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9|回复: 0

[史地人物] 《中国人的一天》第1659期:古法造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18 10: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7-18 10:32 AM 编辑

腾讯网  2014.07.17
古法造纸
本期作者:赵林峰


1659.png
河南省沁阳市西向镇东高村,几百年来一直以东高“高氏”古法造纸技艺闻名于世,是中国历史上驰名中原大地的一项传统造纸技术。(焦作日报社/赵林峰)




1.jpeg
在河南省沁阳市东高村,56岁的高氏古法造纸技艺第十六代传承人高俊良家几十平米的院子内,81岁的梁俊仕正在为制作古式纸做准备。图为梁俊仕正在清理装穰(ráng)。焦作日报社/赵林峰




2.jpeg
以当地的枸树皮和麦秸秆等做为原料,把原料堆放池中浸泡沤煮是制作古式纸的第一步。图为原料麦秸秆。




3.jpeg
碾穰、撞穰、拧穰、打浆、捞纸、压干、晾晒、整理……每一道工序都是古法造纸不可或缺的,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图为在限池旁的石碾边上,71岁的胡高升赶着一头蒙了眼的毛驴绕着石碾碾穰。




4.jpeg
将原料碾压的更为精细的工具:石碾。




5.jpeg
“现在村里已经很少有人做手工造纸了,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更体现了我们祖先的勤劳和智慧,我们一定要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高氏古法造纸技艺第十六代传承人高俊良一脸坚毅地说。图为他把碾压后的穰装入布袋在河中进行冲撞漂洗、挤压。




6.jpeg
洗去杂质后的穰将倒入限池里,加水搅和成糊状,称为搅穰。




7.jpeg
搅穰时盛放穰的工具:限池。




8.jpeg
纸浆放入限池搅匀两三个小时后,开始用竹帘进行漂捞。




9.jpeg
81岁的梁俊仕熟练地用竹帘将限池内的纸浆捞起,并小心翼翼的放在身旁的铺台上。




10.jpeg
打捞纸浆的工具:细竹帘。




11.jpeg
盛放竹帘的工具:铺台。




12.jpeg
高俊良77岁的母亲王素花用压杆将胚中水分适度挤压。




13.jpeg
高俊良的母亲正在院内一面向阳的墙壁上粘贴晾晒刚刚压干的麻头纸(草宣纸)。




14.jpeg
晒干麻头纸,整个工序才算完成。图为高俊良的母亲正在将麻头纸分解。




15.jpeg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古法造纸逐渐被淘汰,面临消失。原来家家户户都有的造纸作坊,现在消失殆尽,村里到处可见一些被丢弃的石碾和废弃的限池。图为被丢弃的石碾和废弃的限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4 12:31 PM , Processed in 0.07253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