时代,数码带来的便利不言而喻。但是和100年前的人类相比,在当今这个物质极度发达的年代,人在镜头前又将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在长达十几秒以上的曝光下他们又将呈现出如何的状态?图为杨沫,出自邸晋军《青年》。




4.jpg
邸晋军拍摄的是当下的青年人,他们都处在14至34岁这个年龄层,他们代表中国的新生,代表着当下的中国,同样代表着未来的中国。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如今都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力;80年代出生的我们,被说是不靠谱的一代,如今都已成家立业;90年代出生的孩子,如今都已成年,开始尝试改变这个世界,开启自己人生新的篇章。图为媛媛,出自邸晋军《青年》。




5.jpg
不论在各个领域,都有出类拔萃的精英,文艺界、商界、政界,但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中国,仍有很多青年人是农民工、理发馆小服务员、保安、农民、混迹生活的小混混、沉迷于游戏的高中生。他们同样在书写着自己的青春。他们的内心世界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呢?邸晋军想记录他们的青春,来反映当下社会的变革。图为钢琴师,出自邸晋军《青年》。




6.jpg
青年强则中国强,青年智则中国智,青年进步则中国进步!《青年》是和一百年前摄影发明之初的人的对话,也是对百年后未知世界的眺望。图为盲人80后,出自邸晋军《青年》。




7.jpg
邸晋军的《智者》系列,将镜头对准了几位在文学、哲学和艺术领域累足成步、造诣颇深的高士。他们被邸晋军的湿版摄影术定格显影在25.4×30.5厘米火棉胶玻璃板或锡板的药膜上,隐微了所有的语言机锋和作品荣光,成为他人摄影作品主题的捕获物,自我的脸书和表征符号正静静等待人们用微观研究的态度去观看、去解析。这一刻,他们不再“诡辩”,而成为了一个个真正沉默的智者(sophists本身的定义涵有诡辩者的意思)。图为刘索拉,出自邸晋军《智者》。




8.jpg
正面、侧面和背面,三幅一组,这是邸晋军在处理肖像时的匠心之处。如果一张照片代表一个维度,那么此处或可以说是一种在空间上全景式的三维处理。图片出自邸晋军《智者》。




9.jpg
湿版术的成像确实有一种视幻魔力,在镜头的凝视下皮肤质感得以夸张,犹如石刻雕塑般被时光蚀刻。药液反应的速度、流淌的方向和时间形成种种印记和肌理,操作过程中有意无意的瑕疵,以及药膜留下的参差边缘、镜头所造成的暗角,都显示出湿版的特殊魅力。大光圈小景深的技术处理,将清晰度和对比度两极分化,使人物犹如被聚光灯照牢,无处遁形,灵光乍显。图片出自邸晋军《智者》。




10.jpg
对于我们,观看这些名人肖像,是为了浅阅读?还是仅仅因为可以肆无忌惮地暗地里审视这些智者掩藏在智慧背后的一张脸,从而满足自身的窥视欲?思想的灵光,是智者的灵光,也是所有灵性生命体的灵光,而通过艺术的手段,四维出影像,“形诸于外、蕴蓄于中”,这算不算是新客观主义?图为庄辉,出自邸晋军《智者》。
 楼主| 发表于 2016-7-27 03: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1.jpg
身为画家和批评家的迈纳·怀特在论述早期摄影时说过,早期摄影师制作的照片都是靠直觉来完成的,这些照片具有怀特所谓的神秘性、瞬间的超越时空的特点。邸晋军也正是想尝试用湿板这种古老的摄影手段,用直觉来完成对海的拍摄。最美不过自然之美,他努力想让照片显得更“灵韵”一些,尝试用化学试验的方法对摄影术进行探索。图片出自邸晋军《湿海》。




12.jpg
当邸晋军站在海边,迎向习习吹来潮湿的海风,心中沉郁、惆怅。看着透过光和化学的融合,慢慢地在黑玻璃上显现的潮湿的海。他试着用几种方式来描述这种影像经验,希望能非常精确地表达而且可以快速地说清楚。但是这种经验也许属于语言能力还未发展以前的感受层次,因此很难用笔墨来形容。图片出自邸晋军《湿海》。




