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4-25 09:32 AM 编辑
腾讯图片 Oct 10, 2015
故宫90年:从皇宫到博物馆
曾经,它只是皇帝的私家宅院;如今,每个普通人都可以走近一探究竟。90年间,高墙大院的紫禁城神秘感渐渐消失,在向公众不断开放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压力。传统与现代、高冷与亲民、固执与变通、守旧与开明,这些看似矛盾的特征都在它身上真实存在。
201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将迎来建院90周年。曾经,它只是皇帝的私家宅院;如今,每个普通人都可以走近一探究竟。90年间,高墙大院的紫禁城神秘感渐渐消失,在向公众不断开放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压力。传统与现代、高冷与亲民、固执与变通、守旧与开明,这些看似矛盾的特征都在它身上真实存在。而它想要的的目标,则是从旅游景区转型建成世界一流的博物馆,真正从“故宫”走向“故宫博物院”。图为2011年2月13日,两名身穿清朝宫服的游客眺望雪中故宫。Feng Li/GettyImages/CFP
清廷被推翻后的十几年间,溥仪等皇室成员仍然一直居住在紫禁城中,直到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其逐出皇宫。一年后的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向普通人敞开大门,据悉“北京城万人空巷”,下午两点才开幕,但早上八点门外就已人头攒动。在汽车还是稀罕物的当时,城内竟然堵车了。图左为开院典礼会场,图右为1920年代,燕京大学组织参观古物陈列所(故宫博物院前身)。
从那时起,参观故宫就成为京城百姓和外地来客的一件大事,但是更多的人还是想看看昔日皇帝生活起居的地方,所谓的“博物展出”反而居于次要地位。图为1940年代,一名男子在故宫内打太极拳。Keystone/Getty Images/CFP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华北形势危急,故宫管理层担忧文物被毁或遭劫,提议挑选其中精品南迁到苏沪等地。消息一出,立即引起社会哗然,那时,故宫工作人员经常接到恐吓电话:“你是不是要担任押运古物的工作?当心你的命!”而声言“要在铁轨上放炸弹”的,亦大有人在。在一片反对声中,转移计划照常进行。图为1935年,北京故宫文物在上海临时保存,工作人员在挑选、晾晒书画。CFP
二战最终以日本的投降结束。1945年10月10日,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故宫太和殿举行。当日军献刀时,群众山呼“中国万岁!”场面极其震撼。然而,那些在外流转十余载的故宫文物,却没能重归原处。新中国成立前夕,败逃的国民党将南迁的文物精华运往台湾,后来成立了台北故宫博物院。
1949年以后,北京故宫开始进行建院20多年来的首次全面整修。此后,国务院每年向故宫拨出维修专款,少则几百万元,多则上千万元。到了文革期间,故宫被迫停止对外开放数年,院内部分文物也被损毁。图为1967年,“北京革命群众”集会批判电影《清宫秘史》,地点就选在故宫的午门广场上。人民画报/CFP
1970年代,故宫通过“文物外交”重塑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中美关系坚冰也在这一时期打破。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冒雪到故宫游览。美国媒体称,“在堂皇的太和殿,尼克松停下来观看雕刻着错综复杂的图形的木台上的纯金宝座。在他观看并通过翻译与叶剑英交谈时,突然现出满面笑容。这位中国元帅向他讲了故宫的一些历史。”
故宫的第二次大修从1974年开始延续了7年。但由于当时条件所限,只能把人力、物力集中在危房、塌房的抢救性修复上,“坏哪儿修哪儿”。这次大修的对象主要是前三殿、后三宫和东西六宫。工程完成后,主要开放地区的建筑基本呈现出了今天参观者看到的样子。图为1984年,为迎接国庆35周年,故宫进行局部修整。
逐渐富裕催生了国民的旅游热情,改革开放又将一度神秘的中国推向世界热门旅游版图。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了解中国,就必须到北京,如果在北京选择一件事,最好的就是参观故宫。”据统计,80年代末到故宫的国内外游客,每天就已高达七、八万乃至十万之多。图为当时从故宫午门进来正在仰视皇宫大殿的农民。晓京/CFP
距故宫首次开院虽已过去五六十年的时间,仍然有不少初次到访的外地人觉得自己是到了皇帝的属地,趴在地上就磕头施老礼儿。凌飞/CF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