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公益 Dec 10, 2014
93个彝族孩子过年梦
本期编辑:刘静
腾讯大楚网
摄影报道/马路遥
马路遥是康老师学校事情的第一个报道者。得知孩子们急切想回家过年的愿望后,在腾讯公益平台发起了乐捐,帮助孩子筹集路费和过冬需要棉衣等。11月16日早晨,93个彝族孩子已经乘坐火车返回大凉山。孩子们走在特木里村的小道上,装扮和身边其他孩子不太一样。他们上学的地点在距离家乡1750公里外的武汉市爱乐音乐学校的民办中专里。
通常情况下,这些深山里的孩子绝不会出现在千里之外的湖北,但一位64岁的老人让一切发生了改变。2014年2月,武汉爱乐音乐学校校长康丽前往四川大凉山布拖县,将67个山区孩子(绝大多数是孤儿或者单孤)带到了武汉,免费为他们提供教学和食宿,如今人数已经增长到93人。这所全日制中专音乐院校如今像是一个公益福利院,孩子们都叫她“康奶妈”。
康丽所创办的学校曾经十分辉煌,但她的事业在1999年遭遇重创,其用全部资金购买的土地遭到强占,导致她的校舍被毁,走上了搬迁办学的艰难道路。康丽已经搬迁6次,这导致她的学校难以招收可以支付正常学费的孩子。之所以还不放弃,是因为她不能丢下身边这些孩子。2008年,她第一次前往地震灾区,被眼前场景震撼,从那时起,就和四川的孩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年轻时,康丽曾经是一名体操运动员,后来改跳芭蕾。64岁的她看起来比同龄人年轻很多,每天踩着超过15公分的高跟鞋,按照她的话说,自己走不了“平路”,这是职业病。在学校里,她雇文化课老师教孩子学习汉族文化,自己教孩子舞蹈歌唱,让身边这些来自凉山的孩子,境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11岁的特觉么有扎是爱乐音乐学校里的一名普通学生,康校长给可爱的她起了个绰号,名叫“小布丁”。“小布丁”母亲在她3岁时就因病过世,父亲在天津打工,家中常年无人。在爱乐,她成为了合唱团的一员。
在家中,除了过彝族年期间,当地人每日几乎以土豆和地瓜充饥。在武汉,孩子们每日有米有肉,在他们眼中,这是“天堂般的生活”。
孩子们之前非常想回家过彝族年,然而很多孩子在回家后仅仅3天,就希望返校。在布拖县绝大多数山村里,都是土砌成的房子,漏雨漏风。当地人会把猪圈安在房内,牛粪堆在院口,味道刺鼻,整个家中找不到让人坐下的位置。“小布丁”家的“二楼”堆放了很多干柴,阁楼就是储藏间,摇摇欲坠,几乎撑不住两个人的重量。
在“小布丁”家的墙上,歪歪扭扭写着一些字,读上去不太通顺。小布丁的哥哥告诉我,他想写的是: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小布丁的哥哥今年17岁,在外做搬运过,一个月收入2000元左右。在教育非常贫乏的当地,他的言论算是让人眼前一亮。对于妹妹去武汉读书,他非常欣慰:“希望她能够上大学,圆我一个梦。”
在凉山的村子里,6岁的孩子就需要背着几个月大的弟弟妹妹开始做农活,当地卫生环境糟糕,食物更是匮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