13.jpg
邸晋军说:“我知道在数秒的曝光后我记录下了这亘古不变的海,他同样也是我心的映像,‘照片就是印记’。”图片出自邸晋军《湿海》。




14.jpg
2014年邸晋军创作了《戏班》系列。京剧以其无限的艺术魅力享有国粹之称。生、旦、净、丑是戏曲舞台上浓缩的世间众相。京剧与湿版命运相似,与商业主义泛滥的时代格格不入,都不知不觉步入了“遗产”行列。二者间有着微妙的对位。图片出自邸晋军《戏班》。




15.jpg
在作品《戏班》中,邸晋军不是去记录京剧多么的“国粹”,多么的“高雅”,而是记录一群人的奉献。他们才是文明社会向前推进的基石,社会进步的栋梁。图片出自邸晋军《戏班》。




16.jpg
社会的进步不仅是要金钱的积累,更要更多人在不同行业中的默默付出。在这个浮夸的社会,只有多一些默默无闻为这理想而踏实献身的人,才能推进历史的演进。图片出自邸晋军《戏班》。




17.jpg
京剧与湿版的交融,如同两位没落的贵族惊艳相遇,碰撞出最后的火花。图片出自邸晋军《戏班》。




18.jpg
戏班景物,出自邸晋军《戏班》。




19.jpg
戏班景物,出自邸晋军《戏班》。




20.jpg
戏班官帽耳朵,出自邸晋军《戏班》。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7 03: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1.jpg
大扇子,图片出自邸晋军《戏班》。




22.jpg
大扇子,图片出自邸晋军《戏班》。




23.jpg
戏班鞭,出自邸晋军《戏班》。




a.jpg    
邸晋军1978年生于中国山西,2003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图片摄影专业获学士学位,曾供职于《生活》杂志任摄影师。中国内地最早使用湿法火棉胶黑玻璃板工艺用于艺术创作的实践者。目前生活和工作于北京。

曾获2014 美国IPA摄影奖年度摄影师,2013中国TOP20摄影新锐,2013美国PDN摄影奖个人组别奖,2012台北摄影节年度最佳新锐摄影师奖,2012亚洲先锋摄影师成长计划(APPF) 银奖,2011中国首届青年摄影大展评委会推荐奖,2011中国第三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提名,2010法国才华摄影基金肖像类冠军。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7 03: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邸晋军:新时代的摄影艺术需要像湿版摄影的基本功
文/三影堂教育计划

当黑布笼罩住拍摄者,所有的光在眼前的取景框中。在这里,面孔反转,世界颠倒。当按下快门,当光孔全开,当难以呼吸的曝光过后,眼前所见就这样进入玻璃底片,等待水流般的晕染在纯银的影像平面上绽开。

你能想象这是在描述一种古法摄影技艺吗?

是的,无论是拍摄过程的仪式感,还是制作后呈现的特别样貌,这种充满独特魅力的摄影方式就是湿版摄影。

1839年,达盖尔法发明,1851年,湿版火棉胶被广泛使用。一个多世纪过去了,湿版摄影这项古老的摄影术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在数码摄影便捷而又广泛应用的今天,湿版摄影如何延续到今天的当代创作?

三影堂教育计划邸晋军工作坊负责人郭晓珊就工作坊的一些课程内容对邸晋军做了采访。

郭晓珊:你在工作坊第一天课程里将给学员讲述早期摄影工艺的历史和当代意义。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湿版摄影的发展历史么?

邸晋军:在1851年发明火棉胶的时候,其实都是用透明的玻璃来拍照的,就是我们现在见到的这种透明的玻璃。像咱们现在黑玻璃的工艺,其实都是在近代才有的,早期没有那个技术把玻璃做成这种黑色的。都是在金属板上,用沥青刷黑了,然后来进行拍照。

从1851年一直到1900年左右,其实很多蛋白照片都是用湿板的工艺,通过接触印像的方法来呈现的。比如说我们现在华辰拍卖的那些蛋白的照片其实很多都是通过透明的玻璃湿版的照相接触印相来呈现的。

在整个十九世纪基本上都是接触印相的时代。1839年达盖尔法发明,它是没办法复制的,在银版上成像,所以成本也非常高。到了1851年,用湿版火棉胶方法高质量地成像被广泛使用。因此在胶片发明之前,其实火棉胶是整个十九世纪一种非常主流的摄影方法、印像的方法和制造影像的方法。

郭晓珊:你认为用湿版摄影技术做摄影创作有什么独特的艺术价值呢?

