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网 2016-06-08
2016年 第45期 | 总61期
本期编辑:迦沐梓
乡愁
中国正在经历从农耕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农耕文明架构下原有的一切文化都在迅速地瓦解、消失。祖祖辈辈居住的村庄在城市化的滚滚进程中消失了,连脑海中关于家园的记忆都已渐渐模糊。李玉祥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中国古村落,他用几十年的光阴专注做一件事,替马不停蹄的城市留存乡土文明的最后痕迹。他寻找的是最其貌不扬的建筑,最平凡普通的人物。在他眼里,这些文物局无暇保护的历史、村民视而不见的传统,正是故园旧梦的景色。愿故园不只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本组图片由腾讯图片和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联合推出。
【杏花春雨江南】人人都有故园之恋。我离开江南已经五十五年。故园怎么样了?它依旧弥漫着诗意吗?我希望有三幅画,画我的江南故园。第一幅画小木桥,第二幅画一泓清溪,第三幅画暮雨潇潇中江上的古村。而我何曾这样风流倜傥地领略过我的故乡?我的故乡,是世俗得多的。枕河人家,茧子已经收下,要煮一锅肉末豌豆饭吃了。吃过肉末豌豆饭,又要日日夜夜熬命缫丝了。船往前走,进了河街,街上挤满了人。我熟悉的乡村那里有我的亲人,有我的童年。唉,归根到底,这三幅画都是梦,惆怅的梦。——陈志华
中国古村落是大地上残存的标记,它分布在通往昔日家园的路上。无论是黎民百姓还是饱学之士,无论他浪迹天涯在哪里,在他老了闲下来的时候,总是对生养他的故园怀有深深的乡愁。十多年来,李玉祥像一个游吟诗人,在浩荡的祖国大地上漫游,看过无数形态各异、千姿百态的村落及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图为江苏,苏州。
李玉祥是个南方人,从小就生活在以“温柔之乡”著称的江南。刚开始拍摄时,他首先就想到了江南——那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桃红柳绿的景象,让你仿佛置身在天堂。但残酷的现实总将烂漫的美梦撕碎,现在已很难找寻到那诗意。图为江苏,苏州,木渎。
家园正在远去,那一层伤感浓浓的,粘在心坎上,又甜又苦,又暖又凉,拂拭不去。图为江苏,昆山,周庄。
一个几千年的农业民族,要向现代化迈进,在这个大转变中,人们要舍弃许多,离开许多,遗忘许多。而这许多将要被舍弃、被离开、被遗忘的,不久前还曾经养育过我们、庇护过我们,给过我们欢乐、给过我们幸福,也在我们心头深深刻下永远不能磨灭的记忆。这其中就有我们的家园;远去了,那便是“故园”。图为浙江,金华,永康,补锅匠。
【村在雁荡仙霞】过浙江中南部往南,山越来越多。这里的聚落,有的是纯农业村,居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的是小集镇,日中为市,一边堆着竹笋、香菇,一边陈着花布、煤油,人来人往,买卖山产洋货;也有手工业的小村——造纸的村里溪边缓缓转动着水车,烧窑的庄上时时升起浓烟,四方赶来的客商住在栈房里等货,闲来站到庙里戏台前看一出唱腔高昂的地方戏,待到货齐,便装上小筏,飘向远方。多样性的美,就在仙霞岭和雁荡山之间蕴藏着。——陈志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楠溪江水养育了两岸百姓豁达的性格,素木蛮石、茂林修竹,人与自然融合得那般和谐。图为浙江,温州,永嘉,吹牛角号卖肉。
李玉祥的摄影,题材都是农村。农村几千年来是我们民族的家园。人们在农村中生,在农村中长,在农村中读书受教育,仗剑远游四方的男儿还要回到农村中颐养,最后在村边苍翠的山坡下埋下骸骨。在农村里积贮着农业时代我们民族的智慧和感情。它们是我们民族善良、淳厚、勤奋和创造力的见证。图为浙江,宁海,前童,理发。
李玉祥所认定的故园,不是他自己的、个人的,而是我们民族的、大家的。因此他的照片,能叫千千万万的人感到亲切,打动他们的心,引起广泛的回响。图为浙江,金华,郭洞,做鞋样。
李玉祥用镜头记录了生活的宁静、闲适、恬淡,也叹息这种生活的另一方面,它的落后、贫穷、闭塞。他歌颂了那些老房子的自然和优美,也无可奈何地描画出它们不可避免的消失。图为浙江,兰溪,诸葛村,放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