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07|回复: 1

[史地人物] 《中国人的一天》第2383期:60年的坚持 只为补锅手艺的传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9 07: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腾讯网  2016.07.10
60年的坚持 只为补锅手艺的传承
本期作者:刘教清


Screen Shot 2016-07-09 at 7.39.46 PM.png
风雨60年,他常常自问“有一天我做不动了,不知道还有没有人做?”支撑他的是传承的信念,为的是不让补锅技艺消失在历史中。图/文 桂林日报 刘教清




1.jpeg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只要听到“补锅咧”的叫喊声,就会有人提着破锅烂鼎,去寻觅补锅人的身影。如今,这样的情景已




2.jpeg
年轻时,他走村过街去补锅。现在,每逢圩日,他才到镇上的一个老市场定点补锅。




3.jpeg
虽然他年岁已高,但补锅行头不减:坩埚、小炉、焦炭、煤块、锤子、板凳,一应俱全。




4.jpeg
只要有人来补锅,他便摆好风炉,填入几块焦煤引燃炉火,再用鼓风机吹风,往坩埚里放几块铁片。




5.jpeg
不一会儿铁片就熔成铁水,“铁水球”的温度比想象中要高,但赵德济用布和灰将其放好,不会太烫手。




6.jpeg
补锅辛苦吗?补锅就跟火、铁水、黄泥、烂锅打交道,纯手工活,一身脏不算,大热天还要在身边放个火炉,“有时滚烫的火花、铁水会溅到身上”。




7.jpeg
当他刮掉铁锅上的烟垢后,再将铁水顺着裂缝一点一点地抹上去,冷却后用细砂纸把补痕磨平,再抹上些黄泥浆,这锅就算是补好了。




8.jpeg
赵德济说,过去每家每户几乎都用铁锅做饭,用大锅煮酒,不到万不得已绝不扔锅,通常补了再补。那时补锅是他养家的主要收入来源,但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富裕了,只要锅一烂,立马换新的,甚至有的人觉得锅不好用,就直接丢了。




9.jpeg
现在来补锅的,都是上点年纪的人,他们吃过苦,节约意识根深蒂固,“一般不轻易丢弃一口锅,但前来补锅的人的确一年比一年少了”。




10.jpeg
这一天,石塘镇上虽车水马龙,但来补锅的人只有5个,赵德济一天只赚了20元钱。他说:“这人气最旺时,二三十块钱一天,算是不错的了,虽然还不够几餐菜钱,但总比没活强。”没活干的时候,赵德济只能坐着干等。




11.jpeg
有时也有人到他家里请他补锅,原因很简单:周围已经找不到其他的补锅人了。




12.jpeg
赵德济曾收过徒弟,但都没干多久。觉得苦,赚钱少,另谋了出路。如今赵德济年纪大了,儿女也各有所成,都想让他安享晚年。但他觉得几十年的手艺丢了太可惜,所以隔三差五就上街补锅。




13.jpeg
“当老一辈的去逝后,很多东西,就只存在记忆里了,就像补锅技术。也许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可仍然很值得怀念。”当地一些村民都这样说。




14.jpeg
的确,令赵德济最担心的并不是年岁渐高,或是体力不支,而是这门手艺随着时间的流逝,正面临消亡,“如果有一天我做不动了,不知道还有没有人做,又能做多久?”




15.jpeg
临走前,老人会将一天补锅产生的灰尘,装进塑料袋内带走,说是不要污染了环境。




16.jpeg
回去的路上,赵德济用当天补锅挣来的20元,买了一个猪脚,自己还“倒补”了50多元。他说,只能走一步算一步,挣一点算一点了。
发表于 2016-7-9 09: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能说是爱好了,其实图的就是个乐趣。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3 02:46 PM , Processed in 0.04806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