邸晋军:湿版其实就是一门技术,我觉得和胶片都是摄影术的一种技术语言,只不过可能相对方法而言使用起来更麻烦一些。其实每一个技术都有它非常有魅力的地方,比如说胶片,这种放大的工艺,能够更大尺幅去展示作品,同时也是拍摄变得非常便捷。

材料只不过是你去表达自我思想的一种载体。这种载体,其实是需要和你的语境能够有一个很好的契合。那当你想去表达某一种东西的时候,想去呈现某种东西的时候,材料是不是能够事半功倍的转达你或者是通过最终材料的呈现你的思想,呈现你的想法。

材料本身是不具备价值的,需要人去赋予它价值。湿版刚好契合了手工的感觉,一种不确定的感觉。尽管操作繁琐,但最后呈现效果也是比较独特的。

郭晓珊:工作坊将涉及湿版摄影作品保存和展示方法。能否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邸晋军:湿版的保存我觉得还是挺方便的,因为我有一些收藏的早期的达盖尔法的照片,包括一些早期的锡版工艺,包括湿版的玻璃板老照片,到现在看都是非常精致的。我们在上学的时候学习摄影史,但观看没有更多的深入,只是在书上看到一两张照片可能也是经过复制。而真正的在摄影史上达盖尔法的照片是非常非常精致的。流传到现在的东西,其实在后期的保存、加工上,包括作品的呈现上,都一点不差于当代的这种装帧。

早期照片没有特别大的照片,都是相对比较小的,一般是三到五寸。所以都是基本上拿在手里,来进行观看的这种方式。早期摄影很少把很大的照片挂在墙上的。一般都是比较小的照片,经过特别好的装帧,像牛皮盒子啊,或者是很精致的花纹装饰,包括雕刻等辅助的装饰然后来呈现。

湿版的保存其实比纸质的保存方式要更加便利。比如纸质要完全做到无酸,只要和照片接触的要尽量做到无酸才能更长久的保存。像铝板或者是玻璃,如果在装裱的时候用悬浮裱的方法,它不和纸接触的,其实只是和空气接触。这种方式保存的话其实还可以保存非常长的时间。你只要不人为的去把它摔了或者是划伤的话,我觉得其实比纸质照片的保存更有优势。

拍摄完成的这种湿版的玻璃底片或者是锡板的底片,只需要在后期用这种博物馆级的蜡,或者是薰衣草油和山达胶的混合液体,在上面有一层薄薄的涂布,它会和空气和灰尘隔绝,然后在后期保存当中还是相对比较方便的。

郭晓珊:你最开始是怎么接触传统摄影工艺的?之后又为何沿用湿版摄影做创作?

邸晋军:我其实在高一的时候就开始接触传统胶片和暗房。在上高一时我们学校有摄影兴趣小组,当时有那种胸卡的一寸照片,给全校的一千多人拍照,印小照片然后发给同学。所以其实摄影最初的兴趣在高中的时候就产生了。后面就一直觉得挺有意思的,所以就不断的学呗!后来来北京读电影学院,现在在中央美术学院读研究生,还是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学习和更多知识的积累。

在电影学院读书的时候,胶片还是使用非常普及的,数码摄影在当时才刚刚产生,但是我们上学的时候都是买的胶片相机。所以在电影学院读书的那个阶段,所有的作业都是拿胶片拍摄,最后洗出来放大了,然后去交作业。不像现在的学生拿个u盘就好。然后那个时候其实慢慢对于摄影暗房的工艺、这种胶片银盐的冲洗慢慢的有了那种兴趣。是很多年积累的一个过程吧,这个过程还是挺有意思的。

