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4-11 08:16 AM 编辑
腾讯网 Sep 3, 2015
阅兵场上“娘子军”
三军仪仗队女兵将在9月3日举行的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中首次登场,与男兵一起组建男女混编仪仗护旗方队。回顾历史,从1958年国庆阅兵首次出现女民兵,到1984年女兵方队亮相阅兵队伍,女兵的每次亮相,都会吸引国内外各界的关注,“铿锵玫瑰”也成为阅兵场上的一道靓丽风景。
三军仪仗队女兵将在9月3日举行的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中首次登场,与男兵一起组建男女混编仪仗护旗方队。回顾历史,从1958年国庆阅兵首次出现女民兵,到1984年女兵方队亮相阅兵队伍,女兵的每次亮相,都会吸引国内外各界的关注,“铿锵玫瑰”也成为阅兵场上的一道靓丽风景。图为2015年8月14日,北京阅兵村中的女兵。胡金喜/CFP
新中国成立后,每年国庆都会举行盛大的阅兵式,但队伍中一直没有女兵的身影。1958年国庆阅兵时,由工人、农民、学生组成的众多民兵方队出现在受阅队伍中。基干民兵方队由来自太行山、白洋淀等革命根据地的民兵战斗英雄组成,他们曾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用土枪、土炮打击过敌人,仅训练了20多天就参加了此次阅兵。图为1958年国庆阅兵中的首都民兵通过天安门广场,其中挎枪的女民兵为首次出现。新华社记者 邹健东/摄
这次阅兵是1949年以来的第10次国庆阅兵,全民皆兵的“战争火药味”和大炼钢铁、人民公社化的“大跃进”气氛都很浓。三轮摩托车方队、成方阵的士兵船形帽最后一次出现在国庆阅兵式上,但是最特别的还是首次出现的女民兵方队,是新中国阅兵史上的创举。图为1958年国庆阅兵中的女民兵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新华社记者 胥志成/摄
1959年国庆10周年阅兵式,女民兵队伍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新华社记者 孙忠靖/摄
1984年是建国35周年,中央决定当年在首都举行国庆庆典活动,同时恢复了中断24年的国庆阅兵式,京郊首次出现阅兵村(国家为了阅兵而建设的临时用地,受阅军队在此集中训练)。图为1984年大阅兵前夕的阅兵村中女战士正在严抠细训,一丝不苟的训练中。
考虑到女兵的特殊情况,阅兵总指挥部特意把第九村用铁栏杆围了起来,备受呵护的女兵被大家称为住进了“熊猫村”。方队所有工作人员,住在远离“熊猫村”几百米外。图为1984年,在北京阅兵村,准备参加国庆阅兵的女民兵们正在互相整装。中新社发 石小灵/摄
女兵方队是此次受阅方队中的新鲜血液,由当年著名的“白求恩卫生学校”的学员组成。领队是两名女军官,年轻的女兵们头戴大军帽,佩戴红十字袖章,英姿飒爽。受阅后,女兵方队受到邓小平通令嘉奖。新华社记者 张赫嵩/摄
其中,围绕着这次阅兵的服装还出现了一段有意思的小插曲。原本女兵方队设计的身背橘红色药箱造型改用右臂戴红十字臂章替代,脚上穿的单皮鞋因为容易踢掉换成了黑色皮靴。女民兵方队则在服装造型和颜色上与男民兵方队作了调换,由乳白色变成了天蓝色,而且全都戴上了特别的帽子。这样一来,女性刚毅的一面得到充分体现。图为1984年国庆阅兵,女民兵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新华社记者 张赫嵩/摄
1999年10月1日,共和国迎来50年华诞,时值世纪之交,这一年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盛大阅兵式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世纪大阅兵”。改革开放新时期诞生的陆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武警特警、预备役等部队第一次汇入了受阅大军中。女兵方队和女民兵方队则继续在受阅队伍中出场。图为1999年9月,位于北京沙河机场的阅兵村中,女民兵方队正在训练。柴继军/CFP
进驻阅兵村后,十几支徒步方队相互之间都在暗中较劲。起初,一些男兵方队并不把女兵放在眼里。但是,在通过天安门的时候,无论男兵女兵,标准只有一个,绝没有性别区分。也就是说,女兵的训练强度丝毫不比男兵弱。图为1999年9月,位于北京沙河机场的阅兵村中,女兵方队正在训练。柴继军/CFP |