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评
▼
耀州窑的产地在今天的陕西省,在离西安不太远的耀县。耀州窑的青瓷偏绿,它的颜色由于受地域文化的影响,非常深沉。它的纹饰刻得非常清晰,跟北方人的性格特点非常吻合。即使没有看过耀州窑怎么生产,只要看过西北人怎么做刀削面就可以了。它都是片下来的,所有的花纹都看得清清楚楚。史籍上记载叫“刀刀见泥”,片下来的程度非常大。
耀州窑青釉斗笠碗 五代
观复博物馆藏
耀州窑的碗感觉上偏绿。绿釉跟青釉在本质上有区别,生活中的青色是远离绿色的,绿色是一种客观的表达,而青色是一种主观的表达。
绿色在自然界中随时可以看到,比如红花绿叶、庄稼的生长等一开始都是嫩绿的,然后到翠绿、碧绿、墨绿,有一个过程。古人发现了这种过程以后,希望心目中还有一种绿色,这种绿色就被称为青色。尤其是龙泉窑的青色,在古文献中称之为梅子青。实际上梅子青也不是青色,跟青色还是有差距的,它更接近于绿色。唐代最著名的青瓷是越窑,越窑的颜色跟龙泉窑是有差异的。越窑的颜色带一点儿艾色,从视觉感觉上是绿中闪灰,不太容易讨好市场。宋代的青瓷窑口,北边主要是耀州窑,南方是龙泉窑。宋代以后,青瓷就逐渐衰落了。
越窑执壶 唐代
观复博物馆藏
唐代越窑是非常著名的一个窑口。有唐诗为证:“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文学的表达一定比实物的表达更加有想象空间,“千峰翠色”就是这种颜色。
越窑钵 五代
观复博物馆藏
我们的文明进程和陶瓷进程是一模一样的,需要一步一步地演进。宋代的耀州窑、龙泉窑颜色非常悦目,但在唐代还不能烧造那样的瓷器,而这种青瓷已经领先于世界。如果从历史的角度去看,会觉得有无尽的美。
清代人对青瓷作过一个总结,说自古“陶重青品”,就是说自古代以来陶瓷就重青颜色的瓷器,因为它深沉、优雅、含蓄,比如龙泉窑就属于含蓄的。到了清代,同样一个青瓷在康乾盛世的时候,就作了一种文学的划分:最深的青色叫豆青,中间的颜色叫冬青,最浅的颜色叫粉青。这种划分之间没有严格界限,需要每个人从内心去体味。体味这样的青瓷,才能感受到文明的伟大。
—— 摘自《醉文明》(叁)
自古瓷色重青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