我在生活杂志一直工作到2010年。当时其实在工作当中也在不断的创作,但始终找不到一个方向或者是一种语境能够更好的表达自我。当时在不断的做报道摄影的拍摄和环境肖像摄影的拍摄,天天有很多的采访。但是慢慢地也在想让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承载自己的作品,去表达自我,而且这种表达又有新的不一样,这种不一样可能在想法上的材料的在慢慢的思索。

然后08年无意间在网上看到了一组湿版拍摄的照片。突然就觉得这种工作方式,这种手工操作的产生的不确定性,这种影像的效果特别打动我。所以用年假跑去香港学习湿版的基础,回来以后就开始做工作室,然后改造暗访,慢慢的开始练习拍摄一直到现在。其实让人兴奋的就是你突然间找到一种方法、一种语境、一种材料然来表达自我。这种所谓的表达又是很有特点的,我觉得这个还是挺重要的。

郭晓珊:目前在做什么样的作品?湿版是否能与其他媒介发生联系?你觉得湿版摄影在当代和未来有怎样的可能性?

邸晋军:我现在在做一个相对比较大的题材的拍摄。与其说是用湿版摄影的这种方式,不如说是用古典摄影的这种观看方式来创作。其实现在新的作品有一部分用胶片拍的,但是是使用立体相机的方式来呈现。

湿版其实也有很多更多的所谓创新的可能性,因为在1851年的时候,和现在技术相比很多是没有产生的。现在的比如说互联网的技术,比如说ps的技术,比如说我们现在这种所谓印刷的这种技术,在早期是很难实现的。我觉得早期摄影术和现代的技术做一些交叉或者是做一些互补,其实对于早期影像的创造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有更多的所谓的影像呈现的可能性在里面。

尤其现在是一个文化多元、材料多元、信息多元,各种多元混搭在一起的社会,然后我们的创作其实完全可以更多元化的,这种所谓的架上绘画的表达、装置的表达、录像表达和行为等等,我觉得和湿版能够有多结合的可能性在里面,这个都是必然的。只是需要你对摄影史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然后从中去挖掘到你需要的宝藏。而湿版的出现本身就是摄影对当下的可能性反观的一种表达,所以创新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郭晓珊:你如何看待古典工艺在今天的价值?

邸晋军:我觉得古典工艺的复兴,其实是人们真正的静下来,然后从摄影的根源、从摄影的源头出发,再去重新确认摄影在当代艺术当中的地位,包括重新再确认自己在艺术史当中的地位。因为尤其是在中国其实大家对摄影的理论的学习,包括对整个历史发展的那种反思还是很少的。

现在大家手机影像捕捉的便利,其实促进影像极大的发展。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我觉得是对摄影艺术更高门槛的确立,也是摄影在大众性和艺术性上各自慢慢地形成各自独特的这种路径的一个过程。因为我们现在都用手机拍照,然后如果作为一个爱好者来讲,手机留存影像的这种功能已经完全达到,我们没必要再去用胶片,然后用湿版或者用更好的方法来留存影像成为创作的更多的可能。

这就给真正的从事艺术摄影的人更多的去从事专业学习的机会,然后你必须有一个很深的造诣,经过多年的学习才能熟练地掌握一门技术,然后通过这门技术然后进行影像的表达。这种门槛在胶片时代,在以前是不需要的,但是到了我们现在的数字时代手机的时代,这个门槛其实是摄影的人从事摄影艺术一个基本功,是需要掌握的东西。但是在以前可能七八十年代,人人都是用胶片拍照。他的这个所谓的神秘性也没有,但是慢慢的这种专业性会通过这种技术的门槛慢慢的体现出来。

注:本采访部分问题来自三影堂教育计划邸晋军线上公教群友提问。

工作坊:湿版摄影术研修及拍摄实践

授课导师:邸晋军

日期:2016 年 7 月 28- 31 日,四天

上课地点: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北京

目前工作坊学员招募正在进行中。更多信息请关注“三影堂教育计划”微信(syt-education)。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3 06:13 AM , Processed in 0.05258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