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网 2016.04.30
80后姑娘的“徽州”情结
本期作者:戴继民
方方是一位80后姑娘,家乡在江西婺源县,她希望自己能够出一本关于婺源文化的书,站在一个年轻人的角度去思考婺源传统文化。(图/文 戴继民)
方方是一位80后姑娘,家乡在江西婺源县,曾在深圳、南昌等地工作过几年。她的家乡曾在明清时期创造了辉煌的徽州文化,但方方此前却并不十分了解。2015年,厌倦了两点一线工作生活的她选择了回家,希望重新探访家乡的徽州文化,写写文字,等等自己的灵魂。(图/文 戴继民)
一支笔、一本笔记本,是方方探访家乡文化的必要装备。
民宿是方方回家最先采访的地方,徽派建筑被称为“民间故宫”,它既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传统美学,又保留了木雕、石雕等古代的精美技艺。婺源的民宿大部分在明清古建筑中,民宿的发展也给古建筑的保护开辟了一条路径。
坐落在婺源的民宿,既保留了古宅自身的文化,也体现了堂主的个性。除了了解各个民宿的文化和设计风格,民宿主人的徽州情结也是方方想要了解的。现在,方方已经采访了近十家婺源民宿。
由于婺源以前是徽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古代婺源又非常重视读书,因此有许多历史文化名村。虽然有些被开发成为景区,但还有不少村落散落在深山中未被开发。方方决心去寻找这些村落。
坐村级班车是方方探访的主要方式,方方家不在县城,有时为了探访,要转三四次班车。
探访的村落相对偏远,过了下午一点就没有班车了,所以她经常要步行十几公里去相对繁华的村落,看看能不能搭上进县城的车。
每次探访都会给方方带来惊喜。有一次去探访博物馆,方方了解到清朝时期的虹关村是一个以制墨为主业的村庄,产制的墨远销全国。
方方在虹关村找到了一位制墨的匠人,方方了解到制墨产业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技艺面临断代的困境,也看到传统匠人的有心无力。
“景德镇的瓷器、甲路的伞、杭州的丝绸不用拣。”这是曾经流传江南一带的民谣,油纸伞曾因为实用性不足,其技艺的传承受到了现实的冲击。随着旅游业发展,油纸伞的技艺被拾起,方方说自己作为婺源人,还是第一次亲眼见到做油纸伞的工艺。
墨、砚台、纸张、油纸伞等传统工艺,也都是曾经徽商远销全国的产品,这些传统技艺隐藏在山村,因为时代发展,它们的命运也各不相同。方方想通过自己的探访形成文字图片,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家乡。
步行是探访的常态方式,也是徽商走出大山的主要方式。方方说希望自己踏着古人走过的青石板,把古人留下的徽州文化,写进自己的文字,并传播开来。
每次探访完回到家中,方方会迫不及待地在电脑前整理自己一天的文字和图片,生怕忘记。
自媒体的发展给方方的文字一个展示的窗口,她把采访民宿的文章放到自己的个人公众号上,平均每篇的阅读量超过两千,在后台也收到许多同乡留言,他们希望方方继续挖掘下去,让家乡人了解更多跟自己相关的文化。
方方现在有了一个新的计划,她希望自己能够出一本关于婺源文化的书,站在一个年轻人的角度去思考婺源传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