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7-27 03:56 PM 编辑
腾讯网 2016-07-26
2016年 第59期 | 总75期
本期编辑:迦沐梓
青年、智者、戏班子
当黑布笼罩住拍摄者,所有的光在眼前的取景框中。在这里,面孔反转,世界颠倒。当按下快门,当光孔全开,当难以呼吸的曝光过后,眼前所见就这样进入玻璃底片,等待水流般的晕染在纯银的影像平面上绽开。摄影师邸晋军的作品就使用了这一古老的火棉胶玻璃湿版工艺。在数码成为潮流的时代里,这样的尝试是对摄影本性的回归,是对摄影术做一次怀旧式致敬。本组图片由腾讯图片和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联合推出。
湿法火棉胶玻璃版工艺是来自18世纪的古老技术,就是先将盐化的火棉胶涂抹在玻璃片上,并将玻璃片浸入硝酸银溶液,形成碘化银的感光层;然后将玻璃片从溶液中抽出,立即置入照相机曝光,最后再显影,定影。湿法火棉胶摄影法之所以称作湿法是因为从拍摄到显影及定影,感光乳剂都得保持在湿的状态,干了会失去其感光性,所以外出拍摄也要配备暗房。因此湿法火棉胶摄影常被人称为“摄影师与其暗房的艺术之旅”。图为赵爽,出自邸晋军《青年》。
邸晋军拍摄的《青年》就是使用的古典火棉胶玻璃湿版工艺,选择青年,是因为这个群体充斥着他的生活,通过这个项目,他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当代青年人的思想内涵、内心彷徨及精神诉求。他们是当下中国的表象,是邸晋军探究中国的途径。图为腾仔抽烟,出自邸晋军《青年》。
工业革命使得摄影机器变得越来越轻便,从早期笨重的大型木质相机时代,到各类画幅的胶片相机时代,直到现在我们可以装在口袋里的数码时代,数码带来的便利不言而喻。但是和100年前的人类相比,在当今这个物质极度发达的年代,人在镜头前又将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在长达十几秒以上的曝光下他们又将呈现出如何的状态?图为杨沫,出自邸晋军《青年》。
邸晋军拍摄的是当下的青年人,他们都处在14至34岁这个年龄层,他们代表中国的新生,代表着当下的中国,同样代表着未来的中国。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如今都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力;80年代出生的我们,被说是不靠谱的一代,如今都已成家立业;90年代出生的孩子,如今都已成年,开始尝试改变这个世界,开启自己人生新的篇章。图为媛媛,出自邸晋军《青年》。
不论在各个领域,都有出类拔萃的精英,文艺界、商界、政界,但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中国,仍有很多青年人是农民工、理发馆小服务员、保安、农民、混迹生活的小混混、沉迷于游戏的高中生。他们同样在书写着自己的青春。他们的内心世界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呢?邸晋军想记录他们的青春,来反映当下社会的变革。图为钢琴师,出自邸晋军《青年》。
青年强则中国强,青年智则中国智,青年进步则中国进步!《青年》是和一百年前摄影发明之初的人的对话,也是对百年后未知世界的眺望。图为盲人80后,出自邸晋军《青年》。
邸晋军的《智者》系列,将镜头对准了几位在文学、哲学和艺术领域累足成步、造诣颇深的高士。他们被邸晋军的湿版摄影术定格显影在25.4×30.5厘米火棉胶玻璃板或锡板的药膜上,隐微了所有的语言机锋和作品荣光,成为他人摄影作品主题的捕获物,自我的脸书和表征符号正静静等待人们用微观研究的态度去观看、去解析。这一刻,他们不再“诡辩”,而成为了一个个真正沉默的智者(sophists本身的定义涵有诡辩者的意思)。图为刘索拉,出自邸晋军《智者》。
正面、侧面和背面,三幅一组,这是邸晋军在处理肖像时的匠心之处。如果一张照片代表一个维度,那么此处或可以说是一种在空间上全景式的三维处理。图片出自邸晋军《智者》。
湿版术的成像确实有一种视幻魔力,在镜头的凝视下皮肤质感得以夸张,犹如石刻雕塑般被时光蚀刻。药液反应的速度、流淌的方向和时间形成种种印记和肌理,操作过程中有意无意的瑕疵,以及药膜留下的参差边缘、镜头所造成的暗角,都显示出湿版的特殊魅力。大光圈小景深的技术处理,将清晰度和对比度两极分化,使人物犹如被聚光灯照牢,无处遁形,灵光乍显。图片出自邸晋军《智者》。
对于我们,观看这些名人肖像,是为了浅阅读?还是仅仅因为可以肆无忌惮地暗地里审视这些智者掩藏在智慧背后的一张脸,从而满足自身的窥视欲?思想的灵光,是智者的灵光,也是所有灵性生命体的灵光,而通过艺术的手段,四维出影像,“形诸于外、蕴蓄于中”,这算不算是新客观主义?图为庄辉,出自邸晋军《智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